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前沿观察
热点财经快评,faster and deeper.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前沿观察

学习今天重要会议精神

前沿观察  · 公众号  ·  · 2023-12-12 23: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特别声明


本公号坚持第三方独立研究平台的市场定位,积极响应并贯彻国家政策导向,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致力于向读者传递正能量,分享前沿君团队及市场优质研究成果,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每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都非常重要,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按照惯例,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会召开政治局会议,也就是上周的会议。政治局会议对全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对来年政策定基调,这些在今天的会议里都进行了重申。
而且这几年政治局会议官方新闻稿的最后一段部署工作的每一句话,其实就对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下一步工作一二三四点段首的第一句话,所以可以说上周的政治局会议已经是今天会议的浓缩版。
对上周的会议,我们在上周的政策周报中就几个关键点做了详细分析:比如,如何理解“以进促稳”和“先立后破”,很多人只记得2021年7月份政治局会议中提到对双碳工作的要求先立后破。
实际上2018年华北地区煤改气,当时天然气不足,煤改气推进不顾实际,当时发改等部门已经提出了“先立后破”,然后2021年7月上升到政治局会议。2021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先立后破”已经是对经济的规律性认识的总结,而不限于双碳。
再比如,如何理解“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这涉及到预期管理的问题。改善社会预期是去年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但是今年的会议仍然提出了“社会预期偏弱”,说明经过一年的努力没有明显改善。
如果我们现在重读2016年权威人士答问中关于预期管理的部分,可能会有更多的启发。
他提到,宏观调控本质上就是预期管理。预期管理的关键点包括大政方针不能动摇;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说清政策目的和涵义,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还有,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也很重要,必须实事求是,拿捏好分寸。
另外,上期周报我们还对逆周期调节、财政货币政策的新修饰词进行了分析。
昨天股市一度有所拉涨,很多人都以为是当天下午就有重大政策出台,有的猜测是不是经济工作会议昨天就要发消息了。其实更多可能是避免进一步下跌而采取的稳大盘的操作,而不是有什么重大政策消息。
今天的会议信息量不少,我们无法在一篇文章展开分析,重点围绕其中一个问题: 明年稳增长政策的力度 。其他内容会在本周的政策周报中详细分析。

对于关心明年宏观走势的人士来说,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就是会不会有更积极的稳增长作为。
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我们的认为是依然比较纠结。 纠结 也就是说,政策确实显示了往这个方向倾斜的可能,但同时也没有明确的信号显示会大力度这样做。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几个方面来佐证: 一个是对今年形势的判断 。虽然今年已经结束,但今年经济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看样子只是对过去总结的问题,但如何看过去也决定了如何看未来,以及未来怎么做。
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其实在11月初会见澳方人士时已经说了,“顶住了压力、稳定了规模、提升了质量”,上周和今天会议的总结和这句话是一脉相承的,总量上“回升向好”,虽然不是明显向好,也没有用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的“整体好转”,说明增速和规模上,成绩相对一般。
但也正如7月份政治局会议总结上半年的工作,在经济规模之外,“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产业升级厚积薄发……”。
这次也是一样,在规模之外,“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这也就说,经济稳定的增长虽然一般,但是质量很好,所以仍是很好。不同的人对今年经济工作肯定有不同的看法,这在于每个人用的参照物不一样,或者说用什么镜子来照。
如果只看增速,两年一平均可能也就4点多,是很低的增速,增速出了大问题。
如果只看房地产,房地产肯定也出了大问题,而且还可能继续出大问题,大型房企的问题还没有开始处置,而且房价还在普遍性下跌可能衍生更多的问题。
再如果从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的情况,问题也是非常严重。如果看物价走势,当前通缩的问题也更加明显。
但官方用的参照物(镜子)是“数量+质量”,得出了好的结论。其实质量的提升赶不上数量的下降,整体形势是有些问题。
我们为什么详细来分析官方对工作总结的逻辑和参照物,因为这影响到明年政策走向。如果判断今年数量增长出了大问题,或者房地产出了大问题,或者产能过剩出了大问题,那么明年肯定要针对性的发力。
但是官方的判断,整体形势是比较好的结论,所以这些领域并不一定会有特别大的针对性的政策应对。看过去,就是看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对成绩总结比较正面,将“一些困难和挑战”也提出来了,这也说明,对于当前的形势判断也有些纠结。
当前的困难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最后,还专门用了“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这个“综合起来看”说明了,官方在下这个结论是考虑了方方面面的情况和因素,有好的,也有困难和挑战,最后再作综合研判。
这有些类似于前些年对战略机遇期的研判,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判断是“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但是到了二十大,就没有再提“战略机遇期”了,而是——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所以工作重心也有所调整,“统筹发展与安全”更为重要,安全因素在这几年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大幅上升。
如果我们现在的形势100%是有利条件强于不利条件,那么不需要“综合起来看……”这样的表述,甚至都不用提。
之所以提,说明对这个问题是存在疑问的,这里列举的其实都是当前的问题,我相信在研判形势的时候还肯定包括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问题。
从对形势研判和工作总结来看,我们建议后面要高度关注“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这个判断未来会不会变,如果变了,我们该如何应对。
最近一位在80年代活跃的经济学家张wc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方法应对房价下跌,认为要人为把通胀拉起来,当然官方不可能这样做。
但是可见当前的形势可能会让更多人提出一些断然之举,或者一些大招,大思路转换的办法,未来可能还会更多。原因在于,我们的形势判断上还是有一些纠结。
我们认为,向改革和开放找出路,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绝对没有到不利形势大于有利形势的地步,思路打开,办法还是很多很多。

