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日报  ·  创意视频|新春第一会 绘出新重庆新篇章 ·  6 小时前  
重庆日报  ·  创意视频|新春第一会 绘出新重庆新篇章 ·  6 小时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重庆春节哪里人气最旺?这些地方排名前5→ ·  2 天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重庆春节哪里人气最旺?这些地方排名前5→ ·  2 天前  
重庆市政府网  ·  春节假期前4天 ... ·  3 天前  
重庆市政府网  ·  春节假期前4天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72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06 15:54

正文





生因本愿

分科


第十八愿为生因本愿


“生因”即往生行因。四十八愿虽广,唯有第十八愿,誓十方众生念佛往生而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称为“生因本愿”,因为往生的正因就在这一愿当中。前面一节我们说了“选择本愿”,就是阿弥陀佛选择的。选择本愿和生因本愿是连在一起的,选择什么?选择称名作为生因,所以也叫“称名本愿”“本愿称名”“生因本愿”“选择本愿”。

约第十八愿


分科如下:


(1)三心十念生因


此愿誓众生往生行,唯是“三心十念”。“三心”即“至心、信乐、欲生”,此为安心,同于《观经》“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已见于本书第五章《安心》。


有人把《观经》的“三心”解释得很复杂,但是都没有结合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来解释,可以讲是偏离了。善导大师对“三心”的解释就是根据《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他说: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里的“机深信”就是看准了后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而解释出来的;“法深信”就是看准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而解释出来的。善导大师对照第十八愿来解释,这就是用净土经典来解释净土法门。以弥陀的本愿来解释净土的往生,就很贴切;如果解释得很宽泛、很玄妙,反而很疏远。净土宗的祖师来解释,就有他们的规则、规矩。


“十念”即“乃至十念”(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即起行、作业,见本书第六、第七、第八章。


“乃至十念”,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平生之机是“上尽一形”,临终之机是“下至十声”,平生、临终通通包括在内,这样就非常圆满。


(2)三心十念生因所以


此“三心十念”之行,至简至易,而能成往生净土之因者,在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


“三心十念”是往生之因,“三心十念”太简单、太容易了,“三心”也就是信心、愿心,是愿往生而已;“十念”就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任运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谁都可以念得来。这样怎么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呢?“在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是因为有后面这八个字的誓言。


所以,不要从众生这边看,众生这边无论如何都不能构成往生之因,不能构成解脱成佛之因;但是弥陀誓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一安,“你不能往生的话,我就不成佛”,我们众生马上就活了,起死回生。


这样的誓愿才让我们感到安心、稳定,稳如磐石,稳如大地。磐石都不足以让我们的心稳定,大地也不足以让我们的心稳定,“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这句话,才让我们的心稳定了,因为这就是“平生业成”,就定下了。山河大地可以地震,虚空可以粉碎,唯独弥陀誓愿不可能改变。


(3)机法一体


① 何为机法一体


四十八愿中,唯有此愿以彼佛正觉与我等往生结为一体而誓:若不能使念佛众生生我国者,则虽可成正觉,亦舍而不成;必能令十方众生念佛得生我国,才取正觉。


现在这尊佛已经成为正觉了,法藏菩萨的誓愿已经实现,所以第十八愿称为机法一体的本愿。“机法一体”四个字特别鲜明,虽然这四个字在净土的经文以及善导大师的解释当中没有,但是含有这样的意思;虽然有这样的意思,如果没有用“机法一体”这四个字解释,还是感到不透彻。


为什么说有这个意思呢?因为《无量寿经》里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机法一体”。我如果成佛了,“佛”就成为“法”,“法”即佛那一方面,弥陀的救度称为“法”;“机”就是众生,十方众生称为“机”。“机法一体”就是说,十方的众生和弥陀的救度是一体不分开的。


怎么显示它的一体性呢?如果不成就十方众生的往生功德,则阿弥陀佛不取正觉,这就叫作“往生正觉,机法一体”。必然要成就十方众生的往生功德,阿弥陀佛才成为正觉,这不就是完全一体的吗?没有众生的往生,就没有弥陀的正觉,必须先成就众生的往生。


“机法一体,往生正觉”也是同时的,阿弥陀佛既然已经成正觉了,那我们的往生也就已经成就了。


《观经》里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就表示佛来到了我们的心中;又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说众生在佛的摄取光明当中。这就是众生跟佛之间色心功德机法一体,佛入我心,我入佛心。


