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过了26岁还没结婚,但凡逢年过节亲朋聚会,三姑六婆四叔八爷见着我,就只有上述语言。久而久之,这样哪壶不开提哪壶的问题,搞得我父母每次在一旁也愈加尴尬,还只能陪着笑脸说“就是呀,我们也着急呢”。
去年春节的时候,一位亲戚听说我还单着,见了我连问题都省了,直接摇头叹了一口气,“唉......”
这一声饱含千愁万绪的“唉”,让我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我应该是无知糟蹋了自己浑身万年一遇的傲世英才,最终却落得了一个混沌度日的悲惨下场。唯有如此,才担得起他这一声“唉”。
我没有什么英才。
我,直女,33岁,学历收入相貌性格都挺好,两套房一辆车,自己挣钱买的。
我三观正常,按时缴税,定期旅行,身边有一堆知心的闺蜜和gay蜜。我觉得自己幸福地过着社会主义新生活。
然而,在我们这个名义上是“一线半城市看起来是二线城市骨子里是三线城市”的地方,在周围邻居以及亲朋好友的眼中,我就是个悲剧,因为我还没结婚——呵呵哒!
网络和微信让长辈们熟练掌握了“剩女”这个词——呵呵哒again!
我,以及我身边广大的单身闺蜜们,觉得这是一个对女性极其不尊重并充满歧视侮辱意义的词。
谁说单身就是“被剩下的没人要的”?!我们身边大部分的优秀女性还是单身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有人会说这是一个烂熟的梗。是的,烂熟到地老天荒了,但这也是事实。
不合适,就不结婚,这个逻辑哪里有问题?越来越多现代女性秉持宁缺毋滥的婚姻态度来选择配偶,不愿意将就,不愿意随便,这种独立且负责任的婚姻观念,怎么就招来了“剩女”这样一顶帽子?
她们自食其力地丰衣足食并且供养双亲,怎么就仅仅因为还是单身,就要面对周围莫名其妙的同情叹息?呵呵哒第三次!
我不否认我们的父母、乃至有时亲友在问候我们的感情状态时,是真心希望小一辈早点结婚生子,从此过上“王子与公主幸福快乐的生活” (其实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希望的呀)。但可惜全年不间断的催促,以及春节时候的集中轰炸,有时候却是适得其反。
他们的杀手锏基本上都是“年龄到了”这一招。这几年,我身边不幸有三个朋友被此招重伤,为了应付家里的催婚,匆忙选择了自己都已经预见到可能不会幸福的婚姻。她们的铤而走险都没有否极泰来,最后都选择了离婚。
其中一个朋友琳,曾经在面对她家里人的催促时坚定地说,“我结婚一定是要因为爱情。你们是希望我为了结婚随便嫁个人,然后过几年带着小孩离了婚,还是耐心找一个真心相爱的,虽然可能时间耗得久一点,但结果是幸福一辈子?”
毫无疑问,她家里人是真心希望她幸福的,但这并没能让他们停下催婚的声音。琳在29岁的时候结婚了。她没有嫁给她想要的爱情,家里的催促让她没有时间再去等待和寻找她心中的缘分。过了两年,如她自己当初预言的那样,她带着小孩离婚了。离婚后的她比以前更加坚定地对我说:“结婚一定是要因为爱情。去他妈的年龄到了,去他妈的条件相当,不喜欢不合适就一定不要结!不要结!”
琳说她有一阵是怨恨过她家里人逼婚的,但后来想通了,只怨自己当初不够坚强。她当时是家族中唯一一个还没有结婚的小辈,而且又要快满30岁,一到各种聚会,她父母的亲戚朋友同学必然问到琳的个人问题。这些人的话里,有真正的关心,有假意的同情,也有那种小市民式的幸灾乐祸——“女孩子嘛,要那么能干来干什么,赶紧结婚才是,过了最佳生育期就更不好找了”……无论真情假意,那个时候,琳的父母和她一样,感受着逼婚的压力。
类似的经历我也有。我妈在一次母女真情告白中对我坦言,我至今还没结婚,她觉得很有压力,很没面子,因为她圈子里的人都抱孙子了,而她的朋友一问起我的情况,总会露出一副似是同情似是鄙夷似是惋惜的样子。
我只觉悲哀,我让我妈觉得没面子了——而我没有违法乱纪,没有好吃懒做,我自食其力,我丰衣足食,我只是还没有结婚。
催婚的人那么多,线下有父母亲戚和不认识的七大姑八大姨,线上媒体和影视节目又有各种“单身狗”论调,什么“一人脱单,全家光荣”——Excuse me!催的人自己有没有想过婚姻是什么?结婚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答案,各不相同,不分对错。
有人就觉得年龄到了就该结婚;有人就觉得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还有人就觉得结个婚你谈啥爱情呀,又不是拍电影......其实,只要婚姻中的双方都认同同一个观点,同一种价值判断,人家爱怎么想还真不关其他人什么事。
所以说,感情和婚姻,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些对大龄未婚女青年总是充满了莫名同情和其他复杂情绪的人们,可不可以就允许我们觉得,婚姻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因为爱情而选择了同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愿意为了这样的一份感情寻找,等待,担当,宁缺毋滥?
姑娘们,加油,努力追求你最想要的幸福,内心强大地度过这将至的7天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