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龙门
面向中产阶层,探讨和传播提升生活品质、创造精彩生活的人生智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进步、世俗化与现代性(乔拓新 译) ·  昨天  
哲学园  ·  情人节大放送!爱她,就送她紫水晶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龙门

四旬老母的塑料友谊

龙门  · 公众号  ·  · 2018-05-15 18:42

正文

广受推崇的微信公号,点击上面蓝字“龙门”一键关注
龙门聚集了一批在事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精英人士。他们已经获得了财富自由、身心自由,或者正努力行走在追求自由生活的路上……
关注龙门,就是关心您的生活品质!
龙门:Longmen518

作者:十三姐

来源:格十三(GSSW13)


晚上九点十分,夜幕低垂,万籁俱寂。

一个名为“ 塑料姐妹妈要奋斗 ”的微信群拉开了夜生活的序幕。

这个群,打招呼的画风是这样的:


是的,在这个暧昧的时刻,当一部分人已经开始了性生活,另一些人才刚刚开始复活。

这个神奇的物种被称为四旬老母。

她们的寒暄方式不是“你吃了吗”,不是“你睡了吗”,而是“你吼了吗”。

不吼不足以平民愤,不吼不足以谈人生。

这可能是一个陪读妈的日常人生缩影,陪作业,陪订正,陪复习,陪练琴,陪洗脑……几乎每个晚上,她们都会经历一个普通人可能需要花十几年才能完成的情绪波动抛物线:

极其平静-略有波澜-激情咆哮-自我控制-反复咆哮-反复控制-失去控制-反复失去控制-怀疑人生-自我安抚-空气突然安静......

在“冷静点不要吼”和“不吼不可能”的博弈中,内心的两个小人已经吓得躲起来了。一个说:我看这次又是在吼难逃,另一个说:是啊是啊。

直到一场场如浩劫般的战役结束,敌军与猪队友们都洗洗睡了,她们又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以四旬老母为中坚力量的微信群,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这烟火如同一个盾牌,杜绝一切“还不够资格”的同类接近。

老母亲界的潜规则大致是这样的:不到三十岁的都被称作“二十多岁”,一过三十岁的都叫“奔四老母”。

奔四老母是不带二十多岁老母玩的,没孩子的更不待见。

这是一条很明显的暗物质鄙视链:你们的历练还差得远,我们没有共同语言,你尚不能跟我们抗衡。

至少在谈到“吼娃”的时候,能抖得出干货。这是入门许可。

社交圈的局限性在中年妇女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她们根据不同的磁场来判断情感嫁接的深度。

比如:

如果大家都有娃,那么我们就算有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如果大家的娃年龄相仿且都比较难带,那么我们能成为好友。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如果大家吼娃的技法相似,内伤相近,则有望成为知己。烟姿最与章台近,冉冉千丝谁结恨。

但如果你没有娃,哼哼,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说的每句话都将成为刺激我的凶器,并将很难获得我的原谅。

因此,多数情况下,四旬老母交朋友不看她好不好看,有没有钱,只看她是不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孩子的女人,如何能在晚上融入到一个以老母亲为主的微信群里尬聊。

她可能先是一个人唱独角戏:“大家最近看什么网剧啊?推荐一下”,“大家有什么好的吃夜宵的地方嘛?推荐一下”,“你们觉得阔腿裤和小脚裤哪种显瘦啊”……

群里将会一片死寂。

此时各位妈妈们正在“工作”,后台的一幕幕悬疑谍战陪娃大戏正在上演,还没人顾得上来怼你这个可以自由享受夜晚时光的咸蛋女子。

不然的话,这位尬聊的姑娘在群里很快就没朋友了,友谊就是这么瓦解的。

四旬老母之间的友谊,是塑料的。


她们非常容易拜把子,也非常容易崩裂。

拜把子的可能性非常多,比如各自的孩子拥有一样的毛病:

“唉,我儿子就是拖泥带水,在房间里磨蹭一个多小时,作业才动了几个字,气死我了!”

