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乡金融报
全国性金融行业媒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记录者、传播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众软件  ·  内网穿透的 10 大应用场景,你都了解吗? ·  21 小时前  
扬州广播电视台  ·  扬州大女主!你不会不认识吧 ·  2 天前  
扬州广播电视台  ·  扬州大女主!你不会不认识吧 ·  2 天前  
APPSO  ·  奥特曼剧透 GPT-5 将免费使用!o3 ... ·  2 天前  
APPSO  ·  欧盟宣布豪掷 1.5 万亿追赶中美 AI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乡金融报

毕业季来了,谨防“招聘陷阱”

中国城乡金融报  · 公众号  ·  · 2024-07-02 15:47

正文

点击标题下「中国城乡金融报」可快速关注

最近,又有一大批应届毕业生步入就业市场。据预测,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创纪录的1179万人。在就业压力下,毕业生们忙于广撒简历、频繁面试,而一些不法分子瞄准毕业生急于求成的心理,借此机会活跃起来。



以“招转培”骗局为例,表面上看似招聘,实则是不法 企业以“技能培训”为幌子,诱骗求职者陷入认知误区,盲 目办理贷款支付高昂的培训费用。这些培训往往毫无价值, 导致不少年轻人尚未踏上工作岗位,就已经背负沉重债务。


这其实就是一种新型诈骗,而且欺诈的套路还在不断 花样翻新。不法分子会巧借“包教包会”“内推实习”“直 达名企”等名目挖坑设陷,目的是让毕业生通过支付手续 费、包装费、培训费等形式付出金钱的代价,严重损害毕业 生的就业权益。


为规避《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相关条款的监管,有 些欺诈手段变得更具隐蔽性、迷惑性。比如,不法企业可能 以签订培训合同、实训协议的方式,巧妙地要求求职者支付 培训费用,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圈套。


一旦察觉被骗,由于缺乏足够证据,求职者的维权途径 十分有限,往往只能通过协商解决,许多人因此被迫支付高 额违约金。


求职路上的陷阱五花八门,除了虚假招聘,还有针对年 轻人求职焦虑推出的付费简历美化服务,虽然有些服务能 提供专业优化建议,但更多的是让人白白花费冤枉钱。


近年来,针对应届毕业生遭遇就业陷阱的现象,人社部 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公安部门开展了多次专项行动,打击涉 嫌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并发布了高校毕业生求职“陷阱” 及避“坑”提示。今年,教育部又部署开展了2024届高校 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全力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 就业。


但如何有效整治这些骗人的“把戏”,根子上还是要建 立“政府、高校、学生”多方参与的立体防护体系,规范就业 市场秩序。


招聘乱象的存在说明监管存在“盲区”,因此政府相关 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划好“红线”,严格审查线上线下的招 聘平台资质,规范信息发布规则,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行 为,依法采取责令整改、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许可证等 处罚措施。同时,建立企业、招聘平台信用管理体系,让失 信者寸步难行。


各大高校要在护航毕业生就业上发挥更大作用。要通 过开展就业讲座、案例教育、法制宣传等方式,增强大学生 的反诈骗意识和权益保护能力。高校还应理性看待就业率, 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持开放态度,鼓励灵活就业、自主创 业,避免加剧就业焦虑,并避免毕业生因压力过大而丧失判 断力,落入不法企业的圈套。


最为关键的是,广大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清醒 认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就业是凭“真才实学”、工作要靠 “脚踏实地”。要练就“火眼金睛”,选择正规的中介机构求 职,并借助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平台,有效识 别招聘单位信息的真假。在面试过程中,要对用人单位进 行充分了解,不要轻信口头承诺,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的 用工合同,并逐条确认每一个条款。若遭遇权益侵害,要留 心搜集并留存有关证据,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文字:冯青鸟

图片: VCG



编辑:李彦赤 强喆
编审:沈苏月
责审:黄景莉
欢迎关注中国城乡金融报视频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