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大经济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人大经济论坛”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同名认证新浪蓝V“人大经济论坛”。人大经济论坛感谢多年来用户的支持,新网址迁移至http://bbs.rdjjltorg ,欢迎新老会员不吝赐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十位经济学家前瞻2025年中国经济! ·  16 小时前  
经济观察报  ·  铁路春运购票日历来了! ·  18 小时前  
华尔街见闻  ·  为何都是“波音737-800”? ·  18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大经济论坛

刘纪鹏:“互联网金融”专题点评

人大经济论坛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13 20:43

正文

点评人刘纪鹏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财政部财科所研究生导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天津、成都、南宁等市政府顾问大陆企业到香港上市法律专家组成员等职全国人大《证券法》、《国有资产法》、《期货交易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修改组和起草组成员。

从世界范围来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新金融得以成长起来的土壤。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在最近几年内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这有赖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金融抑制的削弱以及互联网金融本身对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激发。然而,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频发,引发了学术界和金融监管者的深入思考:如何构建新的监管理念和制度安排,以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这里,着重推选了三篇从不同视角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文章,以期探讨互联网金融之病灶、寻求应对之策。

凡金融必监管。完善监管理念和举措的前提是认识和甄别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风险特征。资金成本的变化是风险定价和管控机制有效性的指示器。胡滨等的《网络借贷的风险及应对之策:基于信用利差的分析》和何启志、彭明生的《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网贷利率特征研究》均以利率为抓手,考察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其结论相一致,可谓“找出病灶”。这两篇文章又为武长海的《论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业监管理念的重构——兼论政府在金融业监管中的职能与定位》一文提供了论据,武长海的文章在理清了新金融和金融监管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指明了金融监管理念的重构框架和政府职能定位,可谓“对症下药”。

胡滨等的文章指出网络借贷发挥了长尾效应,但是还存在诸多显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风险定价机制失效(对基准利率变动的反应不敏感)、风险溢价“倒挂”(长期贷款利率反而相对较低)等,反映出网络借贷市场上平台方过度追逐高收益以吸引投资者、借款人注重资金可得性而忽视高成本的内在特征。何启志、彭明生的文章实证分析了P2P利率的波动性及其和Shibor、中债国债利率之间的联动关系,从政府干预的技术层面指出,Shibor作为基准利率可以成为调节网贷利率的“锚”。这两篇文章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网络借贷具有风险累积效应、市场参与者风险意识不强且缺乏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有效的风险甄别、信用利差定价和风险防控机制的缺失,加剧了整个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风险累积。针对以上问题,武长海的文章指出,在新金融市场上,风险传递有着“过度互联”和“正反馈”效应,防范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应是监管理念的核心。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其“风险配置”能力、运用“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促进金融机构主动防范金融风险。

总之,对新金融的监管应有新思路。当前亟待建立起有效的监管理念和制度安排,引导互联网金融平台建立起以风险甄别、定价和管控为核心的风险配置机制,遵从市场规律,以促成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以及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互联网金融”专题全文转载索引

1.   张芳芳:互联网货币基金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江淮论坛》2017(2),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7(6)。

2.   鲁钊阳: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完善,《现代经济探讨》2017(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7(5)。

3.   赵大伟: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应用探讨,《金融发展研究》2016(1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7(5)。

4.  滕超,叶蜀君: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金融结构的影响分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7(4)。

5.   郭峰:网络昵称与P2P借贷的成功率和违约率,《经济科学》2016(6),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7(4)。

6.  王家华等:影子银行风险的“蝴蝶效应”与审计治理机制——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研究,《经济问题》2017(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7(4)。

7.  何启志,彭明生: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网贷利率特征研究,《金融研究》2016(10),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7(3)。

8.  钱金保,赵嫚:P2P平台的背景与货币政策的差异化影响——基于断点回归的研究,《金融与经济》2016(10),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7(3)。

9.   彭岳:互联网金融监管理论争议的方法论考察,《中外法学》2016(6),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17(3)。

10.  刘宪权: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刑事风险及责任边界,《环球法律评论》2016(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7(2)。

11.  宋琳房兆琦:P2P网络借贷与非法集资:关系、根源及规制,《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5),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7(2)。

12.  武长海:论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业监管理念的重构——兼论政府在金融业监管中的职能与定位,《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6(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7(1)。

13.  胡滨等:网络借贷的风险及应对之策: 基于信用利差的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16(5),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12)。

14.  蒋彧周安琪: P2P网络借贷中存在地域歧视吗?——来自“人人贷”的经验数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9),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12)。

15.  谭雪晗: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P2P网络借贷行为模式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6(8),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12)。

16.  纪海龙: 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德国经验及其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16(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管理科学》2016(12)。

17.  马强王军: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现状、困境和未来,《财经科学》2016(8),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11)。

18.  朱清香,王莉:互联网金融民营系P2P网贷平台的风险预警,《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11)。

19.  谢治春: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品牌塑造模式,《中国软科学》2016(6),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10)。

20.  姚博:信用评价是否抑制了网贷行为中的地区与学历偏好,《财贸经济》2016(7),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10)。

21.  张哲宇:野蛮式生长后P2P资金存管模式分析与监管展望,《新金融》2016(6),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10)。

22.  刘爱萍:股权众筹平台回归互联网金融中介地位路径分析——以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参与股权众筹为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16(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9)。

23.  王伟: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重视两个逻辑,《中国证券报》2016.7.1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9)。

24.  薛华溢等:互联网金融与零售银行业发展研究,《中州学刊》》2016(6),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9)。

25.  贺绍奇:中国互联网银行模式、现行政策、法律环境、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发展趋势,《中国市场》2016(1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9)。

26.  丁纯等:互联网金融发展成因分析——聚焦欧洲、美国和中国,《上海金融》2016(4),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8)。

27.  邓恩,向志强: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中部六省数据的实证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16(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8)。

28.  李永升,胡冬阳:P2P网络借贷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以我国近三年的裁判文书为研究样本,《政治与法律》2016(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6(7)。

29.  黄锐,黄剑: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绩效吗?——基于98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南方金融》2016(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7)。

30.  李克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风险,《管理世界》2016(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5)。

31.  顾慧莹姚铮:P2P网络借贷平台中借款人违约风险影响因素研究——以WDW为例,《上海经济研究》2015(1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5)。

32.  宋海: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全球化》2016(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2016(7)。

33.  魏家富:我国互联网金融:诱致性制度变迁及其监管涵义,《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2),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2016(7)。

34.  张金林等: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武汉金融》2015(12),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4)。

35.  丁国峰: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法律保障机制——基于余额宝发展为视角,《江淮论坛》2015(6),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3)。

36.  闫春英,张佳睿:完善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体系的策略研究,《经济学家》2015(10),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3)。

37.  俞林等:互联网金融监管博弈研究:以P2P网贷模式为例, 《南开经济评论》2015(5),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2)。

38.  黄国平:模式“异化”的网络借贷风险管理与监管,《财经问题研究》2015(1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2)。

39.  李昌荣等:借款人在P2P小额贷款市场中的信用行为——基于博弈论的分析,《南方金融》2015(9),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2)。

40.  张巧良张黎: P2P网贷平台风险评价指标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6),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2)。

41.  颜浩龙,王晋: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金融与P2P信贷的融合研究,《物流技术:上半月》2015(10),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物流管理》2016(2)。

42.  王海军等: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轨迹:学术论争与当下实践,《改革》2015(9),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1)。

 


Hey,guys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