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指数上线近两周,用官方的话来说,微信指数早已经被“玩坏了”。南北方对于“汤圆”“元宵”的不同叫法,“买房”与“卖房”的趋势,“结婚”与“离婚”热度,大号的影响力,最热门游戏的高下,明星的当红程度,一时间似乎都可以用数据大小来评判了。
但是目前仅有的一个搜索框又让使用者们“爱恨交加”:看似简单的微信指数,是怎么计算得来的?除了热度或者关注度,移动端资讯更多的维度要去哪里找?
“指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PC时代的百度指数风光无二,是公关们重要的“KPI战场”。移动时代,我们只要按图索骥就不难发现,“两微一端”里只差今日头条没有进入指数战场了。
今日头条真的没有入场么?
大叔发现,早在2016年10月,今日头条就开始在创作者圈内开始推广一款叫做“媒体实验室”的产品。官方宣称,这款产品面对优质创作者,提供给创作者以数
据服务。什么样的数据服务呢?
媒体实验室在小时级地输出今日头条平台上最热的文章关键词组(形式参照谷歌趋势)、关键词的热度、对应的用户画像乃至创作者
在创作时会用得到的数据报告以及自定义的事件监控功能(多词交叉分析)
。
虎嗅网的文章《从架构调整看微信指数,这或许是马化腾真正焦虑的开始》中已经提到,“今日头条早已上线了类似「百度指数」的产品「媒体实验室」,这或许是两大平台(微信与今日头条)走向移动搜索的殊途同归,而这又会是一场新的较量。”
这几乎是今日头条对外开放自己数据的唯一接口,你是不是已经看到了“头条指数”的影子?作为一枚内容创作者,大叔在使用过程中发现,
仅媒体实验室的关键词热
度查询功能就已经相当于微信指数目前可提供的功能。
但是或许由于其用户审核的严格性,产品的最新情况一直在媒体从业者与自媒体作者圈内传播,外人难以一窥究竟。在一些权威媒体的日常内容中,找到了媒体实验室的蛛丝马迹。
《央视财经评论》引用媒体实验室数据进行关联词分析
大叔推测,这或与今日头条格外重视内容创作者有关,各家互联网公司除了凶猛砸钱之外,能提供给他们的独特价值,就是数据。
来看产品对比。
相比百度指数、微指数、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等数据产品,微信指数的诞生最晚。但正如前文所说,这款月活8.89亿的超级app背后的数据谁都会有兴趣一探究
竟,所以即便其初始提供的功能十分简单,行业内外也给予其高度关注。按照其官方说法,“微信指数能够帮助大家看到关键词在微信内的热度情况,热度情况有且
只限于微信搜索、公众号文章以及朋友圈公开转发文章形成的综合分析。“对样本来源有一定的介绍,但是究竟由哪些具体因素构成,尚不得而知,可筛选的时间段
也有较大限制,仅提供7、30、90天三个选项。
媒体实验室的数据来源则是整个今日头条分发资讯产生的数据,按照产品内的注释,
热度指数是“根据今日头条热度指数模型,将用户的阅读、分享、评论等行为的数
量加权求和得出相应的事件、文章或关键词的热度值。
在展示中,以小时或天为单位绘制成趋势图,表现出热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提供了自定义时间段、各个地域、各个垂直领域的交叉筛选功能。
三星微信指数
三星和小米的2016年
相比微信指数,媒体实验室中的关键词热度更加全面立体。除了可实时监控某个热点的热度趋势外,还能观察今日头条上的相关热文、人群画像以及用户在相关文章中的热评。
比如前段时间多地连续出台限制购房的新政,大多指数都能呈现出,房价又成为了关注焦点,但要想知道这次房价上涨大家关注的重点在哪,就要花大量时间自己去搜
集资料深入分析。媒体实验室则直接呈现了与中心词相关度(与中心词同时出现并被阅读的频率)最高的词,会发现其中的城市名除了北京还有南京、香港等;从性
别来看,男性用户的渗透率比女性高出接近1个百分点;从地域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四川的地域渗透率很高,用户的评论各式各样……
房价作为关键词的分析
把产品功能目前的成熟度抛开,我们有理由相信微信的产品能力,假以时日微信指数会有所完善。从根本的数据来源考虑,大叔猜想微信在数据样本的选择上一定是极
其小心谨慎的。微信作为一款社交应用,发生得最多的聊天场景中涉及的文本信息若作为数据源,定然引起轩然大波;而如果不选择聊天文本作为分析样本,朋友
圈+微信公众号的应用场景中得到的样本想必会产出与其他指数平台大同小异的数据,真正的独特价值就只存在于微信独家渠道中的内容,而这个比例恐怕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