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是 场 库 的 第
2294
部 每 日 一 片
陈思诚、李晨和张译再聚首,才发现一晃眼,
《士兵突击》已经过去13年了。
13年,再也没有哪一部军旅剧让人如此难忘,这群主演的每一次聚首,都让人留下了回忆的眼泪。
但对8090后来说,有多少人将这部剧刷了两遍三遍无数遍,看这群人冲锋陷阵、出入生死,看他们相互扶持着成长,仿佛从来不曾分开。
要知道,作为一部没有一个女主角和爱情戏的电视剧,
《士兵突击》创造了当年的收视奇迹。
而比《士兵突击》口碑好、评价人数多、时间早的,只有三部剧。
《红楼梦》和《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其二,当年开拍就创造历史,国民性自不用说。
而《武林外传》开创了大陆章回体古装情景喜剧的先河,一集二十分钟,填满了多少人茶余饭后的无聊。
片名像主人公许三多一样的人生经历一样,只讲了一个故事——
也难怪在最早的2006年,各大卫视都不愿意购买《士兵突击》的版权。
我还记得当年饰演史今班长的张译,眼看收视率要惨不忍睹,自告奋勇在百度创建《士兵突击》贴吧,当了吧主和网友每天在线讨论剧情。
2007年,《士兵突击》一跃成了2007年收视大满贯,掀起一阵观剧热潮。最高收视率达到9%,平均收视突破7%。
从第一集班长史今下地方招兵,“龟儿子”许三多被自己老爹撵着跑。
到眼睁睁看着这个农村草根兵,从偏远的后勤班走进铁骨铮铮的钢七连。
王宝强演活了“许三多”这个角色。
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傻小子,全凭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
他告诉我们什么叫不抛弃不放弃,他的成长
历程让我们明白一个人只要有脚有信念,终究会走到所有人前面。
而不只是许三多,出现在许三多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让我们难舍难忘。
他其实是和《士兵突击》结缘最早的人。
19岁那年,张译还服役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还是话剧的《士兵突击》让他担任袁朗B角兼场记,还有全剧的龙套。
也就是说,如果演袁朗A角的演员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永远没有上台的机会。
后来,当得知《士兵突击》要拍成电视剧,张译写了足足3000字的自荐信给康洪雷导演,标题几个大字《我的请愿书》。
声泪俱下的告诉康洪雷自己有多想演“许三多”这个角色。
尽管最终没能演上“许三多”,却也为自己赢得了史今班长。
虽然事后康洪雷说,早在看到张译自荐信之前就决定让他演史今班长。
是他破例招收了“龟儿子”许三多,教会了许三多如何在部队里生存。
许三多嚎啕大哭像个孩子,撒泼吵闹,以为抱住了史班长的包,他就能不走了。
让他明白每个人都只能陪彼此一段路,人都是边走边告别的,你总有一天要学会自己站起来。
却在连长带他去看他们保卫着的首都,路过天安门广场时,只是一句“开慢点”,就让上一秒还在微笑的他再也绷不住哭得撕心裂肺。
懂得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在离别时忍不住流泪。
他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兵对连队有多么不舍。
他的能力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一路成才,逢源机会,早早成为整个集团军的“兵王”。
因为太过自我和功利,因为自己对战友的抛弃,反而失去了得之不易的机会。
“我已经打听好了,三连缺一个狙击手,我去那里可以当班副,升士官,钢七连的好兵太多了,想出头太难……”
“我以为就算没有处下全连的人,也该有半连的人……”
后来,在一次次的打击之下,他终于明白了军队里什么才是最被看重的。
在得失中求索,在背叛和被背叛中成长。总得掉进坑里才知道坑改怎么填,最终才能越走越远。
三十九号吴哲,外语双学士,光电学硕士,却只比成才大俩月。
而而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却是
“平常心 ,平常心” 。
不仅仅有一击必中的“神枪手”,对连队感情深厚的老班长。
还有这样在某一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并且在有所成就的技术型军人。他自信,又有原则,并且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诱惑也好,挫折也罢,始终怀揣着对梦想的敬畏和对原则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