专栏名称: Kindle电子书库
因兴趣而生,提供书评、好书推荐、佳句美文、诗词欣赏等等服务。因爱读书而汇集一起,欢迎你的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香洲法院  ·  欢迎你,2025! ·  昨天  
香洲法院  ·  欢迎你,2025! ·  昨天  
读书有范  ·  九言 | ... ·  2 天前  
读书有范  ·  九言 | ... ·  2 天前  
读书杂志  ·  冬日书单 | 2024年下半年书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indle电子书库

一场图书漂流,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今年这部小说,错过太可惜……

Kindle电子书库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2-27 21:28

正文

本文共3321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尝试过观察他人吗?
在人来人往的街道、在人们摩肩接踵的车站、在充斥着形色之人的车厢……
你是否对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感兴趣过。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你处于这些场景之下,你能看到什么?
你的脑海中会闪过一幅幅画面……
等一下,你是不是忽略了这种人:车厢里,大部分人都在低头玩手机的时候,他们手里却捧着一本书的这群人。
他们的世界可比你想象的精彩。

书的奇幻漂流

在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的小说《地铁上读书的女孩》里,主人公朱丽叶就是一个在地铁上读书的女孩。
朱丽叶是一名房地产销售员,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搭乘地铁。
她喜欢观察周围读书的人:上了年纪的女士、珍版书的收藏者、在247页落泪的姑娘、反复看烹饪书的女士还有那个看包着绿书皮的昆虫书的男人……
而她不会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与这些人产生非常微妙的关系。
有一天,她决定提前两站下车,却阴差阳错来到一处建筑面前,只见大门上写着:书籍无界
好奇心驱使她推门而入,却也因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她结识了小女孩扎伊德以及她的爸爸苏莱曼。
经过了解,朱丽叶才知道苏莱曼因为对书的热情,组织了类似人肉漂流书的永久性活动。
这种形式类似于之前流行的图书漂流,但与图书漂流不同的是:
他们是人为地为每本书寻找适合阅读它的读者。
要求传递者必须长期观察某个读者,直到他明白这位读者需要什么书,才能赠予他。
苏莱曼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书中得到鼓励。
起初朱丽叶对是否接受传递者的工作犹豫不决,常常敷衍地把书送给他人,甚至有次在地铁上吓坏了乘客……
直到她因为赠书无意中促成一笔生意——她将一本《蝴蝶梦》放在待售房屋的鱼缸旁,结果看房的人竟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本书。
原来她有传递者的天赋——知道怎么观察他人,与他人发生联系,并运用强大的同理心知道他人应该读什么书。
这让她坚定地接受了传递者这个新身份。
后来,她因为厌倦了房产中介枯燥无味的日子,辞去了房屋中介的工作,辞职时还送给办公室的人一人一本书。
因为送出的这些书才让朱丽叶的灵魂渐渐苏醒过来……

