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创业者来说,失败好比是荣誉勋章。而以“快速试错、快速失败”闻名的失败学,甚至在硅谷催生出了一家专门拥抱“失败”的公司:FailCon,人们在FailCon的组织下互相帮助,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和经验教训。
“在创业的世界里,失败几乎等同于涨知识。” 找保姆平台Sitting Around创始人Erica Zidel表示。
如果你是一个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那么你就可以向外界传达这样的信息:xx路径我已经走过了,行不通。或者是,我踩了xx的坑,后来者不要再踩。
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虽然创业者都奉守”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条真理,但大多数创业公司其实在最后一轮融资的20个月左右就不得不关门大吉。这让人不禁问两件事:
1、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是必须的吗?
2、失败是否也有限度?过犹不及?
当你仔细审视曾经的失败经历,你会发现它们可以基本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益的失败(Productive Failures)。你犯过的错误会教给你很多,不管是在业务模式、公司管理,还是企业家精神、自我认知等层面。这样的失败,甚至能成为你成功道路上的催化剂,助你前进。
另一种则是不必要的消极型失败(Unnecessary Failures)。这类错误基本都可以想办法避免,比如通过提前规划、调研,或是在某种经验的指导下。
我想说的是,
切忌将上述两种失败混为一谈,更不要刻意美化失败本身。
并不是所有的失败都值得赞扬和歌颂,如果是理应避免的失败,我们就该反思,为什么还犯这样的错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Pixar联合创始人Ed Catmull也强调两种失败的区别,他表示,要将有益的失败与消极失败区分开来确实不易,失败几乎是在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打不倒你的最终会使你更强大。
那么,有益型失败究竟是如何使人成功?
有研究指出,失败可以促进更深入的学习与思考,更有利于创新和产生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如我们所知,科学家爱因斯坦、动画大师华特·迪士尼、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都在迈往巨大成功的途中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史诗级的失败。
比如华特·迪士尼,他就曾被报社编辑批评“缺乏想象力,不够灵光。” 所幸华特·迪士尼并没有把编辑的话太当回事,还是坚持将他那几个“失败”的作品发表了出来。
固然,每个人对待失败的处理方式和态度都是不同的,但我发现,往往那些最终成功的人,会以类似的处理方式对待失败。
归结起来,“成功的失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