把“机法一体”四个字直接标示出来的,是法然上人门下的证空上人这一派,他们特别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来展现弥陀救度的功用,可以讲是很恰当、很微妙的。我第一次看见“机法一体”四个字,就觉得特别好,说一千道一万,这四个字就说完了。


当然,中国的祖师也有这样的思想,比如说“全他即自”,阿弥陀佛的功德全部成为众生的,也有机法一体的意思。但是“机法一体”比较明确,特别让我们安心。


机法一体有几个层次:

第一,本愿,法藏比丘的誓愿是机法一体;

第二,名号,机法一体的名号;

第三,信心,机法一体的信心;

第四,称名,机法一体称名;

第五,往生,机法一体往生;

第六,成佛,机法一体成佛。


从最开始弥陀发本愿到我们最后成佛,机法一体是贯穿性的。


本愿,弥陀当初发愿的时候,他是把救度众生,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把众生的往生跟他自己的正觉结合在一起发的誓愿,所以是机法一体的本愿。


名号,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名号,也必然是机法一体的名号。善导大师解释道: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南无”两字就是“机”;“阿弥陀佛”是法,是救度的法,救度那个“南无”归命的人,也就是众生的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所以这个机法一体的名号就决定了任何众生念佛必然往生。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愿船,我们“南无”归命就上了这艘大愿船。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我们只要看到它,只要读出来,马上就联想到“必得往生”,这就是名号之义。什么叫“如彼名义”?彼佛的名义就是“必得往生”,“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就是行愿具足、信行一体、机法一体,“必得往生”。“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是毫无条件,毫无商量,任何人称念必然往生,这就是机法一体的含义。


信心,也是如此,我们信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和阿弥陀佛成为一体。


称名,所称念的名号也是一样的。念念称名,机法一体: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我们就在佛的摄取光明之内,是没有任何分隔的,这也是机法一体。


往生,仍然如此。


成佛,依然如此。


所以,对于机法一体,大家有必要好好思维、体会。


② 机法一体的意义


“机法一体”这个表述非常简明,它给我们很深的启发,也给我们很大的安慰。“机法一体”其实是说弥陀救度众生的一种机制,也是说众生往生跟弥陀救度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这种机制和结构关系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的力量,永久地活动着,来救度众生。


我们从本愿、名号、称名、往生成佛几个方面、几个定位来说明机法一体的意义。


第一,机法一体之本愿


故第十八愿称为机法一体本愿。


从本愿的立场来讲,就是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当初法藏比丘发的誓愿,它有这样几个内涵。


“众生不往生,我就不取正觉”,法藏比丘把众生的往生跟他自身所誓的正觉结成一体,他必然要使得众生往生,才取正觉,所以讲“一体”这种机制。法藏比丘要成就正觉,就必须成就众生的往生,这样机法才成为一体。


从彼此的关系来讲,就是众生的往生和弥陀正觉是互相依靠的,谁都不能少了谁。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种机制和结构,推动了法藏比丘必须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以完成机法一体,他要通过这样兆载永劫的修行完成自己的正觉,同时完成众生的往生,他必然有这种力量。


所以法藏比丘的正觉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其实是所有十方众生的往生都含摄在其中了。这是从他因地的本愿来讲。


第二,机法一体之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为机法一体名号,离开名号没有弥陀的正觉。


从果上的名号来说,已经成就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机法一体的名号,它是阿弥陀佛的正觉,这是“法”这一方面;同时它也是我们的往生:这就叫机法一体。两者是同时成就的。


机法一体的名号,离开名号,没有阿弥陀佛的正觉;离开名号,也没有众生的往生。这就成为机法一体的名号,一个都不能离开的。


我们看到这句名号的当下,就知道这是法藏比丘发愿成佛,已经成为正觉的阿弥陀佛;也是法藏比丘发愿成佛救度众生,已经成就好的十方众生的往生。在这句名号中,这两件事情同时显现,同时存在。


这句机法一体的名号本身就有这种作用和功能,它这种机制和结构里面就有这种力量。什么力量呢?它是活动的名号,是活着的、活泼的,是有生命力的,它就会寻找这个“机”,而且启发这个“机”,加以摄取,跟这个机结合成一体。它有这种力量,因为机法一体。