改变生活的力量

辞职后的朱丽叶搬到了书籍无界的办公室,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前同事克罗埃。
克罗埃竟然也辞职了,原因竟是因为朱丽叶辞职时给她留的那本《蜗牛食堂》。
她因此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业,学习烘焙、化妆,做婚礼策划相关的工作。
不止是克罗埃,连中介所老板贝纳尔读了朱丽叶留给他的《瓦尔登湖》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人生应该改变。他关掉了公司,搬出了巴黎,住进了森林边的房子。
这给了朱丽叶莫大的鼓舞,她意识到自己赠送的书给了别人生活的勇气,改变了别人的人生。
这份工作她必须重视起来。
而文章的高潮也随之到来,苏莱曼患病去世了。朱丽叶懵了好久之后,内心掀起了一阵海啸。
她突然明白:苏莱曼的梦想显然也成为了她的梦想,她的灵魂已经蜕变成了另一个苏莱曼。
于是她把苏莱曼的小女儿送到她母亲的住处,然后开着一辆黄色迷你巴士上路了。车上放着她花了一星期挑选好的书,她准备在旅途中将这些书送给合适的人…,…
她会遇到谁?将会有怎样的奇遇?我们不知道。
但我们知道,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她的书找到自我的灵魂,将阅读传递下去。
就像最后一段说的:朱丽叶开着自己改造而来的“黄色潜水艇”,去继续传递苏莱曼的梦想,把书籍带给需要它的人们……
不得不说,这本书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图书漂流。
其实这对于现今很多年轻人都不陌生。
2016年时,女神艾玛·沃特森就在推特上晒出了自己在地铁里丢掉100本书的照片。
于是那一年,北上广等各城市的组织也效仿这种图书漂流活动,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丢书狂潮。
当时许多年轻人趁着新鲜劲参与其中,只当追个流行,并没有真正从内心影响年轻人对书的看法。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地铁上读书的女孩》的作者才就图书漂流活动的弊端提出了这种新的形式。
要求传递者能够近距离观察被传递者的生活,选择出适合传递者的书,让他们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从而让书影响他们的人生。
从这一层面来说,这已经脱离了一个故事,成为一种可效仿可实行的创新举措。
除此之外,这本书也回答了我们心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地铁上看书的人在想什么,一本与你灵魂契合的书将如何改变你的人生,书的意义何在……
其间种种,无一不满足我们的窥探欲,看完之后直想立刻有一个观察者来告诉自己,该看什么书?哪本书属于我?
读者@我是发发说:看到书名的瞬间就想要读它。
因为我也是曾在地铁上读书的女孩。现在不用搭地铁上班,反而有些惋惜。
书中很多句子引起我的共鸣。“与书为伴,总有惊喜”,真想把这句话挂在家里有书的地方。我也曾像朱丽叶一样送过大学同学书籍,去年,有个同学发邮件给我,说很喜欢那本书,很感动。
不知道他们的人生有没有因为这些书而改变。
读叔想这本《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正是这位读者的灵魂之书吧。
这就是这本书神奇的地方,它虽然是一个故事,却能看到很多种人生,因为书而改变的人生。你总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就算没有,也会迫切想去寻找你的灵魂之书。
所以法国《优选》杂志才会评价:
这个故事能说服所有人变成热爱读书的人,即使是最懒散的人。
它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等待着你去探寻……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他们爱书如命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读书好像已经成为大多数人遗忘的事。
我们身边也很少看到连挤地铁都要看书的人。
很多时候恍惚以为,在这个碎片化信息的年代,书籍的意义在逐渐弱化,甚至会被逐步取缔。
但这世界很大,像《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书中那些场景并未消失,甚至成为了一些国家的国民现象。
TOP1:以色列——连墓地都有书的国家。
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他们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
在这个国家,图书价格较整体物价都低,漫步在特拉维夫商业街上,你能看到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书店。
安息日之时,全国都会停下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公交车停运,甚至连航班也会停飞,所有书店却特许可以开门营业。
他们甚至连墓园都摆放着各类书籍,因为他们相信,死去的人会出来读书。
家里会有把书橱放床头的传统,放在床尾会让他们觉得对书不敬。
全国实行文化开放政策,世界各国的报刊、书籍会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售。
看看数据就知道:
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
人均每年读书量64本,全国四分之一的人都有图书馆借书证。
全国仅800万人口,就获得了世界上29%的诺贝尔奖。
读书真的改变了他们的国家。
TOP2:匈牙利——“如果着火了,你要先救书”
在匈牙利,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滴蜂蜜,让孩子去舔舐蜂蜜,让孩子对书有美好的第一印象。
当孩子稍稍懂事,母亲可能会问如果家里着火,孩子会抢救什么。如果孩子回答钱或钻石等,母亲就会严肃地告诉他,应该是书,书里的智慧比那些东西珍贵地多。
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却拥有近20000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我国平均每45.9万人才拥有一座)。
他们平均每年每人购书20本,是世界上读书氛围最浓的国家。
实行12年义务教育,把教育事业放在仅次于国防的重要位置,造就了匈牙利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这才得以诞生李斯特音乐学院、考文纽斯大学等世界名校。
Top3:日本——电车读书文化
去日本的朋友应该都看过一个现象,在电车上,无论坐着还是站着,不分男女老少,总有一部分人手里捧着一本书或者一份报纸认真读着。
日本人爱读书,有些爱书的人甚至野餐都会带上一本书,坐在草坪上看书,甚至在公园里你还能看到流浪汉在看书。
日本有近3000座公共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
每个住宅区的住户只需步行数分钟就能看到图书馆。这些公共图书馆既接受各界赠书,又定期清理出废旧书籍,杂志,让人们免费拿走。
每年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每年秋天也有两周的读书周,全国各地还会举办各类型的读书活动,读书氛围这么好,也难怪日本的教育水平高了。
最后读叔想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走出门,听风,看云,爬山,踏浪,观察来来往往的人,然后回家,好好读书。
等你放眼所见的世界大了,心就大一些。
见多了困苦的故事,便不会随时随地自怨自艾;
了解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就慢慢有了把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而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就是给渴望更好状态的你。


 一分钟推理


【第528期】
宿舍54#213的贾某被杀死在自己的宿舍里,尸体被回到宿舍的小兰和刘艳发现,两人在门口看到尸体后惊叫,并未进入宿舍内,附近的其他同学也来了围在宿舍门口。有人报了警,警察赶到前没有人敢进去。警察勘察了现场,发现贾某尸体旁有一面打碎的钟表,死者紧握钟表时针。据舍长小兰说,这面钟表是前两天寝室文化节宿舍得到的奖品,还没有来得及挂起来,这两天一直放在舍长桌子上。警察了解到这间宿舍是8人间,住着:小兰,吕氏,刘艳,张净,时慧,魏泽,贾某,龚莉。

请根据死亡讯息判断凶手。

A、小兰;
B、吕氏;
C、刘艳;
D、张净;
E、时慧;
F、魏泽;
G、贾某(即自杀);
H、龚莉。
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回复:推理528,即可查看正确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