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走中的建筑学
普及建筑美学,提供全球建筑旅行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行走中的建筑学

中国建筑摄影师51|郑国栋:把爱好变成职业

行走中的建筑学  · 公众号  ·  · 2024-07-02 10:1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郑国栋 ,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杭州。

有美术基础的郑国栋,从外贸行业转行建筑摄影,也已经有十余年时间。摄影对他来说,原本是狂热爱好,后决心将其转为职业。

郑国栋喜欢的建筑摄影师是Iwan Baan。Baan纪实中带着人文气息的摄影风格,让他产生强烈的共鸣:不刻意追求画面的纯净通透,将建筑物周边元素毫无违和感地融入画面。因为要拍一组干净的照片相对简单,难的是烘托片子的氛围,让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像郑国栋说现在的自己,更喜欢拍一些符合常态、贴近百姓生活的照片。

他认为好的摄影是记录,同时也是表达、传达。表达照片内容,传达摄影师拍摄意图,有场所性,也要有叙事性;并结合一定的光影,表现人与建筑互动的关系。






行走中的建筑学 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多久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郑国栋 我的经历比较特殊,摄影先是我的狂热爱好,然后是职业,最后明晰方向。一路走来,从事建筑摄影也有十余年了,目前是全职。除了委托项目外,平时喜欢街头摄影和拍摄城市建筑,拍的建筑以公建居多,街头摄影则主要捕捉一些有趣的画面。在城市中游走,不经意间总会发现些什么。


无题 杭州万象城,2018

混搭 杭州中山北路,2018

麦当劳,2018

共享时代,2019

支点,2019



行走中的建筑学 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郑国栋 此前我是一名外贸行业从业者,也曾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大约在2007年,父亲从单位里拿了一台尼康单反给我玩,那时只会用傻瓜机的我在倒腾了一番后,拿着单反去拍了在杭州举办的女足世界杯,那时起便喜欢上了摄影。后来用当时为数不多的工资买了人生第一台单反,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人像、风光、静物、纪实、建筑等题材都有涉及。从2012年开始,也许是厌倦了了无生机的行业,下定决心离职,开始专职从事摄影,将爱好变成了职业。


因为父亲是美术老师,从小耳濡目染让我的人生自带画笔,就喜欢画些有的没的,特别是对线条,敏感度较高。而建筑恰恰由线条构成,所以我以相机代笔,自然地将平面二维延伸到了现实三维中,最后再转化为平面二维。


伊朗设拉子灯王之墓清真寺外立面,2016

伊朗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顶面,2016

伊朗设拉子,经沟通,我被允许进入灯王之墓清真寺内拍摄,2016

伊朗德黑兰地铁的女性车厢,2016



行走中的建筑学 最近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郑国栋 首先是 杭州高德置地广场 ,这座由SOM设计的巨型建筑位于钱江新城城市阳台附近,与市政府一街之隔。因为相邻政府办公地点,所以安保会比较多。刚掏出相机,保安们就围了上来;在说明来意打消他们的顾虑后,拍摄才得以继续。这个项目很早之前拍过,但那时立面部分没有完工。建筑体量巨大,北立面的姿态好似一块板,初看觉得单薄,仿佛撑不住这气势,但多个形面结合不同的交错模块,又将北立面牢牢固定。


杭州高德置地广场,SOM


其次是 杭州西站 。作为2023年杭州新落成的热门建筑,杭州西站同样是体量巨大。内部独特的设计是项目的一大特色。刚落成不久,宽敞的候车厅内就已有三三两两的旅客等候,正好点缀了画面。设计师运用大量的曲线,点线面结合,使得空间充满了张力,颇有星际飞船的感觉。


杭州西站,筑境设计


最后是 龙美术馆西岸馆 。作为上海的文艺地标,龙美西岸馆刚落成便受到了大众瞩目;不仅设计方是上海本土的大舍建筑事务所,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设计语言。项目既是大舍的代表作,也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和公众参与性的公共空间。每次拍摄我都是边观察边拍,所以拍了好几次,横跨了四季。


龙美术馆西岸馆,大舍建筑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拍照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


郑国栋 除了新闻纪实摄影,任何题材的拍摄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思考。我在拍摄前一般有个规划,会列个提纲;如果条件允许,会提前到拍摄地点进行堪景。一来观察项目周边地形及环境,二来可以提前进行相应的取景,确定拍摄点位等等。假如项目体量较大,拍摄需要2—3天,甚至更久。在拍摄前,一般要和委托方充分沟通,从前期的项目资料提供,到拍摄时的重点划分,再到后期的修图;同时结合前期堪景时所得到的项目角度等要素。拍摄当天尽可能地放松,像街头摄影一样,边游走观察边拍。


高田生物医药研发中心,九樟营造

杭州英蓝广场,ARQ+Farrells+UAD

湖州练市街区改造,九樟营造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常用的器材有哪些?


