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上面蓝色小字 | 关注
↑↑
我们是中科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与日本知名科普杂志Newton版权合作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月刊。
要问这个夏天什么最“热”,大概很多人都会说“世界杯”。的确,4年一度的赛事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街谈巷议全是足球,观看自己喜爱的球队攻城拔寨更是一件赏心乐事。不少人都喜欢在赛前打个赌,或者买点足球彩票,不图一夜暴富,只求找点乐子。这些行为只要不超出自己的能力承受范围、不违法、不犯罪、不“习惯成自然”,倒也无可厚非。
但是,有人可不是这样的赌法。他们根据各大赌博公司开出的盘口押下重注,期望着一夜暴富。而且不光是世界杯,欧洲杯、各国联赛,甚至跟足球无关的名目,也一样能够押注开赌。更有甚者,有些人不是赌一场就行,而是赌上了瘾,想戒都戒不掉。至于长时间地无节制赌博而弄得家破人亡的例子,媒体已经报道过很多次了。
在大家看来,这些人之所以沉溺于赌博,就是因为“过于贪婪”,总想获取不义之财,由于欲壑难填,所以嗜赌如命。
应该说,这些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近来的研究表明,沉溺于赌博的成因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比如说,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身无长技、令人厌恶的赌棍们,其实可能是应该受到社会关爱的病人呢?
病理性赌博
赌博行为其实并不简单,它也不全是由经济因素驱动的。在学术界,将明知有害、也想停止,但最终仍然持续进行赌博的行为,称为“问题赌博”(problem gambling)。美国精神医学会(APA)则更进一步,将较严重的问题赌博定义为“病理性赌博”(pathological gambling),认为它属于“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多数学者同意这种分类法。不过,由于病理性赌博与药物成瘾的很多行为非常相似,所以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5》(DSM-5)中,它仍被视为一种成瘾性疾病,对此也有一些学者予以支持。还有学者认为,病理性赌博是一种“强迫障碍”。
不管是冲动控制障碍、成瘾性疾病还是强迫障碍,都在提示我们:这种没完没了的赌博行为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它真的是一种病, 一种精神疾病。
冒险、冲动、过分自信
既然是病,它一定有着自己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患者(在本文中也就是病理性赌博者,以下简称为“赌徒”)往往表现出冒险、冲动和过分自信这3种特征。
“冒险”是很常见的特征。赌徒常常低估潜在风险,导致自己最终蒙受更大损失;同时,更偏爱即时利益而忽视长远损失。这些特点与常人明显不同,而且已经被IGT(“艾奥瓦赌博任务”,是精神心理医学中的一种实验名称,下同)等实验所证实。
IGT的四种选择中,两种是收入高风险更高的远期受损选择,两种是收入低风险更低的远期受益选择。一开始被试并不知道每种选择的结果,但随着实验的进行,正常人会从前者转向后者,而赌徒始终青睐前者。
“冲动”,则是病理性赌博的又一个特征。赌徒整体人格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做事无计划、倾向于做出快速的反应。与成瘾人群近似,赌徒的决策行为冲动并且非常刻板,输了之后会再次下注,下注速度甚至比赢钱后的下注速度还快,而且往往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在“GO/NO-GO任务”中,赌徒因无法抑制自己的行为而比常人犯了更多错误;在“信号停止任务”中,也需要比常人更长的时间才能抑制住自己的冲动反应。
至于“过分自信”,更是常在赌徒身上体现出来。他们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甚至认为自己能控制赌局,最终一定大胜,为此宁愿押上重注。在进行实验时,有的赌徒在实验结束后仍未搞懂完成任务的规律,却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控了赌局。
心理的相应变化
与此同时,赌徒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体现为“奖惩不敏感”、“对赌局的强烈控制感”、“无法根据外部反馈及时调整行为”和“冲动、寻求刺激,但自律和审慎性较弱”等。
其中,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赌博赌的是钱,但对赌徒来说,对赢钱(也就是奖赏)的敏感性其实是非常低的。换言之,他们赌来赌去,赢了钱也居然没什么兴奋感!更要命的是,赌徒对输钱(也就是惩罚)的敏感度虽然高于对奖赏的敏感度,但仍然明显低于常人。这就是说,他对输钱也不敏感!结果,赌徒无论输钱赢钱,都没有什么强烈的兴奋感,这往往需要加大奖励金额和延长赌博时间才能获得些许补偿。
是皮层在搞鬼吗?
