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底气所在是信心之源。那么,是什么铸就了中国经济的底气?
近观生长着的中国经济,不妨找一找那些在地图上名字被缩小,甚至被省略的小城。小城有着风土的印记,也不乏登顶的雄心,这里是生活与梦想交织的地方,也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微观样本。
半月谈记者深入山东、安徽、江西等地,近观生长中的小城:数十年如一日的产业工人“身怀绝技”,他们是小城里“最可敬的人”;不为众人所知的小城企业可能是隐形冠军,它们的目光早就突破了一城一域,有的看向了大洋彼岸,有的瞄准了“星辰大海”;而当地党委政府,“咬紧牙关不换篇,一任接着一任干”,打开了发展局面,赢得了群众信任。
在千顷澄碧的深处,是涓滴汇聚。这些小城故事,共同书写了宏大叙事。正如中国经济,成长之路或许艰险崎岖,但蓬勃生长的力量不可阻挡。界首这座县级市,地处皖西北的省际交界处,是安徽面积最小的县城。这里没有矿产,曾是省级贫困县,有万千“破烂王”从事废旧物品回收行业。界首却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就是比照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中国的卡伦堡”。那么,界首凭什么?站在界首田营科技园的园区,半月谈记者看到,每隔几小时,就有十几位操着不同口音、驾驶着外地牌照货车的司机,把废旧电池卸到这里。
田营科技园隶属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镇的榜单上,田营科技园所在的田营镇位列第五。“这里进来一个旧电瓶,就能出去一个新电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曹伟说。
在界首,田营科技园有多个“手足”:光武科技园是全国排名前列的再生塑料改性颗粒生产基地,西城科技园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铝材回收加工基地……这个高新区凭借资源循环利用特色,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我们的工业产值、税收七成来自循环经济。”界首市市长刘永春说。2024年前三季度,界首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在今天界首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循环经济在其中唱了主角。
那么,界首的循环经济又源于哪里?
“这张名片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田营镇党委书记桑起给出了答案。彼时,10万界首人化身货郎,走街串巷用彩陶红盆换米换粮、换废旧物品,朱桂贤就是其中一员。如今已年过七旬的朱桂贤回忆说:“当年,我们回家后就买来耐火砖,支起炉子,用收来的电瓶炼铅,再卖出去。”
也是从这些“破烂王”中走出一批产业新军,再结合当地政府部门因势利导,通过关、停、并、转、迁等办法,建成各类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解决产业低小散乱问题。
从“捡回来”到“造出来”,再到“引进来”,界首市的再生铅锂、再生塑料、再生铜铝三大综合利用产业渐成规模,吸引一批带动力强的下游行业龙头纷纷落户。
“我们进来前,这里冶炼的铅多卖到全国各地。我们进来后,不需要把铅再卖到外地,本地就可以内循环。田营科技园有100多万吨再生铅冶炼能力,光是我们就消化近60万吨。”天能电池集团(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凌俊说。
当地干部说:“界首地下无矿,但地上全是‘矿’。我们在废品堆上垒起了金山银山,也守护了绿水青山。”
这里的企业都有一股子永不服输的韧劲。
安徽省天助纺织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区门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标牌清晰醒目,厂区内却堆放着旧衣服、破被单、碎布条等废边角料。“它们将变成一捆捆再生棉线、一张张再生棉布,供应全球市场。”公司董事长李飞说。
李飞早年从国营棉麻公司下岗,开启艰苦创业历程。2002年,李飞第一次创业选择了传统棉纺行业,受原材料市场波动影响,企业经营困难,几乎倒闭。“我们在一个错误的时间,进入一个激烈的行业。”
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天助纺织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 周牧 摄
在棉纺行业苦苦挣扎的李飞通过市场调查,决定改道废料循环再加工。2011年,他开启自己的新故事:生产再生纱。最开始生产的纱线品质差,只能用于生产劳保手套等低端商品,曾因质量问题导致客户退货,损失惨重。在压力下,公司加大投入,不断推动技改升级,最终进入国际知名品牌宜家的供应链。
当地干部说,正是千千万万像天助公司这样的经营主体,在复杂局面下,炼成中国经济的韧性。
这种韧劲,让企业不断创新。数据显示,界首市69%的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1%。
“县域面积全省最小,地处两省交界。如果说长三角是一件漂亮的裙子,那么我们就是裙边。”界首人说。可就是这个“界”之“裙边”,担起了地区创新之“首”。最新数据显示:在皖北,界首科技创新指数第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第一。
随着铅酸电池保有量、需求量达到顶峰,再生铅正在走下坡路。在界首,没人会否认这一点。“再生铅用途比较单一,主要是做铅酸电池。近几年,锂电池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铅酸电池逐年缩小。”当地一位企业家说。
南都、天能等企业没有受困于现状,而是顺应潮流,抓住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从新公司设立到技术人员储备,提前布局锂电池、储能业务。南都所在的田营科技园以前主要从事铅蓄电池再生行业,半月谈记者注意到,园区正在调整规划,围绕锂电池回收、生产,在污水处理站及管网、交通等配套设施上做了相应改造。
以再生铅产业起家,甚至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界首,在新一轮转型探索中,地方政府和经营主体实现了同频共振。
翻开界首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鼓励引导天能、骆驼等企业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拓展”,“布局下一代新型电池”,“积极融入‘新三样’,抢拼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着眼未来,界首政企人士不断形成共识。
市科技局、工信局等16家单位主体直接搬入界首市企业服务中心,上班时间调整为与企业同步。饭点时,工作人员轮流就餐,保证办公室不轮空。这里的干部队伍在市直机关中平均年龄最小、学历最高,不少干部甚至比企业负责人都了解行业情况。
无论一企还是一域,成长发展之路从来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的。风险有,诱惑也有。而在正确方向上一路坚持,才能久久为功打一口深井——界首的决策者们同样认识到了这一点。
一年多前,一家央企找到界首,有意落户十几亿元的大项目。然而,这样一个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吃了闭门羹。市委、市政府在多次讨论后,最终选择了放弃。
“我们当时是真舍不得啊!但这个项目不符合本地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实际。”界首市委书记祁畅说,“界首的今天,就是‘咬紧牙关不换篇,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结果。”
有的地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最后发展也可能“凉”下来。而界首人深知,“前人栽树,后人浇水”才能让一个地方始终向阳而生,不断培育出一棵棵大树、一片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