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筑一事
One Building One Story. 建筑有故事,生活在此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花果科技  ·  微信 CallKit 功能,有望回归! ·  昨天  
花果科技  ·  微信 CallKit 功能,有望回归! ·  昨天  
科技日报  ·  首个器官芯片国家标准出台 ·  4 天前  
科技日报  ·  首个器官芯片国家标准出台 ·  4 天前  
NE时代新能源  ·  【NE快讯】北汽新能源与小马智行达成技术合作 ... ·  4 天前  
科技日报  ·  顺利出舱!圆满成功 ·  4 天前  
科技日报  ·  顺利出舱!圆满成功 ·  4 天前  
创业家  ·  锅圈董事长杨明超:30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筑一事

社区建筑,如何可能?

一筑一事  · 公众号  ·  · 2024-10-23 11:22

正文


To Be Better(两个更好),一个直接朴素的愿景,表达了信阳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从2022年开始,河南信阳发起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来自不同领域的社会实践者,在To Be Better的愿景下,用不同的方法回应着“寻找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社区生活方式”这个议题。


首届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提出了“社区建筑”这个核心概念,而在今年9月,一场名为“社区建筑,如何可能?”的展览,对其进行了一次深度、系统的呈现。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快速扩张的建设带来的副作用也日益显现,人们逐渐认识到,



尽管今日的社区变得更加集中,在情感体验上却更加分散了。社群内部互动的减少,地方感和归属感的逐渐消失,社区生态正在失去平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建筑概念的出现,以及其在中国本土的应用,成为建筑师、规划者和社区居民们共同参与,对现代城市秩序与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与回应。


由左靖工作室策划的展览“社区建筑,如何可能?”于9月30日在上海碧云美术馆开幕,并持续展出至11月。该展览探讨了社区建筑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并展示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运用。



“社区建筑,如何可能?”展览海报,视觉设计:何见平



在展览的五个单元中,以河南信阳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及“两个更好”书屋建设为案例,观众能够看到社区建筑如何从单一的功能性空间,转变为承载着文化更新与社会美育功能的多功能场域,并且有效地回应来自社会现场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建筑通过灵活的空间策略与参与性的设计理念,可以重新建立起社区内部的关系网络,培养人们对于空间共创、共建与共享的经验。



“社区建筑,如何可能?”开幕日现场,碧云美术馆,2024年9月30日,摄影:谢颖




社区建筑:

普遍知识与共同空间


展览的第一单元聚焦于对社区建筑观念的理解:从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的住宅领域兴起的社区建筑运动,到这一理念在中国本土的转化——从私人住宅延展至公共建筑,并以河南信阳的社区建筑实践(“两个更好”书屋建设)为例,展示了策展人和设计师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与社会背景中的工作脉络。


 

“社区建筑,如何可能?”第一单元现场,碧云美术馆,2024年9月30日,摄影:谢颖



社区建筑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欧洲住宅领域的社区建筑运动。这一运动试图通过建筑设计来回应城市化过程中日益明显的社会问题。此后,社区建筑的理念逐渐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本土化演变。在中国,社区建筑主要从私人住宅延展至公共建筑领域,成为回应当地文化和居民需求的一种方式。其中,设计师与居民形成“创意联盟和工作伙伴”,共同参与社区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社区建筑”概念最早由建筑评论家查尔斯·克内维特于1975年提出。1987年,他与尼克·华兹共同撰写的《社区建筑:人民如何创造自我的环境》,探讨上世纪60到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社区建筑运动。/ 图源网络


公园山社区(Park Hill),前身是英国谢菲尔德的一座贫民窟。1953年政府启动整治计划,由建筑师杰克 · 林恩和艾弗·史密斯主持改造,后建成为面向原有居民的大型公共社区。改造充分借鉴了史密森夫妇在金巷居住区方案中“空中街道”的设计理念,这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的思想。



左靖工作室提出,社区建筑不仅仅是空间的营造,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与行动路径。以社区公共空间为起点,它强调以“人的场域”为核心设计理念,倡导可持续的设计与建造方式,通过激活存量空间,回应当前城市发展的共同议题。作为感性与经验的载体,社区建筑不仅是共建、包容、开放的空间,也扎根于社区文化,促进文化认同与社区关系的重塑。



社区居民在“两个更好”1号书屋内阅读、自习和工作,2022年9月,摄影:波妮



在此单元,观众可以认识到社区建筑不仅承担着空间功能和环境美化的任务,更能在生态美育、地方文化展示、绿色经济等方面发力,通过广泛的社区参与,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文建构:

