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百度智能汽车产品负责人 |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真爱是一生最重要的投资,不要因为愚蠢的错误而错过 Ta。
表达「我需要你」的方式千千万,为何你只会提分手?
by Seven | 简单心理
前一阵有位朋友因为失恋向我诉苦,我以为是她被甩了,后来才得知,是她自己主动提出的分手。
「可是我没想分手啊!我那么说只是气话。」
她补充道:「之前每次我跟他提分手,他都会来挽留我的,为什么这次他变了?」
提分手,仅仅是为了想被挽留,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或许前几次提分手确实可以换来对方的挽留和不舍,但不断地用分手要挟对方,最终很可能导致对方厌倦了被威胁,认为既然你这么想分手,那就分吧……
为什么有些人总拿分手当威胁?
事实上,威胁分手背后的原因往往不是对伴侣不满意,而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在著名的依恋理论中,有一个维度的依恋特征被称为依恋焦虑(attachment anxiety):
高依恋焦虑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并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如此地害怕分离,以至于所担心的事往往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此外他们还常常为此对伴侣大发雷霆,用过激的情绪反应来获得伴侣的关注和爱(Bowlby, 1982)。
在感到压力时,他们除了依赖对方对自己的照顾,也依赖对方提出的承诺,并依赖这种承诺建立安全感。
比如,在两人吵架时,高焦虑的一方往往会焦灼地等待着对方先道歉、挽留,这才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说到依恋特征,通常我们会把它视为一种较稳定的特质,甚至作为一种标签贴到人身上:你是回避型,我是焦虑型,并常常试图探讨不同依恋类型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
但实际上,每个人身上的依恋特征并不是稳定不变的,新的关系经历会不断更新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从而影响个体在不同依恋维度上的位置(Mikulincer & Shaver, 2016)。
通常我们认为缓解依恋焦虑最好的方式是给予爱和支持,为其建立一个安全港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己是不安全依恋,那找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来谈恋爱就好了。
但最近的研究却发现了这样一个悖论:
短时间内从伴侣身上获得依赖和承诺确实可以缓解个体当下的焦虑水平,但是从长远看来,这反而强化了依恋焦虑(Arriaga et al., 2014)。
这意味安全的依赖和稳定的承诺并不是万能解药,反而是种「毒品」,它可以短期缓解我们的焦虑,但是会造成更大的依赖。
而当依恋焦虑者在用分手作为威胁时,伴侣的挽回和关注立刻有效的缓解了焦虑情绪,让依恋焦虑者感到自己是被爱着的,但同时也让他们的「瘾」越来越深,以后可能会更常用这种办法来获取伴侣的关注。
有一天如果伴侣累了,不再试图挽回,依恋焦虑者可能会面临崩溃。
到底什么才能改善依恋焦虑水平?
有些孤儿、或早年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在被送到新的寄养家庭中后,都会做出过分叛逆的举动,他们是在不断地试探养父母:你们是不是也会抛弃我?
同样地,在恋爱中指责对方、闹分手、虐待自己……这些行为背后真实的声音是:看看Ta是不是真的会爱我。
依恋焦虑者总是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若想长期减缓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焦虑,最好的方法不是得到伴侣的关注,而是解除对伴侣的过度依赖,提升自我价值感(Arriaga et al., 2017)。
高依恋焦虑者可以怎么做?
1. 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情绪
缓解依恋焦虑最好的时间绝不是在闹矛盾时,而是在平凡的日常。
假如原来每天要打10次电话给对方才能够有安全感,那么现在请定一个小目标,每天减少到5次,然后再减少到2次、1次……有想找对方的冲动时,可以试着听歌、散步、看书,或者找其他伙伴去玩。
这里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找恋人寻求安慰,而是在每一次只因心情不好、感到焦虑就想要黏住对方的时候,其实也就牺牲掉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如果这些已经成为了维持安全感的唯一方式,甚至是一种捆绑,那么则需要从这种捆绑中解脱出来,提醒自己:
「Ta不是唯一能够解决我情绪的人,我自己才是。」
2. 培养自己的目标,重建自信
找一项可以独立于伴侣进行的兴趣爱好或工作,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兴趣爱好不需要多厉害,为的是让你沉浸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独立成长的乐趣,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信心。
每个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而不是建立在伴侣的评价和关注之上。
3. 冲突中不轻易下结论
每次吵架和闹矛盾之后,试着觉察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在情绪过激时作出任何决定和结论,人在激烈情绪下说的话通常有失偏颇:
「既然不爱我了,那我们分手吧。」
「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你在乎的只是你自己!」
……
这些吵架时经常下的结论,等平静下来之后,往往会发现根本不是自己的真心话,而后果却很难收拾。因此试着在吵架两天后再试图做决定和结论。
作为高依恋焦虑者的伴侣,你可以怎么做?
