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2024.10.13-2024.10.19)A股日均交易额16,798亿元,环比减少24.9%,同比增加109.5%。2024年四季度至今日均成交额20,598亿元,较2023年四季度日均交易额增加148.5%。2024年至今日均交易额8,554亿元,较2023年日均交易额减少2.0%。投行:本周发行新股4家,募集资金21.7亿元;本周上市新股2家,募集资金9.5亿元。2024年至今,A股IPO上市73家,募集金额494.6亿元。2023年,A股IPO上市313家,募集金额3,565亿元。两融:截至2024年10月17日,两市两融余额15,946.83亿元,环比增加0.26%,较2023年日均水平(16,057.97亿元)减少0.92%。两市融券余额91.2亿元,占两融比例为0.57%。
本周(2024.10.13-2024.10.19)非银金融申万指数上涨2.49%,跑赢沪深300指数1.51个百分点,位列所有一级行业第13名。细分板块来看,证券板块上涨3.58%、保险板块上涨0.10%、多元金融上涨3.39%、互联网金融上涨8.96%、金融科技上涨13.65%。四川双马(+28.99%)、海通证券(+26.01%)、新力金融(+21.01%)、拉卡拉(+14.79%)、国泰君安(+13.94%)涨幅靠前。中金公司(-9.70%)、ST熊猫(-8.27%)、红塔证券(-6.88%)、中国银河(-4.59%)、中油资本(-4.25%)跌幅靠前。
► 券商:新工具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为保障工具操作顺利开展,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的通知》,向参与互换便利操作各方明确业务流程、操作要素、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特定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与符合行业监管部门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开展互换交易。互换期限1年,可视情展期。互换费率由参与机构招投标确定。可用质押品包括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和公募REITs等,折扣率根据质押品风险特征分档设置。通过这项工具获取的资金只能投向资本市场,用于股票、股票ETF的投资和做市。目前获准参与互换便利操作的证券、基金公司有20家,首批申请额度已超2000亿元。即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参与机构需求正式启动操作,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同日,央行宣布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可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发放相关贷款。这标志着央行前期宣布的两个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均已落地。
互换便利的推出是货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的一次尝试和探索,可大幅提升非银机构融资能力,持续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互换便利有助于机构投资者发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工具设计有逆周期调节特性。在股市超跌时,金融机构买入意愿较强,工具用量较大,在股市好转时,工具用量减小;另一方面,在面临投资者赎回压力时,金融机构可采取换券抵押而非贱卖股票的方式融资,发挥平滑市场、稳定预期的积极作用。新工具的快速落地,彰显监管对于维护资本市场平稳的重视,有望提振市场信心、活跃市场交投情绪,具备β属性的证券公司有望全面受益。
► 保险:资负共振下行业高景气度有望延续
资产端,互换便利的快速落地,以及近期一揽子资本市场政策的持续推出,彰显监管维护资本市场平稳、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市场信心有望逐步修复,市场景气度有望进一步回升。保险公司资产端有望继续修复,投资收益在去年同期低基数下将大幅改善,压制寿险板块利润和股价估值的掣肘有望被全面打开,看好行业的长期配置价值。负债端,本周各上市险企陆续发布月度保费公告,各上市险企整体保费表现稳健。2024年1-9月累计原保费收入及同比增速分别为中国平安(6,892亿元,+8.4%)、中国人寿(6,083亿元,+5.1%)、中国人保(5,689亿元,+5.2%)、中国太保(3,694亿元,+4.6%)、新华保险(1,456亿元,+1.9%)、众安在线(255亿元,+10.9%)。随着预定利率下行叠加产品及渠道高质量转型,我们预计2024年前三季度各险企NBV增速有望较中报继续提升;2024年全年仍有望保持高景气,我们看好NBV高增的延续性及其对估值的正向催化作用。
风险提示
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风险;资本市场剧烈波动;自然灾害风险。
1.非银金融周观点
1.1.市场及板块行情
非银及子板块的指数表现:本周(2024.10.13-2024.10.19)非银金融申万指数上涨2.49%,跑赢沪深300指数1.51个百分点,位列所有一级行业第13名。细分板块来看,证券板块上涨3.58%、保险板块上涨0.10%、多元金融上涨3.39%、互联网金融上涨8.96%、金融科技上涨13.65%。四川双马(+28.99%)、海通证券(+26.01%)、新力金融(+21.01%)、拉卡拉(+14.79%)、国泰君安(+13.94%)涨幅靠前。中金公司(-9.70%)、ST熊猫(-8.27%)、红塔证券(-6.88%)、中国银河(-4.59%)、中油资本(-4.25%)跌幅靠前。
1.2.券商:新工具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为保障工具操作顺利开展,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的通知》,向参与互换便利操作各方明确业务流程、操作要素、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特定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与符合行业监管部门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开展互换交易。互换期限1年,可视情展期。互换费率由参与机构招投标确定。可用质押品包括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和公募REITs等,折扣率根据质押品风险特征分档设置。通过这项工具获取的资金只能投向资本市场,用于股票、股票ETF的投资和做市。目前获准参与互换便利操作的证券、基金公司有20家,首批申请额度已超2000亿元。即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参与机构需求正式启动操作,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同日,央行宣布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可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发放相关贷款。这标志着央行前期宣布的两个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均已落地。
互换便利的推出是货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的一次尝试和探索,可大幅提升非银机构融资能力,持续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互换便利有助于机构投资者发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工具设计有逆周期调节特性。在股市超跌时,金融机构买入意愿较强,工具用量较大,在股市好转时,工具用量减小;另一方面,在面临投资者赎回压力时,金融机构可采取换券抵押而非贱卖股票的方式融资,发挥平滑市场、稳定预期的积极作用。新工具的快速落地,彰显监管对于维护资本市场平稳的重视,有望提振市场信心、活跃市场交投情绪,具备β属性的证券公司有望全面受益。
1.3.保险:资负共振下行业高景气度有望延续