地方文化的更新


作为一种当代的复合性空间,社区建筑不仅涉及物理空间的建造,还涵盖居民参与、本地知识、协作设计、环境友好和社会包容性等多个维度。在这个过程中,人文建构与空间设计几乎是同步展开的,并在空间筑造完成之后,持续参与社区关系的生产,最终在社区内部建立起强大的社会网络。


对于信阳的艺术在地项目来说,既要关联两区八县,尽可能多元化和丰富性地表达,也要在共通和差异之间权衡艺术和设计,让展览成为社区交流的共有情境。基于此,社区书屋的巡回展览确定了从地方文化入手,以“山河为信”为线索,从不同的主题出发,冀望形成持续与自发的社区内容。



“社区建筑,如何可能?”第二单元现场,碧云美术馆,2024年9月30日,摄影:谢颖



由芬雷带领的方志小说团队,遵循“辨方经野、因人纬俗”的工作方法,持续挖掘地方的山水地理、风土人情、民间工艺与文化脉络。展览共设九个主题,灵感来源于方志体裁,分别为风物考、自然纪、民艺风、艺文志、茶信、食信、城记、乡记、根亲文化特别展等。这些主题涵盖了茶韵食味、民俗工艺、城市记忆、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巡展计划不仅展示了信阳的物质文化与自然资源,冀望传统手工艺与产业不仅可以得到延续,还能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沙窝镇龙灯和老艺人,疫情三年没有新编,龙灯已严重破损


南宋古乐:三壁打击乐,在正月演出



《信阳茶:一座自然农法茶园的四季与十年》,导演:张皛树,2023年


《一杯毛尖》,导演&动画:罗丝佳、周小琳,2023年


《大象滑滑梯》,导演&动画:王洗洗,2023年



2023年4月,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在四季书屋举办了“信阳书墟”系列活动,通过展览、论坛、演出、放映等活动,围绕书籍、书店、社区展开对话,探索城市建设与社区生活的共创模式,营造出文化交往与思考的场域。其中,放映活动呈现的是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得主、信阳籍著名导演杨超受邀拍摄的反映信阳风物的电影《江淮》。该片作为“影像之书”,从三个时空视角,把爱情故事、个人回忆和元电影素材融合在一部作品中,留下信阳独特的美感瞬间。这部电影在“社区建筑,如何可能?”展览中亦有放映。



“信阳书墟”活动现场,2023年4月,摄影:波妮


电影《江淮》预告片,导演:杨超,2023年




社区调研与策划:

社区花园与生态美育


社区建筑的实践路径不仅依赖于设计理念的创新,还包括广泛的社区调研与共建行动。在“两个更好”书屋项目中,胡燕子工作室率先于2022年夏,通过对信阳市37个拟选书屋点位及周边社区的实地考察,精准回应居民的实际需求,最终确定18个社区建筑的选点与功能定位,不仅大量减少了非必要投入,还为社区建筑共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



“社区建筑,如何可能?”第三单元现场,碧云美术馆,2024年9月30日,摄影:谢颖


 社区调研团队走访社区代表,收集社区需求,摄影:卢华



在社区调研的基础上,由四叶草堂(魏闽、刘悦来团队)带来的共建花园项目,强调居民不仅是花园的使用者,更是创造者,并以此构建一个人地和谐的公共空间。成功落地的市民花园与吴其濬图考花园,已成为居民共同参与的生态空间,有效联结了自然与社区。“生态池塘与生命阶梯”工作坊以花园中一只刺猬的意外溺亡事件为引,向社区居民传达生态池塘构建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平衡理念。



居民们一听说可以自己动手建设属于自己社区的花园,都开始踊跃发言提问,2023年2月,摄影:刘力萍


小朋友们在已建成的市民花园里玩耍,2023年4月,摄影:波妮



结合吴其濬的植物文化研究与信阳的本土生态资源,由靳立鹏带领的愈园计划团队发起的生态美育项目,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课程,帮助居民培养对本土植物的观察力和对家乡环境的情感,为社区提供了生态素养的提升途径。在陶艺蚯蚓塔工作中,社区成员不仅参与了公共艺术创作,还学习了如何通过小型堆肥装置改善环境。耕读农愈工坊则以朴门永续理念为核心,倡导耕作教育、健康食物生产和社区合作,以提升社区的应变能力。



