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价值世界
新产业、新经济、新时代!——价值中国公号——1、中国领先的商业财经社会化媒体;由专家产生内容的新媒体。关注宏观经济、新兴产业、管理智慧、投资分析等。2、集聚企业家、经理人、投资者、专家学者、分析师的职业社交网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州广播电视台  ·  千万粉丝网红摔了一跤,网友吵翻了! ·  20 小时前  
广州广播电视台  ·  千万粉丝网红摔了一跤,网友吵翻了! ·  20 小时前  
煮娱星球  ·  不是吧...内娱又多了一个孩子? ·  昨天  
Vlinkage  ·  Vlinkage指数 | 2月12日剧综网播指数 ·  2 天前  
芋道源码  ·  关于DeepSeek的最新认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价值世界

坚持的美好  为什么一定要读读莫言?

价值世界  · 公众号  ·  · 2019-10-29 07:43

正文

电视剧《天道》中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说:“扒着井沿看了回外面的天,又都掉了下去。”

这或许也是对当代很多年轻人“间歇性努力症”的一个漫画式譬喻。
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热爱坚持多久? 3年? 5年? 10年?
莫言的答案是40年。



“今年我到南美,去智利秘鲁,登上了马丘比丘高峰,一下子回忆起80年代读聂鲁达的诗歌,对这个地方的向往,现在过了几十年,没有想到我真的来到了这里。”

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而回望40多年前的那个青年,在简陋破旧的饭桌上,郑重其事拿起笔的时候,仿佛还清晰如昨。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颁奖词说,“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发出的巨吼淹没了很多同代人的声音。”


1988年,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得了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后,《人民日报》用了整整一个专版进行了报道。


《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他写了11部长篇小说,27部中篇小说,共计900余万字,摘遍国内、国际的文学大奖。
俯仰一世,终成万千气象。

著名作家王安忆曾叹道:“莫言是天才型的作家,在天才方面,我在当代作家里很难找到人能和他相比。”

但天才之谓,其实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文学的梦想来自于饥饿的记忆

一个作家的创作,一定是深植于他生活的土壤的。梭罗的《瓦尔登湖》,麦家的《人生海海》都是如此。
对于莫言而言,他的文学世界探索有两大主题:土地与人。
而这,又源于他饥饿的童年。
海子在《活在这珍贵的人间》里写道: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这首诗是海子在丰饮足食后对生命更高层次的渴望,但你知道的,身体与生命最原始的渴望,则是对吃饱穿暖的需求。


莫言说:“当年饿得半死的时候,梦想就是赶快吃一顿饱饭。

“我记得在60年代的时候,我们大家庭还没有分家,我母亲和我婶婶用棒槌敲打着野菜做饭的时候,全是野菜,没有粮食,就听她俩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吃上一顿窝窝头,就是黄饼子,玉米面做的饼子,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永远不知道饥饿到极致是什么体验。


1961年的春天,莫言们村子里的小学校拉来了一车煤块,亮晶晶的煤块虽然黝黑黝黑的,但不知道煤块为何物的饥饿的孩子们还是蜂拥而上,既然树叶和树皮都可以吃,还有什么不能成为人间“美味”呢?
他们嚼煤块时发出的清脆声响,几十年后,仍然让莫言记忆犹新。饥饿让人像动物一样活着,“填饱肚子”的本能成为最大的欲望。
11岁时莫言即辍学,去辽阔的草地上放牛牧羊,独与天地相往来的他,过早品尝了寂寞的滋味,但寂寞不是最难以忍受的,比寂寞更蚀骨的,永远是饥饿。
“饥饿使我知道,食物对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什么光荣、事业、理想、爱情,都是吃饱肚子之后才有的事情。”
莫言写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等,看似题材各异,风格亦迥然有别,但抽丝剥茧后,我们就会发现,深层里的东西有着惊人的一致:


“那就是一个被饿怕了的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有一天,极大丰富起来的物质可以让人衣食无忧时,那种饥饿的记忆却永远无法从他的心灵深处彻底拔除,当别的人生痛苦渐次出现,那种饥饿的痛苦,仍偶尔造访他的梦境。


“所以我现在依然对粮食充满了特殊的感情,一到超市里面粮食的区域,我就流连忘返,豌豆、黄豆、豇豆、绿豆,各种各样的大米,捧到手里面,闻到那个味道,心里面还是很感动的。”
人不能去掉他的“胎记”,就像不能忘记那些刀刻斧凿般的记忆,在他的肉身上,和灵魂深处打下的烙印。



但年少时,唯一能对抗饥饿的就是对文学的梦想了:“文学的梦想,也是我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
当时村子里有很多老人,莫言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每个人的肚子里,好像都有很多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渐渐地,莫言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

