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密伊州区微生活  ·  穿袜子和不穿袜子睡觉,哪个睡得更香? ·  昨天  
929南通交通广播  ·  女子追剧险失明?只因一个习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乡村振兴 · 从理论到政策丨2018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5-25 18:50

正文


2018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于5月21日盛大开幕。本届学术周以“空间·空间·空间”为主题,继首日的巅峰讲坛和自由论坛之后,还有持续5天的14场专题分论坛,围绕多个细分议题,邀请城乡规划及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


5月23日上午,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三所主办,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研究所、传统村落研究所和详细规划一所协办的2018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 “乡村振兴·从理论到政策” 专场分论坛拉开帷幕。


论坛以 “乡村振兴” 为主题, 从理论、技术以及政策支撑等多个角度 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副总工程师罗德胤,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中心副主任、三所所长杨军,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中心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研究所所长闫琳,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中心一所主任工程师李汶,分别针对各自研究领域展开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和学术对话。以期从 多角度、多维度 的观点呈现和经验分享, 探讨乡村振兴的本质和趋势,为当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寻找对策,从多个角度探索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论坛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进行致辞发言,由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副主任刘岩主持。


袁昕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指出, 我们应该将当下的乡村振兴融入到全国城镇化体系这个大视角下来看待 。乡村振兴也是生产方式转换的一个过程,如今的城市已很难像传统城镇化那般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而是演变成了残酷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失的过程。农村的衰落又进一步把更多的农业人口推向城市,当城市还无法完全消化时,“半城市化”问题由此出现,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强调了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包括新型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


乡村不仅仅承载着国家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沃土。 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与农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显然不是农村的资源单向往城市流动,而是城乡之间的要素双向流动。城市的治理有责任找到合理的途径去支持我们乡村的发展 。这既依赖于政策理论的研究,也依赖于大量的实践探索。


刘岩 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 高级工程师


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副主任刘岩在主持发言中认为, 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创新大国转化的过程中,城乡关系一直是个复杂课题 。为了解决二元体制、剪刀差等一些列问题,国家进行了若干尝试。从成渝地区的土地流转试点,到饱受诟病的新农村建设,直至今天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是一个逐渐打开缺口的过程。规划作为这个过程的全程参与者,如何认识这个过程,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刘岩用“限制”和“风口”两个主题词概括了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他认为,当前政策的种种壁垒,给乡村振兴的实现设置诸多障碍;当前城市金融风险背景下的流动性降低,政策性资金对城乡支持的此消彼长,乡村被动的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风口”。面对这样的风口,我们规划行业要保持理智,守住生态红线和遗产保护的底线,同时也要积极面对、有效融入。 如何做好政策、规划、方法的突破和创新,是今天论坛的核心议题。


主题报告

01

探索会议事件的乡村保护之路


罗德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副总工程师


报告以 “探索以会议事件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 为主题,介绍了在过往三年中,通过五次乡村复兴论坛的“事件性”工作为抓手,为提高乡村的影响力和环境改善做出的诸多努力。五次峰会分别在 河南新县(西河村)、贵州遵义桐梓(中关村)、贵州台江(交宫、红阳村)、山东日照山海天、广东梅县(侨乡村和松口镇) ,在社会各界形成巨大的影响。


罗老师团队从多年实践经验中提炼出: 乡村保护与发展工作有四大板块 —— 宣传、设计、建设、运营。宣传包括研究、策划,设计包括建筑、规划、景观、文创等专业,建设包括投资,运营包括培训。


其根本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民众接受并且喜欢上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从而让保护乡村的成本能够扩散到最大的受众面。 同时,也提出希望在乡村开大会的路上有更多的人能够共同参与,共同推动乡村遗产能得到更好地保护。


02

加快小城镇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我国近十年小城镇发展大数据分析


杨  军

清华同衡 详细规划研究中心 副主任兼三所所长

高级工程师


报告重点通过对于 我国近十年小城镇发展大数据分析,深入研究我国小城镇整体发展和内部发展的差异情况,并总结出发展较快小城镇的共性特点,为我国未来精准引导各类小城镇快速发展提供依据。


