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辑思维
每天一段60秒语音,一篇新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关注罗胖,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雪峰老师  ·  老张正在给小张讲道理。。。。 ... ·  昨天  
新世相  ·  世界不能没有东北人,尤其是东北i人 ·  2 天前  
槽边往事  ·  人类退场 ·  3 天前  
阑夕  ·  #国足vs沙特# 难道就在今天!?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罗辑思维

假努力,还不如不努力

罗辑思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09-02 06:30

正文

眼看着2024年只剩4个月。最近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年初提起的那口气,到9月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因此今天,我们就聊聊,遇到职场倦怠,应该怎么办?

作者:马慧

来源:得到头条

01

对抗职场倦怠,核心得靠自己

其实,职场倦怠这个事,老板比员工还着急。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世卫组织发布的一组数据,说目前全球有15%的劳动年龄人口患有精神疾病。每年因为焦虑、抑郁、职场倦怠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概是1万亿美元,有120亿个工作日,是被平白浪费掉的。说白了,人在职场,就是不出活。

当然,老板们也在想办法。就在今年6月,斯坦福大学,还有携程梁建章的团队,以及几个学术团队一起,在《自然》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说的是,灵活的混合办公带来的好处。根据论文里的数据,假如一名员工,在一周的时间里,3天在公司办公,2天在家办公,那么他的离职率会降低,而且工作效率和满意度都会上升。

这个结果发布不到一个月,去哪儿网也同步落地混合办公。7月9日,去哪儿网发布员工全员信,入职6个月以上的正式员工,可以每周三、周五灵活办公。

但是,这个事也不能高兴太早。就像经济学说的,凡有收益,必有代价。混合办公也一样。就在今年5月,美国第三大银行富国银行辞退了十几名员工,原因就是,这些人在远程办公时,靠技术作弊假装工作。他们用键盘模拟器,代替自己在电脑上做打字这个动作,装出一副挺忙的样子,其实什么也没做。

显然,对抗职场倦怠这个事,改变工作地点只是个外部助推,核心还得靠自己。

02

假努力,还不如不努力

前段时间,畅销书作家,也是《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出了一本新书。书名叫《缓慢的生产力:成功而不倦怠的艺术》,讲的就是怎么应对职场倦怠。要知道,卡尔·纽波特可是被称为工作黑客,说的就是他特别擅长破解工作方面的成功模式。

今天,我们就说说来自卡尔·纽波特的建议。

首先,摆脱职场倦怠的第一步,是区分自己到底是真努力,还是假努力。以前还有个词,叫“穷忙”。说的就是,一个人努力勤奋,整日奔波,但就是不创造价值。古典老师形容这个状态是,“它就像一堵墙,我们亲手搬砖、垒砌,把自己围在里边,勤奋却低效,挣扎而无路可去。”

这些穷忙的情况,纽波特管它们叫“伪生产力困境”

比如,一整天都在不停地开会、回邮件、处理琐事。看起来很忙,但实际并没有做什么重要的事。

再比如,过度承诺。假如一个人的工作不创造价值,他可能就会怕别人觉得自己没干活。因此,往往会过度反应,从别人手里给自己揽一堆任务。

再比如,假努力的人还有一个表现,身心疲惫,陷入焦虑。你看,即使是假装工作,也会让一个人失去休息时间。更严重的是,一旦这个人拿不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还有可能陷入焦虑。

换句话说,假努力,还不如不努力。

03

允许自己按照舒服的节奏工作

那么,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呢?这就是咱们接下来要说的重点。

我把卡尔·纽波特的方法,概括成了三句话。

第一,工作像唱歌,重要的不是嗓门大,而是节奏感,该大声时大声,该小声时小声。

借用纽波特的话说,要允许自己按照舒服的节奏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往往不是一气呵成拼命赶工完成的,而是做一做、歇一歇,有张有弛地完成的。

纽波特认为,那些有厉害成就的人,他们关心的往往不是这个月能产出的作品是什么,而是这一生能产出的作品是什么。在这个尺度面前,眼下这一天忙不忙并不重要。

比如,科学家玛丽·居里,在发现沥青里可能有放射性新元素后,没有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而是先去法国乡下,度过了一段很长的平静假期,然后才回来,专注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再比如,咱们熟悉的吴军老师,在写《全球科技通史》这本书时,没有急着通宵达旦地码字,而是先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比如看书,边看边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写一本新的科技史。再比如,上课,与同行交流,这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素材。

假如你的工作节奏就是比较固定,没法做太大的变动怎么办?卡尔·纽波特建议,你可以从每个月的工作时间中,抽出半个下午,去看一场电影,参观一次展览,或者就是单纯出去走走。更重要的是,你要建立一个意识,拒绝惯性的忙碌,主动让自己感受变化。短期忙闲不重要,长期向上才重要。

04

也要永远对高质量保持痴迷

第二,永远痴迷于高质量。这是纽波特的原话,注意,他用的词是,痴迷,而不是追求。

也就是,你对高质量的态度是,与回报无关,与难度无关,你只是本能地不允许自己做出烂东西。

一旦建立了这种本能,你就会发现,因为没有敷衍了事,随意交差,你可能错失了短期的一些机会。但长期来看,它会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回报你。

比如,你今天看到的那些被称为神作的电影电视剧,有不少在当年被认为是烂片的。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凯文·科斯特纳的《未来水世界》、张纪中版的《射雕英雄传》。这些作品在当年都不是很被看好。

但他们都是在豆瓣上,一点点从6分以下爬升到了8分以上。张艺谋的《英雄》拉开了国产大片的序幕。张纪中的《射雕英雄传》是用了电影级的镜头语言拍摄电视剧。这些努力在当时没被看到,但它们最终都获得了应有的评价。

05

主动发起一件,胜过被动接下一堆

第三,被动接受不值钱,主动发起才值钱。也就是,你被动接下了一大堆任务,最终产出的价值,可能不如你主动发起一件事。

按照卡尔·纽波特的话说,就是要少干活,从被动接收任务,转变成主动拉取。为什么?因为这两件事的价值层次不一样。被动接受,做的往往是战术层面的事。而主动发起,做的更多的是战略层面的事。最近有句话,叫做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说的就是类似的意思。这个道理不复杂,咱们就不展开了。

好,刚才我们说了对抗职场倦怠的三个方法,包括面对任务保持主动、工作节奏保持轻松,以及永远对高质量保持痴迷。借用稻盛和夫的一句话,吃苦真正的本质,是自控力、自制力,是能坚持,并且能深度思考的能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得到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