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第一本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蓝皮书《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报告(2015-2016)》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是我国重点培育的体育产业排头兵和国家队,对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辐射效应,全面带动全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报告(2015-2016)》是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工作开展十年来第一次系统的梳理和盘点,也是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经济贡献的首次分析研究。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促进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2016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委托安徽财经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与发展研究院、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现代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等机构,组织体育产业专家编写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报告(2015-2016)》(以下简称《报告》)。在各省市体育局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1年的数据分析、撰写和反复研讨,研究团队按计划完成研究报告。
作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第一本蓝皮书,《报告》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支撑,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脉络、发展环境、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梳理,探索了推动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力争凸显蓝皮书的学术性、权威性、全面性、实用性、实效性特征。(听上去是不是很厉害的样子?接下来,就请赶紧和小编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全书共分为总报告、分报告、示范基地篇、体育场馆案例篇、体育用品案例篇、附录六个部分。
Ⅰ 总报告
B.1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报告篇重点阐述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动力和演进历程,全景式描绘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重点领域的基本概况,系统梳理了主要发展特点和存在瓶颈,深入分析了新常态、新政策、新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并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进行了前景展望,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先睹为快
(一)示范基地集聚效应日趋形成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4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从业人员927268人,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达2888.2亿元,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897.7亿元,占当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3%。就具体示范基地而言,晋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集聚单位数达到8078家,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425.1亿元;深圳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数达到5914家,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93.0亿元,产业地位较为突出。
表1 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规模情况
(二)示范单位经济社会贡献初现成效
2015年,12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的营业收入达到866934万元。其中,体育场馆服务类单位营业收入为153695万元,占到12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营业收入总额的17.7%;体育用品企业营业收入为713239万元,占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营业收入总额的82.3%。“十二五”期间,大丰实业、华鹰控股、爱奇实业、广州双鱼经营收入均处于快速发展轨道,其中大丰、华鹰、双鱼在“十二五”期间净利润年均增长率均超过30%。6家体育场馆示范类单位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一枝独秀,2013年以来连续保持增长势头,2014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大关,同比增长36.5%;2015年营业收入进一步上升到13.4亿元,同比增长7.6%。
表2 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经营规模情况
Ⅱ 分报告
B.2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经济社会贡献与展望
B.3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行业发展态势与展望
B.4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发展现状与展望
分报告篇全面分析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经济社会贡献的基本概况和发展脉络;系统阐述了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场馆业和体育用品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走势;深入梳理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制度演变路径,归纳分析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管理体系和发展特点。
先睹为快
(一)基地经济社会贡献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经济社会贡献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从供给侧指标与需求侧指标、总量指标与结构指标、存量指标与增量指标、经济指标与社会效益指标、一般指标与重点监测指标等多个维度进行展现。
通过数据分析反映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宏观发展水平与拉动效应、存量规模结构与增长能力等状况;同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延伸分析,在更深层次揭示其发展的结构特征、区域特征、变动趋势等,为政策制定、实施与调整提供依据。
该体系从产业规模类、产业质量类、体育消费类和体育活动类四个方面展开,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核心指标,25个延伸指标以及11项专项指标。
(二)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经济贡献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比重达到3%,其中绝大部分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比重超过了1%,高于全国0.8%的平均水平,体育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处于重要地位,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业态分布情况
1.体育用品业:2015年吸纳从业人员达660967人,实现增加值722.0亿元,占到示范基地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84.9%;
2.体育竞赛表演业:2015年吸纳从业人员6505人,实现增加值11.9亿元,占到体育服务业的3.9%;
3.体育健身休闲业:2015年吸纳从业人员58016人,实现增加值46.5亿元,对示范基地体育服务业的贡献达到15.2%;
4.体育场馆业:2015年吸纳从业人员25309人,实现增加值19.4亿元,占到示范基地体育服务业增加值的6.3%;
5.体育培训与教育:充满活力,2015年吸纳从业人员20012人,实现增加值11.4亿元,占示范基地体育服务业增加值的3.7%;
6.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会展等其他与体育相关的服务业呈现较大的生命力,2015年吸纳从业人员75602人,实现增加值21.0亿元,占示范基地体育服务业的6.9%。
表3 2015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二三产业结构分布
Ⅲ 示范基地篇
B.5 深圳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6 温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7 晋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8 北京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9 富阳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10 乐陵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11 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12 宁海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13 登封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14 荆门高新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15 环青海湖(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16 淳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B.17 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
本篇全面介绍了深圳、温江、晋江、龙潭湖、富阳、乐陵、苏南(县域)、宁海、登封、荆门高新区、环青海湖(县域)、淳安、皖南(县域)等13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基本面貌和发展特点,深入归结了加强政策支持、培育市场主体、激发消费市场、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以及深化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与展望。
Ⅳ 体育场馆案例篇
B.18 多业并举,构建大型主题公园发展新格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B.19 以体为本,打造体育文化活动聚集区——天津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群
B.20 质量为先,建立现代体育场馆管理新标准——武汉体育中心发展有限公司
B.21 以体惠民,建设岭南体育文化休闲区——广州天河体育中心
B.22 机制创新,推进体育场馆企业运营管理新模式——安徽奥园体育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B.23 突出主业,打造冰雪运动产业新品牌——黑龙江省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
Ⅴ 体育用品案例篇
B.24 产品集成,打造全球文体设施品牌供应商——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B.25 品牌引领,提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
B.26 自主创新,推动船艇产业高端发展——浙江华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B.27 转型升级,拓展传统企业发展新领域——广州爱奇实业有限公司
B.28 品牌国际化,助力企业卓越发展——福建匹克集团有限公司
B.29 跨界协作,发展运动装备营销新模式——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
案例篇系统分析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有代表性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系统分析了完善场馆管理体系、促进场馆企业化改革、创新场馆运营机制、推动场馆群多业并举等具体举措;归纳总结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国际化发展、改革营销模式等发展经验。
作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第一本蓝皮书,《报告》的顺利完成凝聚了研究团队的无数心血。后续,我们将邀请参与报告撰写的专家为您进行详细解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