嗷嗷待哺的煎熬,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痛楚,穷形尽相的人性,与命运顽强不屈的抗争,都成为多年后他笔下或喑哑或呼啸的意象与主题。
而对饥饿的深刻体验,自始至终都是他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成为莫言直至今日,对每一份值得珍惜的幸福都不敢虚掷的理由。
忍受苦难的能力来源于母亲的教育


《诗经》里写:“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作为父母的最后一个孩子,莫言的母亲很溺爱他。但她的“溺爱”是以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的。
吃不饱,穿不暖,整日饥肠辘辘的母亲,硬是用自己干瘪的乳房,不充沛的奶水,将莫言喂到5岁。
十几岁时,莫言的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终日如牛马般的劳作和营养的匮乏,终于极大地损害了她的身体。
那时,他经常处在一种巨大的惊恐中,担心母亲会寻短见。每次他从田里干活回来,一进院子,就会大声呼唤母亲。
母亲若是应声了,他才放心;如果听不到她的回应,他就四处寻她。
有一次,他找遍了母亲所有可能去的地方,都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他坐在那里绝望大哭。
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院外走进来。
他不敢对母亲说出对她的担忧,但母亲仿佛看穿了他的心事,安慰他:“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生无可欢,死又何惧?但为了她的孩子,为了履行未尽的责任,她还是胼手胝足,匍匐于命运的脚下。


虽然母亲大字不识,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


不管多艰苦,只要莫言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尽量满足儿子。


莫言最初在家乡的棉花加工厂当工人,那个时候高考还未恢复,为了改变命运,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1976年2月应征入伍。


入伍时,他背着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他购买的一套《中国通史简编》,那是3年前母亲为他买的。
“我回家问我母亲,我母亲同意了,4.5元,在1973年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讲,真是一大笔大钱,还是让我买了。”


在物质极度窘迫的年代,母亲的开明让莫言没有成为一个精神贫瘠的青年,她力所能及地让他去做一个识字的人,有文化的人。


1994年1月29日,莫言的母亲去世,他觉得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也追随母亲而去了。


有一天,在北京熙来攘往的地铁口,他看到一位形容憔悴、抱着双胞胎的农村模样的妇女。
在她的怀里,一边一个孩子,叼着母亲的乳房,在吮吸。这一幕,多么像当年他被母亲哺育的情形。
他觉得唯一能够祭献给母亲的,应该是一部写给她的书,这就是《丰乳肥臀》的由来。


莫言毛笔亲笔签名


多少人从书题中看到了丰盈与阜盛,但他知道,与书名相悖的现实里,母亲佝偻、羸弱、干瘪的躯体里,蕴藏着怎样巨大的生命意志。
而这份无论如何都要“苟且偷生”的执拗里,是因为,孩子们的命就在那里啊。
她把他们带到世上,她就要将他们养活养大。
在《丰乳肥臀》里,莫言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其中有一个读后令人震撼的细节:
在那个特殊的年月,上官鲁氏利用给生产队拉磨的机会,把粮食囫囵吞枣地咽进胃里。
“回到家后,她跪在一个盛满清水的瓦盆前,用筷子探自己的喉咙催吐,把胃里还没有消化的粮食吐出来,然后洗净、捣碎,喂养自己的婆婆和孩子。”
为了孩子们能活下去,她成为了一个充满智慧创造力的“贼”。甚至冒着被抓的巨大风险,并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小说中的母亲,何尝不是世界上所有甘为子女奉献和牺牲一切的母亲的缩影呢?

当年,母亲教给他忍受苦难的能力,直至今日,仍让他受益无穷,这成为他在面临任何磨难时,都能够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
一个人在苦水里泡过的的血肉和筋骨,从此,也仿佛对生之种种艰难有了天然的免疫力。
诚恳笃厚的低调受益于父亲的哲学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哲学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生活。
来自于那种最淳朴的、最诚挚的心灵。
在莫言眼中:“我父亲一直教育我们一种他的哲学,人要谦虚谨慎。”
1982年,莫言在部队提干。
靠写小说,他在当了7年兵之后,终于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进阶。
一名赤手空拳的农村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军官,就此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在那时的农村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它不仅成为了莫言本人的骄傲,甚至可以成为整个家庭和家族的荣光。
但父亲处之如常。

“我父亲从地里回来,满身汗水、泥土,我大哥把这个信给我父亲看,我父亲看了以后,什么话都没有说,就从院子里水缸里面,用水瓢舀了一瓢凉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下地。”
1984年,将满30岁时,莫言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了一名专业作家。
包括以后他屡获文学大奖,父亲也只是说那是比较幸运的缘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