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吧
社会学吧最早创办于2004年,我们坚持以促进中国群学发展为宗旨,服务于广大社会学师生和爱好者。严肃但有情怀,专业不失玩乐!和我们一起热爱社会学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大学生买包,竟发现日军罪证! ·  4 天前  
天天看余杭  ·  消息证实:男演员突发车祸去世 ·  4 天前  
天天看余杭  ·  消息证实:男演员突发车祸去世 ·  4 天前  
新华社  ·  今天起,睡姿务必调整一下! ·  4 天前  
新华社  ·  十个重要提法!读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吧

一百多年前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 群学精读会

社会学吧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07 21:33

正文

编者按:从今年5月开始,社会学吧打造群学精读会,128位网友,组成8个小组,每个月读一本书,写一篇笔记,做一次分享。从今天开始,社会学吧陆续择优发布群学精读会笔记,以为参考。

明恩溥(1845-1932),作为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近50余年,凭借其在中国20余年(作者写作此书时,在中国生活二十余年)的生活经验,作者试图总结出中国人的性格的整体特征,从而帮助外国人认识和了解中国人和中国。

本书中,作者归纳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面子、节俭、勤劳、懂礼节、漠视时间、漠视精确、误解才能、拐弯抹角的才能、灵活的固执、智力混沌、神经麻木、轻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保守、漠视舒适和便利、顽强的生命力、忍耐与坚韧、知足常乐、孝顺、仁慈、缺乏同情心、社会台风、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诚信、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中国的真是状况及其当今需求。从这些标题中不难看出,该书与其说是对中国人的气质或性格的分析,不时如说是通过这些个维度去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特点,剖析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每一个气质特征背后都能反映出中国的社会状况和特征,从中国人的“节俭”中反映了中国长期的物质匮乏和中国普通民众的简单的饮食;从中国人的“勤劳”之中反映出中国的教育制度,物质缺乏的生活以及中国官僚阶层的生活状况;从“缺乏同情心”中体现出中国长期的极端贫困和相当数量的人们的生活目标仅仅是物质上的需要......

表面上,根据作者对这些所谓气质褒贬的标准,可以将本书分为褒扬和贬斥两个部分。就褒扬的部分来说,包括了这些内容:节俭、勤劳、懂礼节、生命力、忍耐和坚韧、知足常乐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但更多的还是对中国人性格特征的批评:爱面子,漠视时间、精确、舒适、便利,缺乏公共精神诚信同情心,善于误解拐弯抹角,相互猜疑,麻木,智力混沌......实际上,作者对所有的气质的分析似乎都充斥的批评的意味。就拿那些看起来是褒义的品质而言也是如此。例如“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其意在指出这种相互负责的责任理论却不断侵犯着所有的公正原则,这些公正原则日渐缺失的结果便是全国上下各级官员的弄虚作假、颠覆正义、以及中国司法制度发部分弊端的产生。这种类似的批评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气质当中。再如“礼节”,相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雷厉风行,中国人的礼节确实是温柔敦厚,西方人却难以对此便是赞赏,因为中国人的“礼节”并非“以善意的方式表达出的真实善意”,而是由若干专用术语构成的一项仪式。中国人凭借自己对仪式的熟练来表明自己高尚的德行,而对方分舒适与否则不在礼仪的考虑范围。此例甚多,遍处可见。

不可逃避的是,这种批评指出的问题确实是实际存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且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是有迹可循,无论是残留还是变种。就拿“缺乏公共精神”来说,在乡村社会,仍然有家户“各扫门前雪”,相对而言,大家都走的巷道则无人问津;许多城市当中,在城管部门的严厉监控下,仍然有街道商贩临时的非法占用街道而妨碍交通。这些可以说是“缺乏公共精神”气质的残留表象,而变种的事情则是当代社会的众多的搭便车现象。当然,尽管还存在这种情况,但是一百多年来的巨大改善也是我们无法忽视的。

这种批评不可忽略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当时的环境和作者的文化惯习和立场。明恩溥笔下的中国正值中国最屈辱最贫困的时代,而作者又是作为一个文化殖民者的身份来看待中国,其观察和分析中国的视角便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的批评是不合理无依据的,甚至是过分的。比如说“漠视精确”,作者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为前提,说中国的许多情况漠视精确,“不知精确为何物”是不合理的。如果说中国人不知精确为何物,中国又怎么可能有那么灿烂的古代科技;中国人对年龄的计算方式依据属相来计算年龄,以及用“甲子”“古稀”来表示年龄,只是根植于中国的属相文化和干支纪年法的传统当中,并不能说明中国人不会精确计算,中古最迟在商代就采用十进制计数,难道在清末还不会用他来计算年龄嘛。此外,一个中国人有好几个名字即名、字、号这些也是源于中国的文化当中,而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明恩溥却把这个当做是漠视精确的例证也确实令人莞尔。

尽管作者对中国的分析有一些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否认那些深刻的观察和见解。在对“生命力”剖析中,从生育力、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长寿和康复能力三个角度对中国人生命力的分析是相当的深刻有据,同样深刻的见解也表现在每一个“气质”的分析上。

正如作者引言中提到的:“正是通过数量充足的事例,才可以推论出一个总的原则。这个结论或许会遭到质疑乃至反对,但这些被引用的事例却不应该被忽视,唯一的理由就是,这些事例是非常真实的,任何一种与中国人性格相关的理论,最终都必须仰仗于这些事例。”(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刘文飞 刘晓畅译)。作者采用的唯一的方法就是例证,尽管他描述了中国人的许多性格,但它不像统计结果那样可以探知普遍度,因此当你在生活中或历史找那个发现反例的时候也不必大声呵斥作者的观点。

最后,我想提醒一点:这些中国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成为整体的。勤俭、漠视时间、漠视舒适和便利、忍耐和坚韧等等气质都是相互联系的,并构成中国人气质的整体,这也就是中国的性格特征。这也意味着想要从中国人的气质当中剥离出一种气质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也提醒我们求证一种气质的形成原因时更应该一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