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双星!
11月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二十四、 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开启了北斗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第二十四、 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从此次任务起,中国将迎来新一轮北斗组网卫星高密度发射。
预计2018年底前,北斗将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2020年,覆盖全球。
届时,北斗天网恢恢,导航疏而不漏。
美国GPS,一代霸主。
上世纪末,美国GPS抢占先机,凭借资历老、名气大、服务范围广,成为了导航定位的代名词,垄断全球卫星导航定位市场。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GNSS拓展市场收入接近2500亿欧元,GPS居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全球GNSS市场规模)
在中国国内,美国GPS一度处于垄断地位,电力传输、通信、金融等领域,都曾严重依赖GPS提供的精准时间。
中国北斗,让美国GPS颤抖。
中国北斗的横空出世,正在改变这一局面。
2013年,北斗占中国卫星导航市场份额只有14%,2016年,已增长至17%,2020年,市场份额有望达到30%。
(中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
更长远的意义是,北斗将带动形成基础产品、导航终端产品和运营服务三大条产业链,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无论是时下流行的共享单车,还是着眼未来的无人驾驶,都将接入北斗高精度时空定位服务。
军事意义,更加深远。
如同停水停电影响城市生活一样,卫星导航服务一旦失效,不仅国家的经济运行要大受影响,军事活动也有可能陷入瘫痪。
(现代军事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掌握了北斗这一自主控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避免在突发战争中受制于人,保证国家安全。
中国北斗,也是被逼出来的。
卫星导航之于国家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为了打破美国垄断,俄罗斯研发了格洛纳斯系统,但因资金不足、技术不够先进,难成气候。
(格洛纳斯系统卫星)
欧盟力推“伽利略”计划,但因参与国家众多、人心不齐,效率不高。
2004年,欧盟向中国伸出橄榄枝,中国积极响应,投入2.7亿美元加入欧洲的“伽利略”计划,并将10年前就开始启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暂且搁置。
孰知,第二年,欧洲风向大变,迅速向美国靠拢,开始排挤中国。
大国重器,岂能假手于人?
被逼无奈,中国决定“单干”。
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重新激活——
2007年4月,北斗首颗MEO卫星成功发射。
2009年4月,北斗首颗GEO卫星成功发射。
2010年1月,北斗第二颗GEO卫星成功发射。
2017年11月5日,北斗第二十四、 二十五颗卫星成功发射。
短短十年,北斗在技术上已经超越“伽利略”,媲美GPS。
中国努力起来,连自己都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