杨军副主任表示,乡村振兴关键是城乡融合的问题,在我国,“城”包括了城市、县城、镇三级体系,而镇是与我国乡村关系最为紧密、联系最为直接的一级城镇地区。截至2016年末,我国共有建制镇20654个,除去纳入城市、县城统计的城关镇外, 我国小城镇数量约为1.81万个,其承载了我国1/4的城镇人口和1/3的城镇建成区用地,将是我国落实“三个一亿人”目标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1.81万个小城镇近十年基本发展数据变化分析发现,小城镇之间发展差异巨大,规模较大的小城镇,其人口增速、城镇化率、人均城镇建设投资强度等方面的指标表现均更优,甚至超越了同等规模城市、县城的发展水平。随后, 通过对我国10万人以上的70个小城镇展开全样本研究,揭示出地理区位、产业类型和政策扶持是促成这些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最后,杨军副主任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小城镇已经明显分化,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将承担不同作用。 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小城镇将主要承担为周边农村提供基础服务的职能,而一批规模较大的小城镇将承担更多带动周边区域整体发展、提高地区城镇化水平、提供城市级服务的职能。


03

三个视角反思乡村振兴的规划策略与选择


闫  琳

清华同衡总体规划研究中心 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研究所 所长,博士 / 高级工程师


报告基于长期的项目实践, 从新三农问题、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三个视角思考乡村振兴政策下的规划策略与选择


闫琳所长认为,当前的乡村正在变成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规划需应对新农民、新农村、新农业问题的挑战。 一是关注农民真实的城镇化选择与发展需求,构建多层次城乡空间体系,提供高质量的城乡公共服务;二是实质性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规划盘整乡村资产,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本”;三是主动匹配农业产业的新供需模式,为农业产业的优化、延伸、发展提供多元空间支撑。


在新的城乡融合关系中,闫琳所长提出乡村规划思路必须变革,重构乡村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几个转变: 一是从点到域的思路转变,二是从管控到发展的思路转变,三是与三农需求紧密衔接,四是更加注重多规协调,五是给乡村预留弹性发展的空间和自我修复的时间


最后,闫琳所长从新乡村建设层面探讨了美丽乡村的空间营造思路。她说:“ 新乡村建设正在经历一场关于‘美’的认知革命 。”规划应以精细化的设计重塑乡村空间美感,引入美好的生活方式带动乡村现代化,以文化要素激活乡村空间的灵魂,重塑乡村的文化自信。


04

激活资源、精准发力——

乡村规划模式探索


李  汶

清华同衡 详细规划研究中心 一所主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报告介绍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的乡村发展新路径,以及对乡村规划做出的积极应对和思考。 李汶主任结合乡村实践探索, 从空间资源视角看乡村规划应把握好守底线、调关系和保民生三个关键点,乡村规划作为技术平台应精细化规划空间与资源,激活乡村要素资源,并精准地引导实施


一是在守底线方面 ,精准地守住自然资源底线、历史资源底线和土地资源底线,守住价值观底线和硬坚守科学底线。


二是在保民生方面 ,保障农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农村产业发展需求空间;激活区域要素、实现城乡统筹;激活资源要素、促进全域流动。


三是在调关系方面 ,协调乡村规划中既有难点、矛盾和冲突点。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激活资源要素、实现资产资源化;激活政策要素、破解发展限制;搭建技术平台、精准投放项目资金。


最后,李汶主任提出承载着 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的空间既是资产又是资源 。围绕资源、激活资源、精准发力,在乡村规划层面进行探索,助力乡村振兴。


05

乡村振兴与制度供给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副部长

报告从 我国乡村社会变迁,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和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三个方面展开了精彩的分享。 刘教授认为村庄是乡村社会的制度装置,要以动态的眼光观察乡村的结构变迁,“ 工业化、城市化等不同的结构变迁方式带来了农民与土地、与村庄的松动程度不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