1.在适当的时间给予支持和承诺
如果你的伴侣是一个高依恋焦虑者,那么你要做的不是在他闹分手时挽留和肯定他,而是在平时的交往中肯定Ta,帮助Ta建立自信,鼓励Ta独立完成个人目标。
许多时候,人们会为了缓解伴侣一时的激烈情绪,而满足对方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接纳对方的情绪,这往往恶化了对方的依恋焦虑,也给自己的忍耐埋下了炸弹,总有一天会无法承受。
因此,在对方情绪过激时,适当拒绝Ta的不合理依赖,学会理性肯定,而不是盲目接纳。
2.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对方再次提出分手时,如果你知道Ta真实的想法并不是想分手,而是想获得你的爱和肯定,那么你需要把你的真实感受告诉对方:「我愿意挽留这段感情,并不代表我肯定你的做法,随意提分手我也会感到很受伤。」
你的坦白或许会给对方造成一时的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可以帮助对方思考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作出合适的调整。
缓解依恋焦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能有伴侣的陪伴,这段路可能会走得更安全,但每一个高依恋焦虑者,终究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治愈自己。
想跟大家分享《维特根斯坦传》中的一句话:
我自己只有极少的勇气,比你少得多。
但我发现,每当我在长久的挣扎之后鼓起勇气做某事时,
总是在事后感到自由得多、快乐得多。
希望每一位高依恋焦虑者都能在挣扎之后,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焦虑和不安,那时也许你会感到自由得多,也快乐得多。
参考文献: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Arriaga, X. B., Kumashiro, M., Finkel, E. J., VanderDrift, L. E., & Luchies, L. B. (2014).Filling the void: Bolstering attachment security in committed relationship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5(4), 398-406.
Arriaga, X. B., Kumashiro, M., Simpson, J. A., & Overall, N. C. (2017). Revising working models across time: Relationship situations that enhance attachment secur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6).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2nd ed.).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封面图 by Timo Kuilder
本周末的会员语音
很多人因爱在一起,却因为其他观念的不同而分手。在这其中,就包括「用钱观念」的不同。自从我们走出大学,走入社会,我们会不断碰到有关「如何用钱」的困惑,比如:我是不是要尽可能的省钱?我该不该买自己心仪的相机?如何在攒钱和投资自己之间找到平衡?是否应该买房?到底该不该买股票?
当恋人之间因为「用钱观念」而产生间隙时,就得想清楚,到底是一种可以调和的矛盾,还是无法调和的差异。
我想通过「本源思考」来回答这方面的困惑,并且提出几个简单有效的「用钱习惯」。不想错过这个语音?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会员!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有关上期会员语音:很多人都有策划和设计的潜质,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日本茑屋书店(其中茑屋书店代官山店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坚信一个观点:「(未来)唯有设计师才能生存」。我在上周的会员语音《如何提高策划与设计能力?》中深入解读了这一观点。也重点谈了一下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自己的设计、策划能力。下面是精选的会员反馈:
@会员 张卓
首先谢谢张老师的语音,一直以来都在听老师的语音,觉得很有帮助和对自己很有提升。包括前几个月的关于换工作的语音,自己刚好在那个时候准备换工作,听了觉得很有帮助,自己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之前在深圳,现在回到长沙,来这个城市也是第一时间去找长沙的书店,住的地方也是在大学城附近,追求一个氛围。设计类的觉得很需要天赋(个人觉得),但是最近自己也会去关注建筑设计,以及自己打算买房子,房子怎么装修和设计,以前觉得设计很僵硬。现在觉得发现很有意思。也在进一步的去了解。关于最后老师说的朋友圈的三天可见,我心里也一直有点疑问,有时候发完朋友圈第二天来看觉得很傻,忍不住要删掉,现在三天可见了,觉得反正过了三天,大家都看不到了,也就没什么好担忧了。我这个是不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张辉: 愿意直视自己过去的傻,是一种很聪明的学习方式
@会员 杨博
感谢辉哥的分享,听完这期语音挺有感触。好开始觉得设计与策划与普通人相差很远。但听到最后把自己当做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体进行设计和策划。原来普通人离设计和策划特别近。对我们每个人特别重要!
@会员 花影飘摇
诚品书店,日本都是我计划要去的地方。书店作为现代人社交聚会的场所,也跟书店的设计和现代多功能性有关。2017年,诚品书店,茑屋书店,我的计划之旅。特别喜欢辉哥的语音,每期都有收获,有所成长。
@会员 哎哟喂
谢谢辉哥。这次语音是我今年听到最喜欢的一个,也是无比认同。我想分享我对于设计的一个感受,因为之前在英国生活,所以对于视觉设计变得非常敏感,也就是眼睛看到的内容没有办法「将就」,未必说设计一定多么出彩完美,但是动用过心思做设计,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我平时看公众号就对版面讲究、配色和谐、设计独特的号非常有好感,我发现一些传播时尚/艺术/设计内容的公众号排版本身非常难受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公众号主创的审美能力产生质疑。
张辉: 在汽车领域有一个说法,最好的设计师都来自英国,一个汽车品牌,如果聘请了来自英国的设计师,其品位会有立竿见影的提升。
@会员 杨杨
关于设计与策划的思考-读书笔记
策划工作做了三年,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觉得理解的这么透彻,突然觉得自己是做了个假策划。
增田宗昭在《知的资本论》中提到,未来的企业将由设计师组成,没有设计师的企业将无法在商界取得成功。再一次强调了设计师的重要性,但是在之前的工作中,接触的设计师很多,但是有自己想法又能做的特别的设计师却很少,优秀的设计师资源还是比较稀缺的。不过好在我们几番寻觅,差不多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最终挖来一个特别棒的设计师,将我们所有的想法都进行了完美的呈现,特别有灵性,能理解我们想传达的信息,了解客户希望get的点,并搞定了挑剔的大Boss,她经手的设计,基本不用过多修改。
张辉在改变自己的语音中说:在未来,很难复制的设计和策划能力很重要。设计不是别出心裁的故弄玄虚,而是要能触动别人,感受唯一,体会非凡...
张辉: 原反馈很长,摘录一段和大家分享
本周新加入会员的专属福利:
其实你也有策划和设计的潜质,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改变自己会员,就可以在本周日听到上一期的会员专属语音《如何提高策划与设计能力?》作为额外福利。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 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