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改革后第一个通过费改税新增的地方税种,环境保护税开征的目的是使排污单位承担必要的污染治理成本,引导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今,环境保护税开征已满7年。征收以来,环境保护税的刚性是否真正触动了企业的神经?企业在这场绿色转型中表现如何?随着挥发性有机物(VOCs)纳入征税范围的呼声日益高涨,其背后的政策基础和技术路径又该如何完善?
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聚焦环境保护税的实施与未来发展,探讨如何通过税收手段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持续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新动力。
长期参与和跟踪环境保护税立法和实施工作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主任龙凤告诉记者,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这些年,过渡相对比较平稳,收入每年基本稳定在200亿元左右,没有大的起伏。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18年至2023年,环境保护税实现收入稳定在200亿元左右。不久前,财政部公布2024年环境保护税收入达246亿元,同比增长19.7%。截至2024年12月,共计征得环境保护税1483.97亿元。
环境保护税征收对象是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数量,这点其实与过去排污费的征收原理相同。但费改税后还是出现了变化。
龙凤告诉记者,环境保护税从“出生”就有立法作为支撑。从排污费到环境保护税,绝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化,而是从制度设计到具体执行的全方位转变。
“排污费由于属于行政性收费,法律层级低,执法刚性不足,可能存在着征收、减免、处罚有一定弹性的情况,对企业的处罚属行政处罚范畴。”龙凤表示,但环境保护税是我国税收的重要部分,弥补了排污费的制度性缺陷,具有更强的执行力和法律效力,且少缴、漏缴环境保护税的情况还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约束。
龙凤坦言,在费改税后,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和责任都有提升,同时环境保护税对税制要素和征收管理的规定更明确和具体,执行标准更加透明。
“企业违反环境保护税法的行为,将面临更严厉的环保处罚,从而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龙凤认为,环境保护税带来的惩罚压力和税收负担,还会迫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
同时,环境保护税法根据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和浓度制定不同的征收标准,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污染物排放定价,激励企业在环保创新和污染治理上投入更多的资源。
“环境保护税法刚性更强,实现了从排污收费到促进环境保护理念层面的跃升,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社会资源会更多地流向绿色环保领域。”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告诉记者,环境保护税促使重污染企业和高能耗企业转型升级,从而更加顺利地完成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税的计算专业性较强,涉及信息很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协作配合也十分重要。”龙凤告诉记者,根据环境保护税法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税务机关应当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和工作配合机制。
龙凤将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形象地比喻为环境保护税的“中枢”平台。她告诉记者,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工作包括税务端和环保端的数据交换系统、连接双方前置系统的网络专线及中间件等方面的软件开发部署以及税务、环保共享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目前,税务部门也已与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税务征管、企业申报、环保协助、信息共享”的环境保护税信息共享及协助机制,满足税收征管的需要。
龙凤表示,这是一个全新的征管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升了生态环境部门和税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分析应用水平,实现税收征管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的“双提升”。
随着环境保护税法的持续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展中树立更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2018年,某公司副总经理坚持启动环保技术改造项目时,不断被管理层提问“投资环保改造项目,什么时候能回本?”如今,他的坚持已有了回报,这个问题也有了答案。
据悉,该公司决定启动环保系统改造项目之初,有人认为,环保改造周期长,会对公司正常生产造成影响;也有人觉得,环保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太大,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
实践证明,环保投入的回本速度,远比预想要快。2021年,这家公司获得生态环境部门给予的一次性污染防治资金近千万元。2023年,得益于环保、技术等方面原因,公司被认定为先进制造业,开始享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每年800多万元的加计抵减优惠,不仅缩短了回本时间,也为公司带来不小的收益。”该公司副总经理说。
当然,这绝非个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环境保护税收激励下,持续加强环保技术改造,赢得了更多市场空间和机遇。