资产端,互换便利的快速落地,以及近期一揽子资本市场政策的持续推出,彰显监管维护资本市场平稳、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市场信心有望逐步修复,市场景气度有望进一步回升。保险公司资产端有望继续修复,投资收益在去年同期低基数下将大幅改善,压制寿险板块利润和股价估值的掣肘有望被全面打开,看好行业的长期配置价值。负债端,本周各上市险企陆续发布月度保费公告,各上市险企整体保费表现稳健。2024年1-9月累计原保费收入及同比增速分别为中国平安(6,892亿元,+8.4%)、中国人寿(6,083亿元,+5.1%)、中国人保(5,689亿元,+5.2%)、中国太保(3,694亿元,+4.6%)、新华保险(1,456亿元,+1.9%)、众安在线(255亿元,+10.9%)。随着预定利率下行叠加产品及渠道高质量转型,我们预计2024年前三季度各险企NBV增速有望较中报继续提升;2024年全年仍有望保持高景气,我们看好NBV高增的延续性及其对估值的正向催化作用。
2.市场指标
A股成交:本周A股日均交易额16,798亿元,环比减少24.9%,同比增加109.5%。2024年四季度至今日均成交额20,598亿元,较2023年四季度日均交易额增加148.5%。2024年至今日均交易额8,554亿元,较2023年日均交易额减少2.0%。
投行:本周发行新股4家,募集资金21.7亿元;本周上市新股2家,募集资金9.5亿元。2024年至今,A股IPO上市73家,募集金额494.6亿元。2023年,A股IPO上市313家,募集金额3,565亿元。
两融:截至2024年10月17日,两市两融余额15,946.83亿元,环比增加0.26%,较2023年日均水平(16,057.97亿元)减少0.92%。两市融券余额91.2亿元,占两融比例为0.57%。
自营业务:本周沪深300指数上涨0.98%,中证全债(净价)指数上涨0.20%。上证指数上涨1.36%、创业板指上涨4.49%、科创50上涨8.87%、万得全A上涨3.10%。
股票质押:截至2024年10月18日,市场质押股数3,362亿股,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4.21%,市场质押市值为26,006亿元。
3.行业资讯
【金融监管总局李云泽:已批复一外资财险、一外资保险资管在京设立,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新设私募基金】
10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致辞时披露,支持北京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总局已正式批复法国巴黎保险集团联合德国大众汽车金服海外公司在京设立财险公司,批复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在京设立保险资管公司。
同时,李云泽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新设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加大入市稳市力度;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支持科技创新,新一批18个试点城市签约意向性基金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此外,引导银保机构完善定位和治理,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防止风险外溢,加强利率传导和资负管理,应对净息差收窄和利差损风险。(慧保天下)
【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拟构建财产险监管评价体系,加强机构监管和分类监管】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下发《财产保险公司监管评级指标及评分规则(征求意见稿)》,向业内征求意见。据悉,本次《征求意见稿》以九大维度104个指标构建了一个全面综合的财产险监管评价体系,包括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风险管理、业务经营和承保盈利、再保险、资金运用和资产负债、流动性风险、信息科技、其他风险和监管调整等,拟加强财产保险公司机构监管和分类监管,提高监管质效,推动财产保险公司高质量发展。(慧保天下)
【金融监管总局肖远企:发挥险资投资等工具优势,打好地产融资“组合拳”】
10月17日,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要把商品住房项目贷款全部纳入“白名单”,做到“应进尽进”“应贷尽贷”“能早尽早”。打好房地产各项融资工具的“组合拳”,形成集成规模效应。要充分发挥开发贷款、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等不同融资工具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项目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量身定制各种专属金融产品。(慧保天下)
【集体上市,10只中证A500ETF可交易了】
200亿增量资金陆续入市。首批10中证A500ETF今天迎来集体上市,5只登陆上交所、5只登陆深交所。此前公布的上市公告书显示,10只中证A500ETF合计募集200亿规模,截至10月8日,均已建仓,各家对市场判断不同建仓节奏不一,仓位在4成到9成不等。从持有人结构来看,中证A500ETF在首募阶段获得机构认可,不仅出现券商、信托、私募、险资等机构身影,更有国资背景的国新投资、外资行巴克莱银行加入。(财联社)
【中国央行正式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利率1.75%】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正式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即日起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即可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发放相关贷款,并于次一季度第一个月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对符合要求的贷款,人民银行按照贷款本金的100%提供再贷款支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视情况展期,累计期限估计可达3年。(财联社)
【三家国有大行已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降至1.10%】
今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手机银行均已更新存款挂牌利率。其中,三个月期、半年、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均下调25BP至0.80%、1.00%、1.10%、1.20%、1.50%、1.55%。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下降25BP至0.45%,1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下降5BP至0.10%。这是继7月后,时隔不到3个月大行再度下调存款利率,也将是自2022年9月以来大行第六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财联社)
【金融监管总局放出4万亿大招】
今日国新办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介绍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房地产政策的举措。他表示,“白名单”房地产项目已审批通过贷款2.23万亿元,到2024年底“白名单”项目信贷规模要增加至4万亿元。并进一步优化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融资机制,做到合格项目“应进尽进”,已审贷款“应贷尽贷”,资金拨付“能早尽早”。此外,监管正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闲置存量土地的收购发放一定比例的收购贷款,支持盘活闲置存量土地。(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