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能实现芯片研发对小米是件好事,这意味着至少从芯片端来看,小米为自己争取了更多话语权。
/
文|李亚婷
在经过了28个月之后,小米研发的澎湃芯片在今天下午正式发布,同时发布的还有首款搭载澎湃芯片的小米5c,售价1499元。自此,小米成为继苹果、三星、华为以外,全球范围内第四家掌握芯片技术的手机公司,也是中国手机厂商中,第二家有自己芯片的公司。
小米推出的首款芯片澎湃S1,采用八核设计(A53架构,小核心频率1.4GHz,大核心频率2.1GHz),所配的图形处理器则为MaliT860 MP4,主频速度为800HMz,采用整合基带,支持Cat.6,大小核构架由中芯国际28纳米工艺制造。
对于澎湃芯片的定位,雷军认为将会直接定位中高端,因此首款搭载澎湃S1芯片的也是小米手机,而非红米系列。从澎湃S1的性能来看,目前也只能属于中端档位,比如,它仍然采用28纳米工艺制造,但目前手机行业内的主流技术已经为14-16纳米,高通最新的骁龙835采用的是10纳米制程工艺。
小米芯片公司松果电子是在2014年10月成立,由小米和联芯共同投资成立,其中小米持股51%,联芯持股49%。在成立后的两个月,《中国企业家》记者曾经在采访雷军时问到松果的进展和规划,但当时其婉拒透露任何消息。
对于国内手机厂商而言,芯片一直掐着它们命运的脖子,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国产手机厂商除了依赖它们,并没有拿出什么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对于中高端手机而言,高通芯片是首选,手机厂商的新品通常会跟着高通芯片节奏走。国产手机厂商一直有抢首发的习惯,谁都希望可以抢到高通芯片的首发。对于中低端手机,大部分使用联发科、英伟达等芯片。三星芯片则主要供自己使用,以及包括魅族在内的少数几家手机品牌。
相比于使用千篇一律的高通或者联发科芯片,各家手机厂商只能在它们芯片的基础优化一些性能,比如拍照、速度等问题,但很难做到真正的差异化,但如果能够自己掌握芯片,就可以逐渐走出产品差异化之路。
小米此次推出的澎湃S1在拍照性能上就做了多重优化,比如,澎湃ISP(Image Signal Processing图形信号处理)采用14位双核架构,单镜头最高可支持3600万像素,双ISP架构可支持双摄镜头,在单镜头的功耗控制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另外,澎湃ISP上还使用了“实时动态范围调整”技术,通过实时动态范围监测像素级调整画面对比度完成图像局部优化,提升动态范围,可以完成高对比度的拍摄场景。
毫无疑问,能实现芯片研发对小米是件好事,这意味着至少从芯片端来看,小米为自己争取了更多话语权。在小米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因为高通芯片不发,而一再拖延新机发布的事情。2013年,小米3发布之初,因受到高通供货限制,最终使用英伟达芯片,联通版本则是使用与之前宣传不符的另外一款高通芯片,将小米拖下了“换芯门”的危机。
2015年年初,高通发布的骁龙810芯片因为发热严重,将所有国内使用这款芯片的手机厂商拖下水,小米也不例外,其年初发布的小米Note就是使用骁龙810,这款本应被寄予小米走向高端市场厚望的手机,最终销售量不如预期。
或许正是看到芯片对于手机厂商的重要性,雷军下定决定做芯片。除了小米以外,华为是国内手机厂商中另外一家拥有芯片研发能力的公司,从开始研发到现在,华为的海思芯片已经走过了近十年。从近年产品布局来看,海思生产的麒麟芯片主要是用在华为中高端产品上,比如每年的Mate系列、P系列都是是用自家的麒麟芯片,比如,刚刚在巴塞罗那发布的华为P10就是使用麒麟960芯片。
小米或许也将采用类似战略,澎湃芯片主要用于小米手机的中高端产品上,中低端产品则是会使用其他芯片厂商的产品。另一方面,自主研发芯片还可以降低手机成本,这对于主打“性价比”的小米来说也算是优势。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手机行业逐渐出现供应链紧张和涨价的问题,虽然供应链紧张主要是集中在屏幕、摄像头等领域,但芯片一直是手机行业的抢手货,而将芯片研发放在自己手中,是解决货源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案。
能有勇气跳入芯片行业,对小米的技术研发、资金投入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也意味着机遇,毕竟手机行业竞争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外形、设计、渠道上的打拼,而是需要手机厂商有更加核心的竞争力。走上这条路,小米就不能再言放弃,但也增加了几分生存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