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院历来强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近年来投入较大气力,推行了一系列卓见成效的教学改革。
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案例研习课、实务课、写作课等新型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在经验交流方面,对外举办五届全国法学教育高端论坛,邀请全国各大高校法学院院长共商教学,互补长短;对内举办教学午餐沙龙,邀请青年教师分享海外教学见闻,资深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感悟,营造良好的院内教学氛围。
在课外教学方面,设立“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学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正式课堂之外,带领学生开展读书会等教学活动,举行答疑午餐会,对本科生在学习方法、校园生活、职业规划、人生经验等方面答疑解惑。
在涉外法治方面,开办“北大—港大法学双学士”“涉外律师”“国际仲裁”等专门项目,启动“北大法学院法治英才培养计划”,为有志于从事涉外法治的同学在学业、课程、实习、赛事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其他兄弟院校推进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看到全国诸多优秀教师的课程创新,看到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专门针对教学的研讨会和课程班。但我们更看到,大量的年轻老师在教学之路上艰难孤独的个人探索。
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微斯人吾谁与归!”建设一个携手共进的教学共同体,已经是中国法学教育界迫在眉睫的重任。
一个真正的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构建从业者普遍认可的沟通语言和可信赖的同行评价。对于教师来说,课堂就是职业生涯的中心舞台和试炼场。
开设一门什么样的课,才能实现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功能?如何把一门课讲好,才能在受学生欢迎的同时切实让学生受益?
这些开课经验和授课方法,是身为教师者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教师之间无障碍沟通的内部语言。谁能够回答好这些问题,谁才能得到真正受尊重的同行评价。不认清这一关键问题,任何个体的实践就不能形成建设共同体的合力,各种喧嚣的改革终将流于形式和泡沫。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哪一位教师或者哪一家法学院能够独立提供的,它需要有志于促进法学教育的全国同侪共同回答。
北京大学法学院愿意为此搭建平台。以每年9月10日教师节前后为约,北大法学院将持续举办纯粹公益性质的“全国法学教育师资研修班”。不仅端出北大自家经验,更面向全国法学院校各个专业,邀请那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独到的教学方法、具有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热情的一线教师,围绕某一学科或某类课程,将他们的经验、方法和热情与全国高校法学教师分享。
全国法学教育师资研修班,北大法学院欢迎有志于教学的全国同行!
我们期待与您一起观摩先进,分享经验,交流切磋,共同进步。在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中增进情谊,在开放争鸣的研讨中欢度节日,一起探索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程的民间标准,形成法学教育的教学共同体,建设中国法学教育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