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读感周刊 | 为什么要去日本寻找“唐风”?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19-01-03 17:18

正文


读 感 周 刊

REVIEW WEEKLY


Vol. 29

2019 / 1 / 3

中国历史上,要数“迷弟”最多的王朝,恐怕得数唐朝,毕竟当年长安城内万邦来朝的盛况不知被多少书籍记载。这其中对唐文化吸收最彻底的,保留最好的,恐怕非日本莫属。


公元663年,在白江口战败于唐军后的日本痛定思痛,向唐朝派去了一波又一波以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制度为目的的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最高峰曾一次性去了400-600人。而这背后的代价是高发的海难、高额的经费,不过日本人的学习精神的确可贵,硬是顶住这些压力,持续地向唐朝学习了近百年,梦想把唐朝整个都搬回去。


在这段紧密交往中,一个个重要人物轮番登场。阿倍仲麻吕在唐朝为官几十载,为日本在朝野上下赢得了持续声誉;


伟大的传道者鉴真,六渡日本,开启了日本佛教的正规化;


《妖猫传》里沙门空海的原型空海大师,把密宗带到日本生根发芽。


时至今日,多数国人去日本旅游,走进京都、奈良,走进正仓院、东大寺,看那些文物、建筑都有一种熟悉的“故乡感”。而日本历史中刻上的唐的印记更是数不胜数,白居易在日本一大票“乐天粉”,和服是由唐朝服饰演化而成,“唐音”融入了现代日语中……


近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在中读精品课“我们为什么爱唐朝”中,为听众带来了 “一衣带水:写入日本历史的大唐基因”一讲,从日本遣唐使、佛教传入日本的历史、唐朝在日本的文化遗迹三个方面展示了唐朝对日交流的情况。


谁是最有名的日本遣唐留学生?

唐朝佛教是如何传到日本的?

为何中国人在日本会有熟悉的“故乡感”?

……

带着这些问题,中读听众展开了讨论。

(以下是中读君中读精品课“我们为什么爱唐朝”第四讲“一衣带水:写入日本历史的大唐基因”的读感区穿梭一圈搜集到的一些优秀读感。)


《妖猫传》中的阿倍仲麻吕和杨贵妃

唐 与 日 本 的 渊 源

粉丝对偶像的致敬

@ iamyourfan

唐文化写入了日本的基因,无论从宗教还是生活中都有体现;唐文化从建筑、艺术、生活、服饰等方面影响日本至今。在日本觉得完整学习领会唐朝的先进文化后,停止了派遣唐使节,关门求精求专,适当调整改进,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大和文化是唐文化的一枚标本,如同正仓院的珍宝,在海外完整保存,与中国文化互证。


墙里开花墙外香

@陶行知^o^

佛教的传入实际上是丰富了日本的宗教。日本的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延伸,在中国曾经有过的佛教分支,辗转在日本保留下来生了根,也算是种缘分。

曾经的大明宫被烧毁,长安城保留甚少,却能在日本弹丸之地找到保有隋唐风的建筑,看到完整隋唐时的文物,真的很幸福。


城市的血脉

@水亦无香

大唐对日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据说京都就是仿唐代的洛阳城建立的。至今京都的地名里还有叫洛阳的。而唐代的建筑更是文化的瑰宝,正仓院的精美文物则是大唐盛世的永恒记忆。


中日的记忆共同点

@富士

交流从大规模的政府派遣转为民间的交流,形式和内容更为灵活与多样化,从庙堂直到田野,也更加生动和丰富,所以也才会诞生杨贵妃避难东瀛的传说吧。去年在银座看了了杨贵妃的歌舞伎,虽然没有听懂,但是舞台上表现的那种孤寂、委屈和无奈以及到了日本遥望故国往事的气氛感触很深。


别处生根

@傅衍

武宗灭佛,密宗在中国失传,却因慧果传给了空海得以在日本保留传承,也可看出文化交流是多么重要。


因为互动而命运共通

@仙名廷廷

从鉴真,空海这些大师的事迹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是有据可依的。即便是当时唐朝文化比之日本要强盛极多,但若是没有日本的传播和发展,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也会错失其很多核心要素。可见虽然文化互动中存在强势弱势的差异,但二者缺一不可。文化果然是在交流中共进。


日本寺庙旅行路线

@心旷神怡博

从另一个角度,老师为我们勾勒出了去日本的寺庙旅行笔记,以后去日本可以尝试这条路线,追寻佛教在日本的踪迹,再回味鉴真、空海的传法事迹。


消化了才是自己的

@Yvonne Yip

对于从唐朝学来的文化,日本人极为珍重,久而久之,这也融化成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人而言,非常悲哀的是,想了解唐风,居然要到邻国日本去。而鉴真,空海只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名字,何其不幸。


藕断丝连的念想

@刘桦

日本人对杨贵妃的喜爱真不只是编传说的程度。我一直在想,其实是否有可能变相说明安史之乱有大批难民逃到日本,把故土的思念和八卦都融入到了对杨贵妃的印象中。贵妃渡海其实也暗合唐人渡海的意思。


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局部)


好 学 者 日 本

理性看待“邻居”

@小珠桃子

日本从一开始的落后,到积极向唐朝学习。在海况条件恶劣,成功率只有一半的情况下依然孜孜不倦地派遣唐使来到中国。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知识文化渴求的态度,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们向来的情感都比较复杂 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 日本人做事的认真精密,严谨是值得学习的。


再穷不能丢学习

@苹果咚咚

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坚韧,以及长久以来居安思危的小心谨慎。穷的要死还要不断购买唐朝的典籍,只有半数存活的概率还要一船一船输送谴唐使,实在是让人深思。


学习强者

@水亦无香

不得不说日本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一旦他觉得你比他先进,他会对进行全方面的、认真扎实的学习,这也是我们今天该借鉴的。


我们与日本的学习力差距

@LizzysGarden

日本对先进文明的尊重渴求不仅体现在遣唐使上,之后的明治维新亦然。天皇主导的变革将日本直接送入了列强的行列。同期的清末变法运动,却让人唏嘘。不断吸取先进文明与自身融合发展就是日本的立国之本。


一以贯之的学习精神

@陈康

向强者学习,以倾国之力来付学费,这种国民精神在明治维新时期,战败后重建等很多时期都能看到。


承认弱小是走向强大的第一步

@ 大大

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适当的示弱和虚心求教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自身强大才有底气,无疑白江口之战失败后的日本做得很好,遣唐使不再吹牛夸夸其谈而是谦虚并认真学习唐朝优秀的地方。往大了看,国无国,地球上各民族各人种本身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不断融合的过程。


(紫檀螺钿五弦琵琶)


我 们 需 要 的 反 思

我们掉进河里的宝贝在别处上了岸

@Maggie

日本复制了唐朝的方方面面后,经历时间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并很好的传承延续下来。反观我们自己,许多的文化瑰宝经过朝代更迭,遗失在历史中,甚至将自己国家原本的文化误以为是日本起源文化。还是要多多学习历史,传承自己的文化,传承让我们国家更具有魅力和厚重感。


丢掉西瓜羡慕西瓜

@何卓旎

日本的文化和体制框架,宗教信仰,很多都来源于古代中国。现今中国文化有些断层,可以在日本找到延续,反而今日国人对“日式”很多文化推崇备至,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