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变为大人的转型期,
是孩子变优秀的关键期,
也可能是鸡飞狗跳的叛逆期,
青春期的烦恼怎么安抚,
亲子矛盾加剧了怎么办?
12月31日7:00,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家庭教育专家金琰老师给家长们支招
▽▽▽
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那么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盛怒所造成的伤害,可能就猛于虎了。
福建一名6岁男孩,未经洗漱就想上床睡觉,谁料想,妈妈看到后心生怒火,冲到孩子房间,对着他腹部猛踹两脚。
到了凌晨,孩子突然全身发冷,家人立即将他送往医院。
经医生诊断,送到医院时,这名男孩已无生命体征,后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案发后,警方鉴定认为,
孩子系腹部受钝性暴力作用致多脏器损伤(心肺挫伤、肝胰破裂),属创伤性休克死亡。
同样是身为孩子的家长,我看到这样的新闻,实在是忍不住痛心。
就算孩子有错,但也罪不至死啊。
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负责任,为什么要给他生命?
这名男孩的母亲,当时也许是无心之过,甚至是一时的冲动,但
正是这致命的冲动,生生断送了自己孩子的性命。
事后想想,又怎能不后悔万分,但遗憾的是,悲剧已经造成。
听过一句话
:“遇到孩子犯错,先解决问题,避免发泄情绪。”
家长的坏情绪,让孩子来买单,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
先前,一个17年北京某小区妈妈带着女儿跳楼的视频,又被大家翻了出来。
视频中,该女子丈夫婚内出轨,三个月不回家。愤恨之下,选择带女儿一起跳楼自杀的方式,鱼死网破。
妈妈和女儿战战巍巍地站在窗外空调外挂机边缘上,女人在哭诉着丈夫的不忠、自己的不易,女儿则紧紧抱着妈妈,望着下方哭喊:
孩子的一声声苦求吸引了整个小区的人,无不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旁人多番劝说无效后,妈妈竟推着孩子示意让女儿先跳。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刚刚还害怕得大哭大叫的孩子竟顺从地说:“妈妈,你别拽我,我自己跳。”
甚至还安慰妈妈:“妈妈,你别急,我会听话,我会陪你的……”
无论是愤怒,还是一时激愤,在孩子面前,都是要不得的。
去年年初,网上一则人民医院医生发的朋友圈:“
一个孩子写作业引发的血案
”流传出来。
事发当晚写作业时,孩子的态度不积极,表现拖拖拉拉。
家长三番两次好言相劝,都不起作用,最后没忍住脾气,甩了孩子一巴掌。
必须先观察一个月,避免剧烈运动,若是穿孔没有自然愈合,只能手术修复。
可怜这孩子才10岁,小小年纪就遭此大罪,难免留下心理阴影。
有个问题是问: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吗?
小时候父母争吵的画面现在还记得,导致现如今的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心智不成熟时期,甚至想过以自杀结束。
过于敏感多疑,习惯性猜测人的内心,且把自己的性格习惯向对方希望的方面贴近,十分害怕被讨厌及忽视,易产生孤独感,经常压抑自己,甚至扭曲。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整天处于害怕、紧张的氛围中,正常探索、感知的天性基本上就会被抑制,
不只是智力发育受影响,情商也会大打折扣
。
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说: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这决定着孩子未来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的幸福。
我认识一位参加工作20年的教师,他告诉我说,“很多问题学生背后都有问题家长。
那些在学校里面打架、拉帮结派、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往往在家里,经常被父母各种打骂。
这样的学生,很难让他们提高成绩,因为他的家庭无法给他养分,他们整天生活在求生存的状态,被父母语言暴力、身体暴力的状态,老师付出再多也是空劳。”
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而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有一个情绪失控的父母。
“家里从小就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的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这些一正一反的例子都告诉我们,
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所呈现的情绪,以及在家庭中营造的气氛,是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
是让孩子尽全力发挥天分,形成习惯性优秀的行为,还是在暴力的环境中挣扎和逐渐沉沦,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看到这里,可能不少父母都会说,道理我们都懂,谁也不希望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发雷霆,但是有的时候,管教孩子怎么都不听,脾气就上来了。
那这个时候,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呢?
不想让自己失控的情绪伤及孩子,不妨试试以下这四招。
作为孩子的家长,琐事本来就会繁多,情绪上难免会产生波动,因此,家长也需要有一个情绪发泄口,但是这个发泄口绝不能是孩子。
尽管孩子不是完美的,不能完成家长心中所有的预期,但是孩子能够学会改变和成长。
所以,家长出现情绪失控的时候,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等到自己的情绪平复后,再来面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