病理性赌博既然是一种病,那它就应该是在相应的生理学基础上出现了某种病理性改变。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改变,可能才导致赌徒表现出上述种种难以理解的行为。
研究显示,与前述的“奖惩敏感度低”相应,赌徒的心率在输赢时没有变化(正常人则是赢时加快、输时减慢),对消极结果(如输钱)的预期生理反应(如心率和皮肤电位)等,也均低于常人。
还有研究揭示,赌徒和一些药物成瘾者的HPA轴(即内分泌系统中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应异常,这将直接影响体内的激素的效能,可能对成瘾行为(不管是赌博成瘾还是药物成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至于病理性赌博的更深层答案,也许会由不断发展的神经科学来给出。
研究显示,人类执行决策行为的脑区,主要由内侧前额皮层(vmPFC)和眶额皮层(OFC)等组成。这些脑区,与病理性赌博的病因可能有着很大的关系。
vmPFC等脑区的受损与成瘾性相关,包括药物滥用和病理性赌博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vmPFC。多个实验显示,赌徒与vmPFC损伤患者类似,都表现为忽视将来结果而倾向于选择即时的大金额奖励(IGT任务),因此vmPFC受损可能与赌博成瘾有关;vmPFC掌管冲动控制,赌徒的vmPFC功能异常,也可能与他的冲动决策行为有关。
其次,就是OFC。它主要参与调节奖赏效应,在判断预期结果的价值和冲动控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OFC损伤患者与vmPFC损伤患者很像,都会出现忽视长远结果而选择即刻奖赏的现象;而赌徒和OFC损伤患者也都倾向于做出冒险决策,因此有学者推测,赌徒的行为可能是由该脑区的功能缺陷导致的。
在vmPFC和OFC之外,还有学者发现赌徒在决策的时候,他的腹侧纹状体(VS)的激活程度要低于常人。通俗地说,这个脑区的活动水平越低,冲动性就越强,这当然可能会导致或加剧赌徒的冲动决策行为。
那么,这些“硬件”的损伤,是如何导致病理性赌博出现的呢?有学者猜测,这些损伤的脑区,可能会引发后续的“认知加工”步骤出现错误。有研究显示,赌徒对“目标答案是否正确”是缺乏敏感性的。他可能难以区分有利或不利的情况;对奖惩的生理反应也无甚差别;输了后仍会刻板坚持先前的选择等行为,都可能是相关脑区的活动缺陷和注意资源分配缺陷导致的。有了这些缺陷,赌徒就很难从赌博的刺激中提取重要信息,最终使他不断做出高风险的决策行为而不能自拔。
赌博是一种精神疾病
现在我们知道,沉溺于赌博的人未必只是因为贪婪、缺乏自制力而沦为赌徒,他们的体内可能已经发生了一些我们完全不了解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赌徒可恨但更可怜,他们是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对于这些人,社会大众还是应该多给予一些关爱;同时,我们也期望着相关的研究能够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并能从中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真正地把这些患者从害己害人的赌博火坑中彻底地拯救出来。
(本文选自《科学世界》2014年8期“破迷辨伪”栏目)
Tips:病理性赌博的诊断标准
入神
关于赌博经历的想法频繁产生,无论是过去、未来还是幻想的。
耐受
就像对药产生耐受性一样,需要金额越来越大、或次数越来越频繁的投注,才能体验到相同的刺激。
撤回
试图停止或减少因为赌博而产生的烦躁不安。
逃避
通过赌博来改善情绪或逃避问题。
追赌
试图通过更多的赌博来赢回输掉的。
说谎
为掩盖自己参与赌博的程度,向家人、朋友或治疗师说谎。
失控
试图减少赌博的努力未获成功。
犯法
为获得赌资或赢回赌本而犯法。可能包括盗窃、贪污、诈骗或造假。
冒险
冒着失去人际关系、工作或其他显著的人生机会的风险,仍然要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