首先,名号是救度的法,在法的本体之内,它是机法一体的,有这个结构;可是众生不觉悟,这个机法一体的名号就要来寻找众生,找到众生,启发众生,然后跟众生结合。可以用“吞噬”这个词来形容,名号把众生吞没,吞进去,它有这个主动来救度众生的力量。


所以法藏比丘发愿说: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阿弥陀佛的名号要超越十方,一定要让众生听到;如果有一个人听不到,他不会成佛。这句名号会主动地以无量的光明,以十方诸佛的赞叹,跟我们接触,来寻找我们众生。


又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阿弥陀佛这句无量寿的名号成就之后,众生一听到都可以被摄取,可以让众生回到他的净土。这就显示出这句机法一体的名号本身有一种主动来寻找众生、救度众生的力量,有这种作用和功能。


所以《往生论》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遇无空过者”,从众生的立场来讲,就是我们遇到阿弥陀佛,就没有空过,就可以往生成佛;从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说,这句名号以无量的光明不断地对外扩散,去寻找十方的众生,跟我们结合,一旦遇到就没有空掉的,抓住我们,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把我们通通抓回净土。


这就像什么呢?打个比喻,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像蚕一样,我们十方众生像桑叶一样。蚕就把桑叶吃了,吃了之后怎么样?蚕就会吐出清净、柔软、透明的丝。


这句六字名号来寻找众生,找到就吃进去——吞噬;被吞进去的我们是烦恼的众生,然后我们就变成阿弥陀佛法身体内的一分子。我们这些烦恼众生被六字名号吞进去之后,在大冶炉里调化,直至成佛。这机法一体的名号有这种机制,展现它不可思议救度的力量。


《金刚经》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名号本身的功能来讲,也是如此;因为在法藏比丘成佛的时候,十方众生的往生功德都完全包容在名号之内了。它之所以后来再向十方法界不断地去扩展,让众生听闻这个名号而往生,是因为它是活动着的,是它自然的功能,阿弥陀佛并没有认为“我来度众生”;因为度众生的事情,在法藏比丘成佛之时已经完成了。


完成之后,从众生的立场上,为什么还有这样一个念佛、往生的过程呢?其实这是我们众生的问题,从众生这个方面看是这样。从法藏比丘来讲,过去、现在、未来都在六字名号里面,都包括了,未来的众生念佛,还是在这句六字名号之内,当下也还是这样。所以它是三世和十方都结合在一起的一句名号。


所以我们现在去往生,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一点都没有什么新鲜的,并不是说这是新来的,而是我们的本有家当,本该得的,因为机法一体。离开六字名号,就没有我们的往生;我们要去往生,不可能在六字名号之外找到。


机法一体,两者是不能分离的。离开了救度的法,就没有众生的往生;离开了被救度的众生,也没有弥陀的成佛:彼此不能分开,这就是“机法一体的名号”。


定善、散善的杂行有机法一体的概念吗?没有,它们是分离的,机是机,法是法,没有这种功能。它不像六字名号,本来是天然的机法一体的名号。


第三,机法一体之称名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机和法是一体性的,哪里还谈往生不往生的问题,必然是往生的!


可如果修杂行,以自己定散二善的杂毒之善回向求往生,那就和阿弥陀佛不是一体性的,就等于嫁接的,另外补上去的,这就很不可靠。


从称名的立场来看,我们说机法一体,称名是称什么样的名号呢?是称已经成为正觉的名号,同时也是称已经成就我们往生的名号。这句名号里有我们的往生,我们来称念它,是称念这句使得我们必然能够往生的名号。所以我们称名的当下就已经被弥陀救到了。这是在称名的众生这个立场上来理解机法一体。


“南无阿弥陀佛”是法,这句名号来救度我们,主动寻找众生,放出无量光明,来调化众生,摄取众生。


我们念佛,其实是阿弥陀佛从遥远的西方来到我们的面前。如果阿弥陀佛不来到这娑婆世界,我们根本不知道有阿弥陀佛,怎么能称得出来?是阿弥陀佛来到这个世界,来到我们身边,来到我们心中,就像抓逃犯一样抓捕了我们,把我们摄取了,然后携带我们回家去:念佛是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机法一体,从佛的本愿到佛的名号,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到我们身边,来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当下就被弥陀救到了,是弥陀携带我们回家去的,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不了解机法一体,内心就会觉得很孤单,总会觉得孤零零地一个人在向阿弥陀佛发出呼救。称名就完全跟佛成为一体,而不是孤单单地一个人在这里念佛。


