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陳小剑
陳小剑,自律者、晨型人、多元思维模式践行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青年报  ·  河北4市中考体育项目确定! ·  22 小时前  
河北青年报  ·  河北4市中考体育项目确定! ·  22 小时前  
河北省人民政府  ·  打开“河北账本” 感受民生温度 ·  2 天前  
河北卫视  ·  《长城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陳小剑

非暴力沟通:你真的会沟通吗?

陳小剑  · 简书  ·  · 2019-11-21 17:18

正文

每天一本书 ”专栏系列连载的第 22 篇文章

大家好,欢迎打开 #每天一本书# 专栏,

每天花5分钟阅读一本书,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 《非暴力沟通》

本书作者, 马歇尔·卢森堡 ,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卡尔·罗杰斯 ,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被地球村基金会授予 和平之桥奖

1984年,他成立了 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 ,指导人们在生活、工作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另外作者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重大争端和冲突。

01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或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暴力和沟通这两个词似乎也搭不上边,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的语言其实常常 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 也被称作 “爱的语言” ,是借用 圣雄甘地 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爱,即 “非暴力”

这是作者发现的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根据这种沟通方式来谈话和聆听,避免条件反射般粗暴对待他人,重塑我们对争端和冲突的积极正面思维方式,增进彼此的 联接、爱和理解 ,使得人们愿意互帮互助。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如家庭、学校、组织机构、谈判等。

02 暴力因何而来?

因为人们在进行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时,往往忽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称之为“ 异化的沟通方式 ”,它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道德评判

当某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时,我们往往会从道德角度去评判。我们生活中常见有这些评判:

如果有人在我后面开车并一直向我按喇叭,那他就是个“蠢货”。

如果老板今天安排的任务超过我的负荷,那他就“太没有人情”。

如果她没有对我体贴一些,那她就是“太冷漠了”。

我们不能将价值评判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

●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和富人比财富给自己添堵,和兄弟比女友让老婆不爽,和邻居比孩子成功让孩子讨厌你……

有太多的“比较”让我们只看到别人家的好,却看不到自己的优秀,从而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回避责任

我们经常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淡化了个人责任。比如常常把“……不得不……”和“……你让我……”挂在嘴巴。“这件事你不得不做。”、“都是你让我伤心了。”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负有责任,而非回避责任,一旦如此,我们就会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藏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对方不配合或答应,他们就会因此受到惩罚。比如父母经常会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03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

非暴力沟通由四大要素构成,分别是: 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区分观察和评判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

观察,即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和事实。作者特别强调 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我们习惯于对看到人及行为做出反应,给出评判和分析,例如某人迟到30分钟,我们通常不会直观地说他迟到半小时,而是直接说他经常迟到、没有时间观念。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会倾向于听到批评,马上做出应激反应。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语言,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区分感受和想法

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感受,从而减少误解使沟通更为顺畅。在此,作者也强调要区分感受和想法。

例如: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作为吉他手,我感觉有些失落(郁闷、苦恼)。

第一句话,我评价了自己吉他弹得不好,但没有表达感受。

第二句话,则表达了我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时,我的心里感受。

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此外,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拒绝、被利用、被误解、得不到支持等。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的实际状况。

●体会需要

我们的需要和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当听到一些不中听或难听的话时,我们一般有四种选择:

①责备自己。 例如,有人生气地说:“我从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我们可能会自责:“是啊,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②指责他人 。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资格这么说!我一直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的那个人!”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③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彼此的信任、尊重和接纳。

④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或指责来提出需求主张,他人的反应常常是辩解或反驳。而如果我们换成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他人很可能就做出积极的回应。

●请求帮助

请求帮助,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作者建议,应该避免使用抽象化语言,而使用具体化的描述来提出要求。

例如,妈妈希望孩子能少花一些时间在玩乐上(这是她不想要的),但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她想要的。而具体化的要求是:“我希望你每天晚上至少要学习2个小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