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史
读史(ID:dushi918):上下五千年,立史明智,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神磊磊读金庸  ·  金庸笔下五大神药,排第一的居然是它 ·  6 天前  
川大研究生  ·  中华天府文化行 | 访武侯故迹,颂天府古韵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史

老大,你的面前有三条路…

读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3-11 18:46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读史"免费关注。博闻通识,知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文:齐三忘(历史原点主笔)


公元前196年,才当了6年淮南王的英布,就被刘邦给KO了。


和刘邦吕雉两公婆手里的其他异姓诸侯王一样,英布被宰的理由也是造反。又一个当朝大将造反了,刘邦可是很头疼的。


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谁让刘邦一坐上皇帝的宝座就把与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的韩信和彭越都给消灭了。正当刘邦一筹莫展的时候,夏侯婴赶来为刘邦奉上了克敌制胜的法宝,门客薛公。


薛公上来就给刘邦叭叭分析出了英布军队的走势!英布之上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英布之中策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英布之下策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而且,薛公断定,英布必走下策。

果不出其然,英布的反叛套路被薛公说中,提前知晓对方动态以不变应万变的刘邦成功把又一个功臣的头颅收入囊中。


明明根据英布的性格,判断出英布要怎么打,薛公还非要搞个上中下三策来,无非告诉刘邦,我多牛,如果我是英布,老大你就不好受了;当然,也是让刘备鼓足勇气,蔑视英布——放着好好的上策、中策不行,偏走下策,注定他失败啦,所以主公您快点出马吧。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刘邦屁颠颠亲自出征,虽然干掉了英布,却也给英布射了一箭,很快就嗝屁啦。


多少年以后,刘邦的重重重…孙子刘备也遇到了需要抢天下的这个问题,只不过这次是和同样是老刘家的子刘璋抢。当时刘备已经在葭萌关帮刘璋屯驻了整整一年,虽然已经占据了荆州,但是不上不下的刘备始终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眼瞅着自己的老大迟迟出不了头,庞统可是急死了!于是他日夜思索,终于想到了一个让自己的大哥成为一名真正大佬的方法。


趁着一个月黑风高夜,庞统悄悄在刘备耳旁说到,“老大啊!如今摆在咱们面前只有三条路,要么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上计也;要么假装咱要走,把刘璋的大将杨怀高沛骗来,就地擒杀,然后再进兵成都,此为中计;再不然,咱们这就回老根据地白帝城,厉兵秣马,连引荆州,等以后有办法了再杀进益州来,此为下计。快选吧,大哥。要不就连根据地咱都回不去了啊。”


庞统一番肺腑之言很是触动刘备。他当然也知道自己老待在葭萌关没啥好果子吃,于是痛下决心,利索的选择了所谓的中策,先诱杀刘璋大将,再逼迫刘璋主动投降献出成都——要知道,在刘备眼里,这中策才是上上策啊,因为刘备会演戏啊,大家都来看看,这成都不是我抢来的哈,是刘璋兄弟不要了,让给我的。多仁义。


纵观老刘家爷孙俩的心路历程,咱们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忠心小弟的上中下计策,刘邦和刘备还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仔细回想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你别说,历史上还真就碰到过很多这种剧情,主公能够一时风头正劲正是小弟的这“上中下”策!

中国有句老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句好汉三个帮。讲的也是告诫大家要通力合作才能有好果子吃。而古代的大佬们在做出决定前爱听个上中下策,除了是为了和下属们共创未来,更多的也是为了全面掌握局面,立于不败之地,说白了就是就算躺着也要赢。


立于不败之地自古就是咱们含蓄内敛周全的中国人的至高追求。兵学圣典《孙子兵法》里有这么一句话: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其实就是在教育大家,做事情要有上中下三种计策,当然不同的计策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结局。


那么问题来啦,既然小弟们都已经帮老大想好了最好的上策,干嘛还要浪费那么多脑细胞来想中策和下策呢!


当然不排除著名的职场厚黑学原理,小弟们不没事儿抖个机灵啥的哈,领导怎么知道你的辛苦!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怕还是因为职能不同所以眼界不同吧!

作为谋士,小弟们自然想的就是怎么最简单粗暴的夺取胜利的果实。只要一次赢了,他们就实现了自己作为谋士的人生追求。但显然老大却不一样。一次赢根本不算什么,次次赢,赢的面广才是正途!


所以,当庞统给刘备想出上上策的时候,刘备为啥没选啊?他难道不知道偷袭成都才是最大赢面的嘛?


他当然知道。我们前面已说,刘备之所以放弃选择上上策,是因为除了成都,他还想要“名声”嘛!如果为了一个成都,让天下人都说刘备是个好演员,之前的仁义都是假装出来的,他实际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这不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嘛——所以说,真这样做了,前面的戏都白演了!


所以记住,作为大佬,不到最后,面具是不能够摘下来的。刘备要以自己这个“明主”取代刘璋那个“暗主”,不仅需要一个出师有名的借口,还需要表现出仁义之师的姿态,这样才有利于收服民心。

当然,刘备是绝对不可能选下策的,他和英布相比还是有脑子的。


啥?!英布为啥说他没脑子!


英布在反叛的过程中,不仅被刘邦猜中了行军路线,更是自己选择了败率最大的一条路线。如果你要和刘邦一样问当年薛公为啥能这么肯定英布的行军路线,那是因为“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後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说白了就是,英布本来就是骊山的刑徒,也没有学过《孙子兵法》,他靠自己喊打喊杀做到了王爷,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


作为一个好的带头大哥,应该想办法做出一个好的决策。而好的决策正是通过方案对比得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弟要做出上中下三种方案来的最直接的原因。


而能不能在众多选择中将好的方案选出来,也是评判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好大哥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眼界、胸怀、个性等等每一个因素也都左右着一个大哥到底能不能突出重围,异军上位。


如果小弟们能够全盘替大哥把决策也做了,那搞不好顺便也可以把大哥也给做了……否则,你以为白帝城里刘备真是傻仄仄的托孤,让诸葛亮取代阿斗啊!


那才不是呢,要知道当时托孤现场不仅有荆州派系的诸葛亮,还有成都派系李严,以及早期原从派系的赵云,刘备在大庭广众之中以皇位相赠,作为丞相前来听取遗嘱的诸葛亮,除了固辞外,难道还敢不快点发毒誓绝不篡位?所以,即便诸葛亮再有篡位的心思,也不能行动了,否则就失信于天下,至少失信于刘备阵营了,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