为蚯蚓塔塑形和刻花 ©愈园计划


《信阳生态美育:山水云间寻种记》,导演:张皛树,2024年





空间筑造:

本地风景与包容设计


空间营造是社区建筑的关键环节。“两个更好”书屋包括图书馆、展厅、社区活动中心、设计商店和广场/花园等五类空间。通过良好的设计,传达了规划者、设计师以及居民对社区建筑的共同理解与期待,并在既定的文化和服务功能之外,容纳并实施社区居民对于书屋运营的内容提案。


“两个更好”书屋的首批社区建筑空间由何健翔&蒋滢/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琚宾/水平线设计、梁井宇/场域建筑、刘宇扬/刘宇扬建筑事务所、罗宇杰/LUOstudio、徐甜甜/DnA建筑事务所、朱竞翔&韩国日/元远建筑、Tei Carpenter/Agency—Agency、Christoph Hesse/Christoph Hesse Architects、胡黎/诚意设计进行设计。他们以往的项目足迹遍及中国及海外的城乡之间,亦是平民设计、野生建造、可逆的建造、建筑针灸、善意的设计、生态美育等理念的倡导与先行者。



“社区建筑,如何可能?”第四单元现场,碧云美术馆,2024年9月30日,摄影:谢颖



百花园书屋由刘宇扬建筑事务所设计。面对新城松散的城市肌理,设计团队选择通过重建稠密的空间关系来提升社区感,而不是设计吸引眼球的地标建筑。书屋以线性组团的形式布置,适应多样的功能和服务人群,强调建筑之间的连贯性和互动。通过差异化的单体建筑与组团形式,激发场地的活力,希望在百花园的轴线主街上逐渐形成如同传统城市热闹老街般的社区氛围,带动市集等市民活动的生长。



“社区建筑,如何可能?”第四单元现场,碧云美术馆,2024年9月30日 ,摄影:谢颖


 “两个更好”书屋建筑师访谈系列之《四季书屋——主创建筑师刘宇扬》,导演/采访:吴郑鸥,2023年



由德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黑塞(Christoph Hesse)与中国建筑师徐甜甜联合设计的“林中书屋”嵌入地势之间,由书屋与茶室两部分组成,通过大窗与多条小路与周边社区紧密联结,其设计强调宽敞开放的空间,确保遮阳通风并使用绿色能源。以重新平衡当前失衡的两种气候——生态气候和社会气候为愿景,建筑师运用自然材料并融入再生设计理念,使得书屋与周围景观和生态系统共同运作。



坐落在羊山公园内的林中书屋,建筑设计:克里斯托弗·黑塞×徐甜甜

俯瞰林中书屋



由梁井宇设计的“人人书屋” 是一个街区型建筑。除了为周边社区提供服务外,还需为临街的访客提供便利。书屋通过内向的设计和灰空间入口,使室内外环境更有效地区隔、连接。以分享空间代替独处,融入本地风景并关注人的尺度,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相遇,这正是建筑师在设计中希望传达的理念。



人人书屋外景,建筑设计:梁井宇/场域建筑



视觉系统与提升城市辨识度


作为信阳社区建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知名设计师何见平先生主导的视觉设计系统涵盖了多个场景,从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到“两个更好”书屋的视觉运用,以及城市礼品的设计,赋予了项目鲜明的辨识度。“TBB”与首季主题“筑·居·思”,将中文书法的特征在英文字母上进行创造,形成具有传神意味的设计符号。



“社区建筑,如何可能?”第五单元现场,碧云美术馆,2024年9月30日 ,摄影:谢颖


视觉系统在“两个更好”书屋上的运用,设计:何见平




-


社区建筑意味着一种持续的筑造实践。作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社区建筑的含义在于如何通过社会设计、地方文化更新和社区参与,提升空间质量,凝聚社区意识。信阳TBB项目为我们展示了社区建筑的可能性,作为一项正在探索中的社会实验,需要更多的理解、宽容、行动力与自我批判精神。社区建筑,需要我们每个人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努力。



巡回展“民艺风:吾乡之壤”布展现场,“两个更好”褐石书屋,2023年11月


“社区建筑,如何可能?”展览现场,碧云美术馆,2024年9月30日,摄影:谢颖







在TBB信阳书墟论坛,发现书与书店的17种启发



TBB信阳书墟 :以书为媒,“社区建筑”如何构建人文?






编辑

Lin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左靖工作室

校对

牧烨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