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自己血糖高、得了糖尿病,知道「终身治疗」的麻烦,忍受过糖尿病并发症的痛苦,就不愿意下一代吃自己吃过的苦。
那么,糖尿病会遗传吗?有没有什么预防的方法?
糖尿病很复杂,致病因素也很多,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还没有研究得十分透彻。但是,
「糖尿病有遗传倾向」
是各国医学专家已经达成共识的。
有些研究发现:
1 型糖尿病
如果某人的直系亲属(父、母、亲兄弟姐妹)患有 1 型糖尿病,那么这个人一生中患上 1 型糖尿病的概率将大大提高:
-
如果这个人的母亲是 1 型糖尿病,这个概率大约是 3%。
-
如果他的父亲是 1 型糖尿病,相应的概率约为 5%;
-
如果他的亲兄弟姐妹有 1 型糖尿病,他自己得病的概率约为 8%。
相比而言,普通人一生中患上 1 型糖尿病的概率还不到万分之一 。
2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庭里,常常也有「同病相怜」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直系亲属也更容易发生 2 型糖尿病。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得了 2 型糖尿病,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占了一半以上。
虽然糖尿病有遗传的可能性,但并不是说,自己有糖尿病,家人就一定会得糖尿病。别忘了,还有许多非遗传因素,是和糖尿病相关的。
这些非遗传因素包括:
1 型糖尿病
病毒感染:
目前已已经发现一些病毒的感染可能破坏胰岛 𝛽 细胞,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 B4 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
化学因素:
一些化学物质对胰岛 𝛽 细胞有毒性作用,如某些老鼠药、四氧嘧啶等。
2 型糖尿病
糖调节能力受损:
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空腹静脉血糖为 6.1~7.0 mmol/L)、糖耐量减低(餐后 2 小时静脉血糖为 7.8~11.1 mmol/L),这两种情况发展成糖尿病的危险性很高,常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有时又被更加形象地称为「糖尿病预备军」。
多囊卵巢综合征;
超重、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
体力活动过少;
不良饮食习惯:
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低膳食纤维的饮食习惯;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调控能力将会下降。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可能致病的因素中,大部分是可以人为改变的(上面加粗的文字),改变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糖尿病。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督促家人,做出改变,尽量避免所爱的家人,也得糖尿病,吃自己一样的苦。
自己得了糖尿病,如何保护自己家人?自己亲人得了糖尿病,怎样避免自己也得病?这 5 点是我们要注意的:
1. 健康饮食
预防糖尿病,也要管住嘴。
糖尿病饮食,可以算最健康的饮食方式了,大家可以参照糖尿病饮食来制定自己的饮食。虽然不需要像糖尿病人一样,控制得那么严格,但是,根据个体情况,
控制总能量,均衡营养
的这个原则不会变。
2. 增加体力活动
运动对于预防糖尿病也很重要,每天坚持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周 5 次以上。运动方式以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为主,穿插一些肌肉的训练,可以帮助增进血糖的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