第二个方面的佐证是对政策的部署可以看出,政策显示了往稳增长更多地倾斜的意向, 但具体措施却不多,而且另外有一些表述也与此并不一致。
从宏观政策来看,第六段对明年政策总纲那段加上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过去很多年从来没有(在这个部分这样提)。在宏观政策那个部分也有“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再加上宏观政策总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些说明宏观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要发挥更大作用。
正因为这个基调在上周的政治局会议已经体现出来了,所以市场昨天才会有猜测,拉升是不是有重大的刺激政策出台之类,虽然这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但反映了市场对这个会议的初步解读。
今天的通稿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信息,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等等。
从这个角度上看, 明年的宏观政策应该是要更积极一些的,明年的政策应该不会有重大整顿性的政策出台,不会像2021年那样,明年整体政策基调仍是比较温和的,稳增长、促增长。
但是如果细看下去,也能发现,无论是宏观政策的具体表述,还是对整体工作的强调,似乎并没有真正地更加重视稳增长。
比如,“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这些表述说明,高质量发展仍是第一位的,是不可动摇的,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就是高质量发展这一工作,两者是等号。
这也说明,过去简单的刺激政策是不可取的,不能再走老路, 房地产虽然不整治但也不能重新拿出来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这个2019年已经定调了的。
高质量发展并不是完全与经济增长矛盾,只是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夜实现,但增长的问题是一个短期问题。
过去的“土地、金融和房地产”的模式不可能一夜之间转换到“科技、金融、产业”的模式,那么就要接受转换过程中的规模不稳定,经济增长不稳定,而且可能还会带来衍生的问题。
今年新增一万亿国债打开了中央赤字率的空间,市场不断想象明年的赤字规模的上限,但是从上周和今天会议表述来看,财政政策是“适度加力”,继续强调财政“可持续性”,对其加力的规模也不可高估。
货币政策的表述是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但是从金融工作会议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解读的盘活低效占用金融资源来看,央行似乎在为未来的新增信贷规模增速回落打预防针,银行新增信贷规模不断高速增长的滚雪球模式不可持续。
所以,无论是从政策基调的定性,还是财政货币政策的具体表述来看,似乎也看不到很大的稳增长加力的情况。而且从对明年工作部署来看,排在第一位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二位才是扩大国内需求。去年和今年7月份政治局会议的部署工作,“扩大国内需求”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我们在12月2日的周报对2024年政策基调进行了研判,看完今天的会议通报后,我们没有修改这个判断。“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最核心的位置,比今年更加重要:


这次会议也使用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产能过剩需要扩大需求,但这次会议的办法可能还是供给侧的——“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这个表述虽然是在扩大内需部分,但是实际上可以看成明年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通过提高标准来淘汰落后产能和产品,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明年的政策,如果从物价走势和不少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来看,是需要更大的需求发力。 但真正的重心可能继续是是在供给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做文章,而不是 在扩大需求方面做文章,稳增长看似变得更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

除了宏观问题之外,这个会还有很多重要的信息需要逐一分析,接下来官方各部门也会陆续解读,我们接下来也会细致观察学习。
比如“先立后破”的指向是不是与房地产新旧模式相关,这个有猜测和分析,但需要官方的权威说法。
这次会议对房地产的部分继续放在风险部分,除了化解风险之外,还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在已经很不平稳、很不健康了,所以应该是会出一些政策的,会不会有效是另外一回事。
还比如,“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个基础性制度是什么?在价格全面下跌还未见底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的基础性制度,对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能有几分作用?
再比如,绿色低碳工作在2021年的热潮被纠偏之后,去年和今年工作都很慢,今年又重新作为部署明年工作的一个点提出,明年这方面估计工作不少。
碳市场应该要行业扩围了吧?碳足迹这个新制度得进一步做些工作吧?和欧盟的碳关税的谈判也要有些进展吧,甲烷控排得有些具体的落实措施吧?等等。
……
这些细节的点我们会在本周的政策周报中继续详细分析,这里再展开文章就太长了。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每年学习经济工作会议都会说这个会议如何如何重要,但现在其实重要性下降:
一是在新的体制机制下,要干大事可以随时启动,包括增发万亿国债,大会召开或不召开,不一定需要在这个会议上。增速目标也可以再根据下一步情况在两会前最后确定。
二是现在形势的变化很快,去年年初以为防控政策转变后恢复正常很快,开年很乐观,但是后来变化很大。年中以为年底的物价会起来,易行长在年中说会年底会达到1%左右,但现在到年底了继续低迷。 再加上房地产风险还在不断发酵,所以也不能这次会议就真的把全年的基调定完了。

前沿君团队每周都在认真分析研判政策趋势,如需要了解政策周报,请点击左下角链接“阅读原文”或打开次条推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爆笑gif图  ·  总有刁民想害朕!
8 年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校园招聘会单位发布之六一:新沂云上文化发展中心
8 年前
科学网  ·  什么事让我一辈子都战战兢兢?
7 年前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取消“十一”长假?网友:先落实年假和双休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