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
读史
"
免费关注。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文:齐三忘(历史原点主笔)
公元前196年,
才当了6年
淮南王的
英布,就被刘邦给KO了。
和刘邦吕雉两公婆手里的其他异姓诸侯王一样,
英布被宰的理由也是造反。又一个当朝大将造反了,刘邦可是很头疼的。
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谁让刘邦一坐上皇帝的宝座就把与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的韩信和彭越都给消灭了。正当刘邦一筹莫展的时候,夏侯婴赶来为刘邦奉上了克敌制胜的法宝,门客薛公。
薛公上来就给刘邦叭叭分析出了英布军队的走势!英布之
上计
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英布之
中策
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英布之
下策
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而且,薛公断定,英布必走下策。
果不出其然,英布的反叛套路被薛公说中,提前知晓对方动态以不变应万变的刘邦成功把又一个功臣的头颅收入囊中。
明明根据英布的性格,判断出英布要怎么打,
薛公还非要搞个上中下三策来,无非告诉刘邦,我多牛,如果我是英布,老大你就不好受了;当然,也是让刘备鼓足勇气,蔑视英布——放着好好的上策、中策不行,偏走下策,注定他失败啦,所以主公您快点出马吧。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刘邦屁颠颠亲自出征,虽然干掉了英布,却也给英布射了一箭,很快就嗝屁啦。
多少年以后,刘邦的重重重…孙子刘备也遇到了需要抢天下的这个问题,只不过这次是和同样是老刘家的子
孙
刘璋抢。当时
刘备已经在葭萌关帮刘璋屯驻了整整一年,虽然已经占据了荆州,但是不上不下的刘备始终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眼瞅着自己的老大迟迟出不了头,庞统可是急死了!于是他日夜思索,终于想到了一个让自己的大哥成为一名真正大佬的方法。
趁着一个月黑风高夜,庞统悄悄在刘备耳旁说到,
“老大啊!如今摆在咱们面前只有三条路,要么挑选精兵,昼夜兼行
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
上上计
也;要么假装咱要走,把刘璋的大将
杨怀
、
高沛骗来
,就地擒杀,然后再进兵成都,此为
中计
;再不然,咱们这就回老根据地白帝城,厉兵秣马,连引荆州,等以后有办法了再杀进益州来,此为
下计
。快选吧,大哥。要不就连根据地咱都回不去了啊。”
庞统一番肺腑之言很是触动刘备。他当然也知道自己老待在葭萌关没啥好果子吃,于是痛下决心,利索的选择了所谓的中策,先诱杀刘璋大将,再逼迫刘璋主动投降献出成都——要知道,在刘备眼里,这中策才是上上策啊,因为刘备会演戏啊,大家都来看看,这成都不是我抢来的哈,是刘璋兄弟不要了,让给我的。多仁义。
纵观老刘家爷孙俩的心路历程,咱们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忠心小弟的上中下计策,刘邦和刘备还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仔细回想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你别说,历史上还真就碰到过
很多
这种剧情,主公能够一时风头正劲正是小弟的这“上中下”策!
中国有句老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句好汉三个帮。讲的也是告诫大家要通力合作才能有好果子吃。而古代的大佬们在做出决定前爱听个上中下策,除了是为了和下属们共创未来,更多的也是为了全面掌握局面,立于不败之地,说白了就是就算躺着也要赢。
立于不败之地自古就是咱们含蓄内敛周全的中国人的至高追求。兵学圣典《孙子兵法》里有这么一句话: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其实就是在教育大家,做事情要有上中下三种计策,当然不同的计策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结局。
那么问题来啦,既然小弟们都已经帮老大想好了最好的上策,干嘛还要浪费那么多脑细胞来想中策和下策呢!
当然不排除著名的职场厚黑学原理,小弟们不没事儿抖个机灵啥的哈,领导怎么知道你的辛苦!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怕还是因为职能不同所以眼界不同吧!
作为谋士,小弟们自然想的就是怎么最简单粗暴的夺取胜利的果实。只要一次赢了,他们就实现了自己作为谋士的人生追求。但显然老大却不一样。一次赢根本不算什么,次次赢,赢的面广才是正途!
所以,当庞统给刘备想出上上策的时候,刘备为啥没选啊?他难道不知道偷袭成都才是最大赢面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