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见小曰明
要消费升级,更要人生攻略升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甘肃省司法厅  ·  夜读|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都有这4个特征 ·  昨天  
冯唐  ·  冯唐五年前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  4 天前  
CEO盈利思维  ·  聪明与智慧的区别!(看完醒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见小曰明

浙大博士跳江,留遗书说不愿有来生:为什么变优秀和做自己难两全

见小曰明  · 公众号  ·  · 2018-10-19 18:41

正文

第147篇原创

文|明玥



0 1

10月10号,杭州多人报警,一个浙大在读博士在朋友圈留言要跳钱塘江。


经过多日搜索,最后找到了候京京的尸体,他已经“如愿了”。



他发在朋友圈那篇短短的遗书,看到最后一句,我忍不住鼻子发酸。

给世界留的最后一段话,他言语隐忍、平静,一看就是这一代年轻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单纯之人。


对即将结束的生命没有任何留恋,对决意告别的生活也没有一句控诉,仿佛在说另一个人的故事。

但那一句“只愿没有来生”,无比沉重,暴露了他深深的厌倦和无奈。

我斗胆揣摩一下,说“只想做我自己”,说明他活着时没有做到;说“不想责备任何人,至少认识的没有坏人”,或许内心本来多少想抗议一下。

按照世俗的眼光,候京京称得上相当优秀。

26岁的他,年纪不大,到浙大读书是取得了直博资格,也就是在本科阶段就完成选拔,直接可以读完博士的。

那么优秀的人,最终还是选择在这个寒意初现的季节,纵身一跃结束了烦恼。

0 2

为什么做自己这么难?

一个可能是, 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环境就教育我们削掉本性,去适应这个按某种范式运行的世界。

环境当然是人构成的,是已经适应了的人,他们也许包括父母家人、老师长辈,甚至整个舆论环境。

读书要越努力越好,最好读那种适合找工作的。

工作要约稳定越好,最好从开头就按部就班未来可见了。

前阵子在微博上看到一个人写他侄儿的同学的真事。

这个男孩读书成绩很好,他心思细腻,喜欢花花草草,想要去读生物相关专业。

但他父亲从他高三起就各种劝他去读师范,吵了快一年,他不听,结果高考成绩确实也不太理想,后来他爸偷偷改了他的志愿。

他被录取了,只好去读师范试试。

读了一个月,还是很不喜欢也无法适应,于是十一回家跟他爸交心。

这次是带着决心来的,他提出你就再供我一年,我努力再考一次,如果考上清华北大,那么就由着我去报,如果上不了这两个学校,那就由你。

他爸还是不肯,觉得他想读的专业,哪儿毕业都找不到好工作,不如读师范稳当。

后来,他割脉了。

在医院的病床上醒过来,周围一圈家里长辈,个个连珠炮一样说他, 怎么不理解爸爸的苦心?你爸都是为了你好啊

真TM让人绝望。

突然想起了鲁迅评《红楼梦》的一句话, 悲凉之雾,独宝玉一人呼吸。

末了,写文的博主嘱咐说,请不要指责这样的人没有勇气,他已经在用他的方法努力抗争了。

在那个年龄和心理状态里,或许换成自己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总是希望争取到理解。

我喜欢的博主荞麦也抱怨过她妈妈带小孩的方式。

荞麦的儿子刚刚两岁,在小区里听到汽车的声音,就会马上躲到草丛里。

结果她妈妈,孩子外婆在旁边说,你是男孩子啊,胆子怎么这么小?

荞麦当场气炸。

这孩子的天性就懂得谨慎,本身是非常好的特质,可大人却看不到优点,只在旁边说你不勇敢。

后来她拒绝了她妈催生二胎的要求,决定 尽全力 花时间把唯一的孩子带大,少借 老妈 的手

0 3

我们8090后这一批人,虽然成长过程中没挨过饿,但从小到大有充分机会接触不同领域的,恐怕也只有大城市有钱家庭的少数孩子。

上过很多节目的音乐人陈萝莉讲,小时候他是个有点自闭的孩子,喜怒哀乐的点都很高,没有几个朋友,还经常被欺负。

有一回去了表姐家,看到一台叫做钢琴的东西,他在上面玩了整整一个上午,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从此就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很小就知道了喜欢什么,还探索出了一个叫做创作的事情,可以一直有饭吃。

初听这个故事,只有感动,但转念一想, 好险,还好他有那一回在表姐家玩钢琴的幸运。

若不然,他也只能按照惯常的路线,读书升学,找一份能养家的工作,买房结婚。

他大概率读书不行,只能长成怪咖。

你一看他的摸样打扮,就知道这个人跟所谓的主流世界,是格格不入的。

不是说主流人生不好不酷,我认识很多走传统路线,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开开心心的人。

只是这世界总有一些人,像陈萝莉这样,他们是不适宜走这条大众化的路子的。

这社会变好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够容得下这样的人,让他们能够衣食丰足,自得其乐,不被JUDGE。

当人们提起娘炮、忧郁、不热衷过集体生活……不会带着贬损的口气,清楚这些只是不那么大众的正常人性。

逛博物馆、听音乐会、看画展、学滑冰,如果打小能够全方位认识人间的丰富美好,不是只有一条路,也许我们更有机会早点做自己。

也许就不会那么绝然地认定“人间不值得”吧。

所以理想的父母,就是能够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帮小孩认识自己,去长成他们自己,而不是变成一种模板,变成别人口中的“别人家小孩”。

0 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