“哎哟,一样一样的,我儿子也是!”

“唉,我儿子就知道要玩,要买这个玩具那个玩具,就是读书没心思!”

“哎哟,一样一样的,我儿子也是!”

“唉,我儿子都快二年级了,拼音还没一次全写对的!”

“哎哟,一样一样的,我儿子也是!”

可以了,马上拜把子吧,你们一定是前世约好了的难姐难妹,相约在今生一起来渡这场劫的。

你们将会有无穷无尽的共同语言,你们的下半生不如一起结伴同行。不管三观有多不合,也不管生活习性差异多大,只要你们的娃拥有一模一样的缺陷,你们就是最配的,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不用担心朋友会多到铺出来,因为很快,一些四旬老母之间的塑料友谊就会灭亡。

“唉,我女儿一点都不自觉,我不盯着,她就不知道去练琴。”

“哎哟,我女儿倒不用我管,自己很主动做完功课就练琴。”

“唉,老师又给我发微信来告状了,说我儿子上课总是开小差。”

“哎哟,是哇,我们老师给我发微信倒是基本都是表扬孩子的。”

快住嘴吧,这样的话还是分手比较好。

不管你们曾经拥有多么坚贞的情谊,你们未来的路还是各自珍重吧,因为你们的娃不一样啊,娃都不一样了,人生能一样吗。

如果要强迫自己和对方尴尬地留在一起,今后的话题永远都像是一个站在精神的高地被孤独的西北风包裹,另一个被压在精神的洼地心里默念一万遍MMP。

强扭的瓜不甜,早分早好。



土崩瓦解的塑料妈友谊,会随着年龄的上涨而日见增多。

你会发现友谊崩盘的规律:

先是不和没孩子的姐妹一起玩了。

然后是不和孩子不在一个年龄层的姐妹玩了。

接着是不和不同梯队学校的孩子妈们玩了。

最高阶段,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各种不同教育理念的小姐妹之间,互成陌路……

若干年前我们四个大校花ABCD(我是A),每年都有两次远途“姐妹之旅”,平时动不动吃喝玩乐更是数不尽。后来我和C同时有了宝宝,于是非常自然地,B和D成了我们眼中一对招人恨的野生自由主义者。

我们两个有娃的已经没办法和那两个没娃的一起活动,她们要去的地方,一看就不是属于奶瓶和尿片的。

我们两位老母亲一碰面就是小儿湿疹头孢克洛手足口病撕不烂书和择校,而另两位还沉醉在折扣店演唱会自驾游跳伞和民宿……

一个名存实亡的小姐妹组织,还在硬撑,除了能一起吃点饭,感情已经基本破灭。

但是风水轮流转,B也很不争气地当了妈,我们的队伍壮大了。后来的几年,她沉迷于进口奶粉,痱子粉,药粉,曾经的金粉校花已经彻底堕落。

看我们一个个活色生香,为了不被抛弃,D终于也当了妈……

濒临灭亡的友谊再一次死灰复燃,我们四个披头散发灰头土脸的四旬老母的感情得到了不断升华,誓与日月同辉。

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小姐妹组织要想保持长久和扎实的友谊,秘诀就是:要么都别生,要么一起生。



但这只是基础,复杂的友谊考验还在后面。

举个例子,一对四旬老母,一个很懒,一个很鸡血,友谊能长久吗?

试想一下,每次见面怎么尬聊。

鸡血的那个:怎么办啊,我们才读了一门奥数一门英语一门围棋一门书法,怎么拼得过别人啊。

懒的那个:……你家娃这么 苦逼 厉害。

鸡血的那个:我们家门口的菜场小学可不能上啊,为了择校我还得再给我娃加点课,他现在还有两个晚上是空着的。

懒的那个:……好 变态 辛苦啊。

鸡血的那个:你们最近在做什么课外习题,我给你看我刚买的XX学校内部高级自测卷,这个得天天做,刷题海,否则绝对不行。

懒的那个:……这个 是不是有点太难了 神经病了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