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琼以铁布衫功夫闻名,这招「电钻太阳穴」是他的绝技。
太极MMA对打后续:徐晓冬在击败太极拳师魏雷以后已经成为许多人眼中的「武林公敌」,各派人马都向他发下战书,要和他决斗。令人难以想像的是,一名外号「中国铁布衫第一人」的少林弟子胡琼也来参一脚,他叫嚣道,「徐晓冬有种用电钻钻太阳穴,如果钻破,我就服输,认同徐晓冬功夫了得!」
——看到这条新闻我除了无言以对,就是沉默流泪。
其实说到中国功夫,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少林寺和少林武僧。无怪乎少林弟子要站出来以武林姿态怼徐晓冬,然而历史不是武侠小说,那么少林寺的盛名和“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神话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公元4世纪末期,游牧民族鲜卑建立北魏,大力推崇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末期,全国已有寺院三万多座,少林寺的建成正是在这个佛教兴盛的好时候,“魏西竺中印度佛陀禅师志爱嵩岳。帝勅就少室山建少林寺居。师度弟子僧稠慧光”。(《氏释稽古略》元·觉岸)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年),为了安顿从西域来传教的印度僧人跋陀,下诏在嵩山少室山阴建造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
后来,一个外国和尚“菩提达摩”,也就是传说中的菩提老祖,呃,不对,是达摩大师的到来,让少林寺一跃成为当时禅宗传播的中心。禅宗跟佛教其他宗派不同,禅宗讲究“识心见性”不主张读经,也不提倡繁琐的仪式,“不立文字、触物即佛”。比如抱美女过河“我早已放下你还抱着”和茶杯满了还要继续倒水说”你心中的杯子满了我给你说佛法你如何听得进去”的高僧们就是典型的禅宗风格。
这个达摩大师不仅被中国佛教禅宗当作开山祖师,传说中他还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据《旧唐书·方伎传》(宋.欧阳修、宋祁等)载,达摩大师作为天竺国的王子,他本该成为霸道君王,却为了护国而出家,去了南海得到释迦牟尼佛祖亲自传授禅宗妙法,有印着佛祖logo的衣钵为证。他来中国后先到了南朝的梁帝国,跟与梁武帝萧衍有一次相当不愉快的会面...后到了北魏帝国,并“隐于嵩山少林寺”。如今少林寺还有很多关于他的遗迹、遗物,如千佛殿前的“达摩亭”、少室山脚下的“达摩庵”、少室山顶上的“达摩洞”、“面壁石”等。
▲少林寺内的达摩像
但是他跟少林武术有什么关联呢?——并没有。在《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以及《旧唐书》《景德传灯录》等跟达摩大师有关史料中,均没有提到达摩与少林武术有关,甚至连他跟人打斗有武功的记载都没有。把达摩与少林武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本叫《易筋经》的“武学”著作。
在《易筋经》序里,说达摩面壁九年后登仙了。少林寺僧人在他面壁处发现一个石箱子,内有他的遗物:以梵文写就的《洗髓经》和《易筋经》。僧人们将《易筋经》译出一小部分,发现是一本武功秘籍并修炼其武功。后一个叫般剌密谛的天竺僧人将《易筋经》全部译出,辗转传给隋末唐初“风尘三侠”中的虬髯客,虬髯客又传给义妹红拂女的丈夫李靖。李靖去世后过了数百年,又传到了一个自称抗金名将岳飞师傅的老和尚手里,这个老和尚把书传给了牛皋,他为什么不传岳飞呢?据说是因为他早就看出岳飞“名虽成,志难竟”...虬髯客是唐传奇虚构出来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而且据武学考据家唐豪考证,《易筋经》里有很多道家阴阳采补的方法,完全违背了汉传佛教的戒律,是后人伪作。
既然不关达摩大师的事,也没有武林秘籍《易筋经》,那么,少林武学和少林武僧的盛名又是从何而来呢?
经历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0—578在位)灭佛运动的少林寺受到很大冲击,驻寺僧人流亡,寺院荒芜颓败,少林佛法凋零。但佛教在总体上的发展和寺院在地方上的势力都是“春风吹又生”。到了隋朝,佛教又被大力推崇。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赐少林寺柏谷坞屯田一百顷,少林寺成为经济实力雄厚佛教园林。
到了隋末,少林寺成为因战乱及灾荒缺粮各路人马进攻抢夺的对象。少林寺僧为了保护寺院及田产,开始组织带有僧兵性质的武装...唐代的《少林寺碑》载,大业末年,盗贼蜂起,少林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抵抗,山贼便纵火焚烧,寺院“倏焉同灭”。
真正让少林武僧和少林功夫名动天下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故事(此处应有音乐“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这当然是假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出自清末绘于少林寺白衣殿内东壁上的壁画。其中的“唐王”是唐太宗李世民。据《唐书》载,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时,并未被王世充活捉,所以“救唐王”当然也是假的。
▲电影《少林寺》截图
真实的“唐王”,是隋末唐初郑国皇帝王世充的哥哥齐王王世恽的儿子,也就是被少林寺十三武僧活捉的王仁则。王世充称帝后,拥兵嵩洛一带,并占据了原属少林寺的隋朝封地柏谷坞庄园,直接损害了少林寺的利益,并随时有可能危及全寺。619年,王仁则被王世充封为唐王。620年,唐朝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阳,王仁则驻守辕州,李世民不幸战败。紧要关头,少林寺主持志操、昙宗等率僧兵突然出现,截断王世充后路,并生擒王仁则,迫使王世充投降——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的原型。
▲《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
李世民为感激少林僧众,派上柱国李安远到少林寺奉上《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封昙宗为“大将军僧”,赐僧袍各一袭,良田四十顷、水碾一具。其他的僧人“时危卿作将,事定复为僧”。贞观六年(632年)唐王朝颁的《少林寺牒》中云:“若论少林功绩,与武牢不殊。”说少林寺武僧助擒王仁则的功劳,和唐军在武牢关战胜窦建德的功劳是一样一样的!