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里有个很好的比喻,能够说明机法一体的这种状况,也就是“火木喻”:


譬如火从木出,火不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


木被火烧,木不离火;以不离火,然后就成为了火。木头代表众生这个“机”,火代表弥陀救度这个“法”。救度之法这个火,一定要来找与它相应的木头。找到之后,火不离木,因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离开了木,火也不能存在,它一定要附着在木头上才可以生存。


火,代表弥陀的正觉智慧和救度,附着于十方众生——你、我、他这些众生,它就点燃木头。也就是正觉自然的作用会救度我们,感染我们。木头,就代表众生,被火所烧,它也变成了火,自然发出了火,这就成为机法一体。


这个比喻非常贴切,木和火是完全成为一体的,这个一体性是很生动的。


所谓机法一体,就是机在何处,法也在何处;法在何处,机就在何处。所以你不用担心,你即使遍六道当中,法也跟着你,不管你走到哪里,它白天跟着你,晚上也跟着你;你起烦恼了,烦恼当中有阿弥陀佛;你清净了,清净当中有阿弥陀佛。因为是一体的,是不分开的。


火烧木头,哪怕是一个树疙瘩,或者树里面出油了,都会烧得很旺。树疙瘩就像是烦恼的树皮,这些烦恼的木头通通烧成火,没有任何区别。


弥陀在哪里,我们也在哪里。这句名号是哪里的?这句名号是属于极乐世界的,它是极乐世界的境界。所以,念名号的人不往生是不可能的。因为名号本来就是从极乐世界到这个娑婆世界来抓捕我们的,那我们怎么可能不往生呢?抓着了怎么能不往生呢?它是抓着我们把我们带回去的。


所以,不是我们自己在这里孤单单地向西方发信号,而是阿弥陀佛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抓住我们,带我们回去。名号是极乐的,那我们必然要回归极乐。


每一个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有一尊佛跟在他后面,等于有一尊佛摄取了他,把他带回极乐。这就是机法一体,必然往生。


这样的机法一体,在称名众生身上体现出来,也就是“佛凡一体”,阿弥陀佛和凡夫一体性的存在。这个一体性的存在,在我们身上就有一种活动性的力量、作用。


我们凡夫是贪瞋痴具足的,如果依圣道门修行的话,就必须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可是念佛法门用不着这些,一旦念佛,这句名号在我们心中自然就会起作用,就会消灭我们的凡夫性,让我们凡夫的贪瞋痴烦恼念念息灭,念念减少,念念化解。


很多念佛的老太太什么都不懂,就是虔诚念佛,真是很有智慧,心里也非常平静、安乐、祥和、慈悲。如果让她们修别的法门,那她们根本没办法。


这是机法一体的名号自然在我们身上的作用,在我们内心当中,凡夫体现了佛救度的力量,展现被佛救度的一种身份。


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从哪里体现出来?在哪里能看到“活”的阿弥陀佛?有人去看空中,希望阿弥陀佛显个样子给他看。这是没有眼睛,没找到地方。我们在哪里能看到阿弥陀佛?就在念佛人身上。


念佛人,在他们身上就有阿弥陀佛救度的功能展现,所谓机法一体,在他们身上就能看到阿弥陀佛,他们是阿弥陀佛的一种化身,阿弥陀佛救度功能的显现:这就是有看佛的眼。不然就看不着,不然看见的是虚妄,变成迷信。


活生生的弥陀的救度,活生生的阿弥陀佛,即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体现在我们每个念佛人身上。“这个人,他的烦恼这么重,他也是弥陀救度的人吗?他也是跟弥陀佛凡一体吗?”我们不是看他这个样子。这样的人仍然能被弥陀救度,所以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在这样的人身上,弥陀救度的光明一点也不少。


阿弥陀佛救度众生,虽然救度圣人也救度凡夫,救度善人也救度恶人,但是救度恶人的时候,更加显得光辉灿烂、尊贵无比。


弥陀的救度展现在我们凡夫身上,我们的凡夫性、魔性一定会逐渐减少,而佛性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鲜明。


这是讲称名的机法一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