郑国栋 从开始摄影以来一直用尼康,不仅因为它的工艺,更重要的是它皮实耐用,从没因机器的原因而耽误拍摄(笑)。机身是尼康D850,高像素的分辨率足以应付各类题材,更经得起大幅面的数码输出。镜头是移轴外加中长焦。因为是从爱好者这么一步步过来,所以之前也购买了相当数量的器材,从入门到旗舰级机身,直到职业化后才慢慢明确拍摄题材,逐步卖掉了一些不常用的镜头。器材只不过是工具,用来实现摄影想法的工具,而摄影则如同人生,也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



行走中的建筑学 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郑国栋 多年的拍摄让我时常会留意一些不同的视角,平时有空我也会阅读各类摄影书籍,有马格南纪实派的,也有“杜塞尔多夫学派”的;从类型学到当代的新地形学。加之平时拍摄方向偏纪实,所以现在我更喜欢拍一些比较符合常态、更贴近百姓生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烟火气”的照片。


在拍摄中,我比较注重构图及整体的形式感;力求简洁的同时,清晰传达图片的信息。今年5月,我去听了Iwan Baan在国美的讲座,他对建筑摄影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要拍一组干净通透的照片相对简单,难的是如何烘托片子的气氛,让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钱江时代公寓,王澍/业余建筑工作室


自从迈进千禧年,杭州城市建设飞速发展,这是好事;但同时杭州也失去了很多有特色的建筑。作为长三角地区一员和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有着跟上海一样的地区特色建筑:石库门。但比较可惜,在城市建设刚兴起的早些年,杭州还保留着相当规模的石库门建筑群;如今所剩无几,仅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且均已十分破败。从我这个摄影师的角度来看,这是十分遗憾和可惜的事情,因为城市现代化总会来到,但要想复原独特的风貌,却是十分难以实现的。


源茂里(建于20世纪30年代),2024

思鑫坊(建于20世纪20年代),2024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郑国栋 早期的片子近乎都在无人的时候拍摄,因为当时的想法是保持画面的纯净。后来我的一位朋友,也是国美的建筑系老师,跟我聊起他对建筑的看法时表示,“人是建筑空间设计中重要的一环”。王澍的设计作品无论是杭州中山中路鼓楼段的局部改造,还是富阳的文村改造,最重要的载体无一例外是人,是百姓。建筑空间是一个框架,需要各种装置和人等内容加以丰富。我平时拍摄的街头摄影也是表达环境与人的关系。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一旦画面中有人进入,建筑便不再孤立存在,从而变得有温情和生机。


杭州中山中路改造,王澍/业余建筑工作室

中国丝绸博物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郑国栋 通常情况下,人们大都倾向于晴朗天气,那样有助于表现建筑的轮廓及维持画面的纯净。在实拍前,摄影师也是将天气视为先决条件之一,因天气不理想而推迟拍摄计划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有句玩笑话,说建筑摄影是靠天吃饭。


浙江富阳东梓关村,gad · line+ studio


有些建筑,可能本身的材质及设计更适合在阴天甚至雨天的时候来表现,以突出其场所氛围感。比如下面这张:建筑整体采用了百叶造型及氧化铝板材质,金属型材在阴雨天更能表现出其冷峻、当代的一面。


杭州中节能·西溪首座,gad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郑国栋 建筑师在当下的社会关系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大众审美的提高,在满足建筑本身的功能基础上,还需要让设计是独特而好用的。前不久在杭州举办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上,建筑系毕业生们脑洞大开,结合时下流行的AI进行设计,从模型上看,在满足基本的功用之外还对整体形态加以创新,让人目不暇接。相较于建筑师对建筑的原创,摄影师要做的是把建筑师的作品在二维图像上进行还原,同时加以情感和艺术上的渲染,使照片具有故事感,让人产生共鸣。


杭州来福士的外立面渐变,UNStudio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目前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是哪些?为什么?

郑国栋 我认为好的摄影是记录,同时也是表达、传达。表达照片内容,传达摄影师拍摄意图,有场所性,也要有叙事性;并结合一定的光影,表现人与建筑互动的关系。



这张照片拍摄于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架好脚架刚准备开拍,小女孩不经意间跃入画面,我快速按下快门。此时,建筑空间已经不那么重要。



龙美

的四季各有表情,冬日之下,树叶凋零,使得馆舍整体剥离环境。午后的斜阳带着暖意,肆意地将馆舍抹上层层黄金。一位衣着长衣的女士走入了画面。



英蓝中心

与京杭运河及香积寺相邻,为了突出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我下意识退得很远。这样现代语汇与中式传统形成强烈的冲击,同时人物的加入使画面进一步活泼起来,画面中近景、中景、远景形成了依次递进的关系。



这是

一个地下商业空间项目

,位于地铁出口处。画面中巨大的镜面装置占了过半的空间,拍摄时刚好一位路人走入了画面,其姿态与装置形成相互的张力,仿佛装置是个巨大的入口。



天目里

是伦佐·皮亚诺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落成后便成为了无数时尚人士打卡的地方,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栋由钢结合混凝土结构的17#核心筒建筑,则是整个项目的核心;我绕着走了一周,发现这个角度颇有气势,此时刚好有对母女走了过来,较好地展示了人与建筑的尺度关系。



行走中的建筑学

聊聊你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吧,你从他(她)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郑国栋

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是Iwan Baan,他偏向纪实摄影风格的作品恰恰是我钟意的:不刻意追求画面的纯净通透,将建筑物周边元素毫无违和感地融入画面。他的一些片子常常让人看不出是在拍建筑,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颇有马格南大师Alex Webb的复杂式构图的风格。


Iwan Baan的摄影作品


往期回顾

中国建筑摄影师



“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专访接受自荐,自荐请将作品集请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菁琳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以“在看”分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