“环境保护问题,企业不能只算小账、眼前账,要算大账、长远账。”白彦锋告诉记者,从短期来看,征收环境保护税后,许多排污较多的企业需要缴纳大额环境保护税,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同时,企业为了降低税负,需要改进生产技术,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引进绿色清洁的生产设备,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进行产业转型的企业更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8年环境保护税实施初期,企业普遍担忧税负增加会影响竞争力。然而,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和政府的解读,企业从最初的担忧和观望逐步转为积极应对。
白彦锋表示,诸多企业通过引进环保技术和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税负。一些企业甚至看到了环保带来的机遇,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随着税务部门征管能力的提升和企业守法意识的增强,不仅缴纳环境保护税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从行动上重视节能减排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企业对环保政策的关注度也显著提升,会主动了解政策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白彦锋表示,各地也要进一步为绿色税收创造更有利条件、凝聚更广泛力量,使其更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助力环保技术创新以及消费绿色转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但是,环境保护税由于开征时间较短、专业性较强、部门协作依赖度较高,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一些困难。
白彦锋告诉记者,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税的政策认识不足,存在抵触情绪,不能做到积极主动地申报。同时,企业监测水平有限,对于应税污染物的计算与环境保护税的申报存在不准确等问题,影响环境保护税的实施效果。
白彦锋表示,企业是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将环境保护税等外在压力与企业主动开展的环境、社会、治理(ESG)等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改善企业形象的行为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VOCs纳入征税范围呼声高,但要提高监测能力完善监测规范
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前后,将挥发性有机物(
VOCs
)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讨论颇为激烈,时至今日,这个讨论依然持续不断。
2023年7月3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行地方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不尽合理、税权配置不够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要改革环境保护税,将VOCs纳入征收范围。
“把VOCs纳入环境保护税征税范围,很有必要。”白彦锋告诉记者,挥发性有机物对大气环境中臭氧、细颗粒物的生成有着重要影响,国家研究将挥发性有机物适时纳入环境保护税征税范围,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入发展。由于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是煤化工、石油化工、染料涂料制造行业等,国家启动这项改革进程,有助于推动这些行业转型升级和清洁化改造,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将VOCs纳入税收范围的政策密集出台,其治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彰显了国家治理VOCs的决心与行动。
龙凤告诉记者,随着我国VOCs污染防治工作的稳步推进,VOCs监测技术体系逐步建立,排放量计算方法也在逐渐完善,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规定了重点行业的VOCs产排污系数以及工业源VOCs通用源项产排污系数,为将VOCs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打下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制度基础。
不过,当前将VOCs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仍然存在短板。龙凤直言,VOCs纳入环境保护税要充分结合目前税法存在的问题和监测计量基础,要清楚地看到,目前,VOCs税目不完善,企业监测申报能力待增强。
具体而言,首先是税目有待进一步完善。2016年环境保护税法颁布时,仅纳入苯、甲苯等18种有毒有害单项VOCs类污染物,未将VOCSs或非甲烷总烃等综合性指标纳入。单项VOCs物质计量难度大,目前,税法里的VOCs类单项污染物缺乏排放系数,在没有监测要求的情况下,企业无法进行计算和申报。
其次是企业的VOCs监测能力不足。目前,生态环境部出台了相关规定,指导将石化、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VOCs排放重点源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并安装烟气排放自动监控设施。但企业监测基础仍然较为薄弱,监测设备和能力不足,监测水平参差不齐,有强制性监测要求的行业覆盖面较小。
与此同时,白彦锋也坦言,VOCs排放源较多,排放形式多样,如何确认其征收范围和税率也是一个难点。税率定得过高,会加重企业税负甚至伤及税源,不利于税收经济可持续发展;而税率定得过低,无法实现对其排放的抑制作用。且VOCs属于大气污染物,具有区域流动性,但各区域间人口规模、居住环境等均不大相同,如何确定其税率,实现区域间的税收公平,是一个难点。同时,VOCs排放源多且分散,对税收征管技术提出很大挑战,如何监测其排放水平也是一个难题。
“必须提高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并给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排放量计算方法。”龙凤进一步解释,这需要调整VOCs污染物税目,进一步研究论证将VOCs等综合性指标纳入环境保护税大气污染物税目的可操作性和框架机制,制定详细的税制和征管方案,完善监测规范、计量方法等有关技术要求。
同时,完善企业监测申报配套制度,制定和完善VOCs类污染物监测规范和排放系数,加强企业VOCs排放监测要求和能力建设,鼓励VOCs治理技术和服务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