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它被黄牛盯上了…… ·  15 小时前  
郭磊宏观茶座  ·  【广发宏观王丹】引导供需比优化:2025年中 ... ·  昨天  
叶檀财经  ·  三个数据,看清2025年楼市底色 ·  昨天  
数据宝  ·  杠杆资金加仓这9股超亿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内互联网企业进入“996”工作制?宝宝心里苦...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09-06 12:13

正文

导读:“996”制度当中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周末仅能休息一天。换言之,员工还未缓解完一周的疲倦,次日又要再次踏上一周的上班行程。


一名从事Java开发的工程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京东云实行“996”制度(上下班时间为早9晚9,每周工作6天),其于近期从京东离职,去了58同城。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他即将入职58之前,58赶集集团以开会通知形式告知员工,公司将在整个9月同样实行“996制度”。

这一真实故事下,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工作体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糟糕。事实上,大量科技公司虽然没有将“996”作为一项口头通知下发给员工,但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

互联网资深分析人士洪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加班程度在每个互联网公司甚至每个部门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从时间长度来看,加班几乎和国内互联网企业的诞生一脉相承。

有一位直播行业从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大量员工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本质上是企业缺乏赢下市场的信心,产品彼此同质化,需要员工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其他方式从对手手中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下,“996”成为追求生存的创业企业的标配。

而对于活在焦虑之中的大企业来说,新业务部门的员工同样面临着较大工作压力。


“996”时间

在知乎,58赶集增加员工加班时间一事,已经引发了超过200条回答和数千条由此衍生的评论。此外,58赶集掌舵者姚劲波的微博,遭到公司员工和家属的“围攻”。58赶集此举被广泛质疑,即员工加班时间过长,但缺乏相关的资金补助。

“996工作制是否违反法律规定,关键看是否强制实施,若要求所有员工必须遵守,则不仅加班总时长超出法律规定,而且也没有经过工会和员工协商这一环节。”律师赵占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果是员工自愿的形式,关键看是否真的自愿,若不自愿遵守,是否在奖金、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不同待遇。如果通过间接方式迫使员工不得不遵守,也涉嫌违法。

诸多业内人士指出,58赶集此举是在变相裁员。因为裁员将增加企业的成本、投资者担忧和面临负面报道等不利因素。但一位58赶集高管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58赶集并未有裁员的计划。

事实上,这并非是58赶集首次推行996制度。曾有一位58同城员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抱怨,“996”制度当中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周末仅能休息一天。换言之,员工还未缓解完一周的疲倦,次日又要再次踏上一周的上班行程。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互联网企业并未出具相关文件或者通知,但长期都让员工以“996”的形式加班。企业对外称并不对企业员工进行KPI考核,但员工在公司实际的加班时间无疑符合“996”。

由“996”引发的问题是,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工作体验是否在变得越来越糟糕?

作为中国互联网最早的一批行业观察人士之一,洪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早在web1.0时代的明星企业当中,加班已经是常态。“只不过那时候互联网从业者人数少。”眼下,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不断提升,加班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若员工执意起诉企业,则加班证据显得尤为重要。“若员工遇到强迫加班,或者变相强迫加班的,员工可以拒绝并保留必要证据。”律师赵占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竞争与焦虑

“创业公司可能不得不加班,否则难以生存。但有些大公司也有很浓的加班文化,比如微信。”洪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此外,目前采取“996”加班制度的京东云和百度金融,均不属于集团原有的核心业务。但从公司管理层公开的言论来看,其又迫切希望将这些新业务打造成未来的支柱业务。因此,在这些部门当中,员工的压力较大。

即便在同一个公司,不同部门所采取的加班策略也有很大的不同。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大量互联网企业的“收入部门”基本长期处于加班状态,但大量职能部门则可能难以迅速适应这一节奏。和加班相关的还有公司具体业务在不同季度的忙碌程度,例如硬件公司的新品发布前后;而对于销售主导的公司,加班则取决于公司的传统淡旺季。

一位360的员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并未对上下班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不少部门一般习惯性工作到晚上七、八点之后。但其认为,加班本身也应具备“平衡”,例如在早间上班时间过早的部门,下班时间则相对提前,而加班至晚间十一、十二点的员工,则可以选择在中午开始上班。

但早出晚归的“996”制度,打破了这种所谓的平衡。其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领域的激烈竞争。

众所周知,在过去20年左右,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在不断加剧和升级。如今在任何一个创业领域,同时存在上百位竞争者实属常态。最终,仅有数家幸运儿能够从中脱颖而出,被收购或走向IPO。

竞争中存在的另一问题则是同质化。一位大量法定工作以外时间在加班的直播领域的从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行业早期仅有数家平台角逐,但在2016年,这一市场涌入了上百个玩家,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直播平台在产品设计等方面高度一致。

“只有极少数互联网企业通过创新来建立竞争壁垒和达成垄断,绝大多数企业依赖资本、人力、扩张渠道,来迅速建立市场规模。”上述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总结道。这直接导致,大家将目光全部聚焦于不断强化的执行力,以及反复投入的人力物力。

在大量的互联网相关企业当中,依赖技术、专利和产品设计赢得市场的案例少之又少。大量企业需要投入到市场的争抢当中,逐渐形成规模,掌握对于行业的话语权。

这也形成了外界长期以来对于国内互联网企业的一项整体评价:即尤为擅长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较为缺乏底层技术能力的创新。这种情况下,加班文化也就“一发不可收拾”。


(编辑:黄锴)


本期编辑 刘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