从此,少林僧兵成了特许存在的一支队伍。少林武僧也开始在历史舞台中占有特殊一席,少林武艺也渐为天下追捧。有了统治者的大力肯定和支持,少林寺到了唐宋时拥有土地14000余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48间,僧徒达2000余人,虽广占田地,但政府从来不收它的钱粮。与此同时,少林寺也开始成建制地训练僧兵,并成为统治者倚重的武装力量。
北宋初年,少林住持福居邀集全国武林高手到少林寺来切磋武艺,后总结汇集成少林拳谱。所以不是“天下武功出少林”,而是先有天下的武功,才有了少林。
少林武僧多次参与战事,使少林武术的技击与实用性功能得到了考验与提高。宋徽宗时,河南尹范致虚任僧人宗印为宣抚司参议官并节度军马,宗印把武僧组成一支名为“尊胜队”之军队去抗击金兵;元朝末年,少林寺曾组僧兵反击红巾军...在此过程中,武僧将军队搏击的技术、训练的方法加以总结,便逐渐形成了少林寺的武术体系。比如少林武术最先成名的棍法,就是明朝大将所传授。
▲描绘少林棍僧与倭寇战斗的壁画
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少林武僧80余人在月空等率领下奔赴沙场,先后有30多人为国捐躯。据《吴淞甲乙倭变志》(张鼐.明)载,少林武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嘉靖四十年(1561),抗倭名将俞大猷曾亲临少林寺,指点拳术和棍法。俞大猷又从少林寺中选出宗擎、普从二僧,让他们随军南下,亲自传授武艺。万历五年(1577),俞大猷在京师授给宗擎《剑经》(《剑经》并不是讲剑法而是棍法)。
《少林寺》导演张鑫炎曾讲述他拍电影时见过少林老和尚表演棍法,当时他的感觉是“很朴实,好像是从种地的动作中化出来的”。其实他看见的这套棍法是明代吴殳《手臂录》中记载的”五虎拦“,与俞大猷《剑经》中“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进前,天下无敌”的记述相似。这是典型的战场武术,因为战场武术是结阵使用的,对着一个方向,不能转身。
▲少林棍法阐宗三卷影印资料
万历四十四年(1616),程宗猷(1561-?明代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人,武术行家,著《耕余剩技》(即《国术四书》、《射史》。其《耕余剩技》曾被誉为继戚继光《纪效新书》之后研究明代和继承古代武术技击的重要文献之一)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一书中把少林棍法列为棍家“正传”之一。后来茅元仪(1594年9月17日—1640,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文学家茅坤之孙)在其著作《武备志》中第一次将少林棍术列为诸家棍法之首“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至此,少林棍术神话完成,已被公认为武术正宗。
▲电影《少林寺》截图
明末,“寺僧多攻拳”,因少林拳术“犹未盛行海内,今专攻于拳者,欲使与棍同登彼岸也”。即使在在动荡的年代,少林寺在保存和传承武术技法上,比民间的宗族、家庭或者师门都稳定许多,是重要的武术资源库之一。名将戚继光从民间16家拳法,尤其是少林拳法中选取32种姿势进行组合,编成教材《拳经》来训练士兵短兵格斗的能力。
明朝中后期,军队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政府屡屡征调少林僧兵,军队还聘请少林师傅来训练士兵;因为连年兵荒马乱社会动荡,民间百姓为求自保习武成风;商人们为了财产安全和经商方便,更多的是请少林弟子当保镖......无论是在统治者还是老百姓心里,少林寺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跟“挖掘机技术哪家强”的蓝翔一样,“学武功上少林”成为最常见的习武途径。
雍正有次说少林寺僧为“释门败种”!乾隆也曾指责少林僧徒:“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凶狠不法之辈效尤成风。”一向尊崇藏传佛教的满清统治者,为何在对待少林寺这个“禅宗祖庭”态度上有着如此明显的双重标准呢?主要原因有3个:
1.少林寺跟明朝政府“亲密关系”的历史污点;
2.清政府限制汉族地区宗教团体发展的政策;
明清鼎革后,民间出现了大量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宗教组织。为防范此类组织扩大影响政权稳定和保证赋税收入,清政府极力压制民间团体宗教组织的发展,禁止民间习武。
3.少林寺是前朝“余孽”的庇护所。
跟影视剧里被官府通缉就去深山古寺中躲避一样,许多明朝遗民和反清人士也选择去少林寺躲避。
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首先断了明政府一直拨给少林僧兵粮饷,这等于解散僧兵;取消少林寺的赋税特权,并且“括田增科”对其财产各种搜刮;从少林寺主持的控制开始着手,顺治年间让明代少林寺末任住持海宽继续当住持后,规定新主持必须经过礼部审查查能颁发委任予以承认,而海宽圆寂后,清政府索性不再任命少林寺住持了。
历朝历代有“皇家”背景的少林寺,在清朝失去了这个靠山。而后来的状况却让清政府“万万没想到”:
1.出家的人并未减少;
因为战乱灾荒徭役等缘故,百姓生计艰难。出家能“偷享安闲,不耕而食,不蚕而衣”于是将出家作为一条重要的生路,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去做和尚。
2.“异己”和尚越来越多。
因为跟清政府关系紧张,“豫省少林寺岁久失修”,迫使许多身怀武艺的僧人们“背井离寺”。为了生计,他们或者当镖师、护院,或开馆授徒,或街头卖艺。有些觉悟不高的武僧占着武艺高超肆意妄为危害社会治安,还有的加入反清组织,成为清王朝异己。
▲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牌匾,摄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
清朝中期,政府对待少林的态度渐渐开始缓和。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亲览寺图,审定方案,把雍正十二年漕运节省米价和河南省的积存公款全部花光,创建了少林寺山门,重修了千佛殿、寮房等寺院建筑;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
然而,这一系列优待政策里,仍不许少林寺僧继续习武。乾隆四十年(1775年)5月,乾隆听说河南巡抚徐绩打算请少林武僧去兵营教武艺,急忙发谕旨去阻止:
这意味着少林武术想再在政治领域生存发展已经不可能。少林武术只得在民间社会“无门槛”向各地广泛传播。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天地会看准了这一时机,自认习练的武功出自少林正宗,很快获得大量少林信众、佛教徒和武林人士的大力支持。天地会抱“少林腿”成功,其他地方性武术蹭此热点,都标榜自己武功源于少林,共同打造出“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神话。当时,除了一小部分标榜出自武当的内家武术,少林功夫基本就等同整个中国武术。
民间各门各派和良莠不齐的宗教组织团体都号称出自少林正宗后,哪一套武功得到少林真传更正宗?谁学的少林武术才是最厉害?
这样的舆论环境竞争中,对少林武术的宣传不再满足于拳、棍、刀、枪等常规武术,被渲染成各种违背物理常识的夸张绝技,比如点穴、轻功、内功、易容、灵丹等,修成这等武功者能刀枪不入、飞天遁地、以一敌百...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少林武功却很难分辨了。
从大众传说、民间武术获得灵感的武侠小说,以及后来的评书,地方戏剧等,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一度成为最受百姓推崇能够找回“民族自尊”的主要载体,对中国武术和武林人士的描述中,自然继承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神话。从那时起,少林寺成了武侠类文艺作品里不可置疑的武学正宗,武林第一名门正派。
1982年,在国家体协的协助下,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火遍了全中国,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1578014元票房纪录。据扮演“色空”(就是耍得一手眼花缭乱的醉棍那个)的孙建魁回忆,“当时去少林寺山上的荒草有一米之高,而且根本就没有路。寺里只有几个老掉牙的和尚,泥菩萨的身体已经坍塌了一半。”电影中的少林寺,其实是由几个庙宇的景观组装而成的。匾上“少林寺”三个字都是经过重新粉刷的,片中那段绿树环绕、青草茵茵的室外练功场所是在附近的中岳庙和杭州的“花岗观鱼”拍摄的。
▲图自“网易新闻”
后来的后来,少林寺成了现在众所周知的少林寺,有推广商业化的方丈,还有成千上万的游客...现如今绝大多数的少林武僧,只得在武术表演队周游海内外的舞台上延续少林武术的传奇了。
参考资料: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
《高僧传》—南朝梁代.慧皎
《续高僧传》—唐 释道宣
《氏释稽古略》元·觉岸
《旧唐书》,《明史》 《海寇议》·
《景德传灯录》—宋.释道原
《棍术图说》--梁启超
《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年10月
《少林寺是如何被推上神坛的?》壹读百科
翻新怪谈——剜心
二十万慰安妇的命运
消失的民国“贵族”大学
你用火锅拯救冬天,你却不了解它
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异族军团(一)
陈子昂:老子有钱任性! | 我唐日常(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我们读史不为装逼
严肃八卦才是目的
you态度的原创历史平台
欢迎你成为其中一员
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email protected]
读者群号 53585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