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厚生劳动省规定,需医师处方的「医疗用药品」不得进行任何广告宣传,因此药商与广告代理商们为了提高新药品的知名度与销售量,莫不绞尽脑汁。
根据Waseda Chronicle的报导,「电通PR」和「KK共同」巧妙地将宣传稿披上「采访报导」外衣,不直接提及药品名称或药厂,藉由业界权威的发言(以某某教授证言),引导读者某项新药品具有更好疗效,却未提醒读者相关副作用或是可能致死率。据Waseda Chronicle挖掘出的证言得知,这样的做法在业界已持续二十几年,几乎已成为常态。也就是说,攸关人命的新闻报导,背后却存在着买卖的事实。
虽然在现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法条可以将其约束,但是从新闻报导的伦理层面来看,存有相当巨大,影响深远的瑕疵。如报导中的消息来源所说:「越关乎人命健康的新闻,越容易上报」。也就是电通和共同通信利用读者求药若渴的心态,让这类鬼祟的隐性营销(stealth marketing「假装中立的第三者」、「刻意隐瞒消费者」的营销推广手法,台湾常见的部落客试用文、置入性广告等都算是。)侵蚀了新闻报导原本应该有的面貌。
将这个行之有年的陋习揭露给读者的,不是日本的大媒体或是公共放送NHK,而是默默无闻的Waseda Chronicle无给职记者们。截至3月底为止,有关电通与共同通信社的假新闻真广告内幕,总共发表了以下5篇报导。
1、「从电通集团来的「成功报酬」」(电通グループからの「成功报酬」)(2月1日)
2、「用国家的招牌做生意」(国の广告牌で「ビジネス」)(2月9日)
3、「关乎性命的新闻最容易被刊载」(命にかかわる记事は载りやすい)(2月21日)
4、「共同通讯社来的『道歉』」(共同通信からの「おわび」)(3月2日)
5、「二十年前就开始了」(20年前には始まっていた)(3月27日)
每则报导的间隔,短则一星期,长则两星期以上,对一般求快求新的媒体或读者来说,或许会有稍嫌不足之感。但每则报导在上线之前,为求内容的精确与无误,记者与顾问律师再三的讨论各项事实,确认百分之百没问题之后,才上载提供给读者,或多或少破除了网络媒体就是求快求新的迷思。当然,如何「趁热打铁」影响舆论的形成,是Waseda Chronicle目前最大的课题,要快还是要正确?显然不是一个单项选择。
对于Waseda Chronicle所挖掘出的内幕,当事人的共同通讯社一开始表示这是「重大的事实误认」,并寄出存证信函表示抗议。但在之后又被披露出,共同通讯社承认新闻稿是由「KK共同」的内部人员撰写,并且主张收取的报酬属于合理的中介费,并无不法。而截至目前为止,电通与共同通讯社的社长,则一直拒绝Waseda Chronicle的采访要求。而其他主流媒体,则噤声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