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富顺被誉为“巴蜀才子之乡”,“富顺才子内江官”这句富顺人耳熟能详的俗语,曾使多少富顺人引以为豪。那么,有什么证据,在什么年代才有“富顺才子”的说法呢?
说起这话来还有些长,从西汉时候候文翁在四川提倡办学校,发展教育时起,富顺地区因为开凿出一口富世盐井,人们比较富裕,青少年也就逐渐养成了爱好学习读书的良好风气,从晋朝起就涌现出了一些优秀人才。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命令富顺设一名专管地方教育的儒学教授官员,宋仁宗又把朝中的太常博士周延隽派任富顺知监。周知监在富顺倡办学校书院,并亲自为学生讲课,培养人才,7年后,富顺就有了第一名进士。此后,继任富顺知监知县的地方官员,大都重视教育。在宋朝的三百多年中,富顺考取了进士的就有67人,首次出现了一个“才子群体”。
到了明朝,富顺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公办的书院学校外,退休回乡的举人、进士们还办起了一批私人学堂,青少年好学、社会上重教,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明朝的二百七十多年中,富顺县参加四川乡试,考中了举人474名。其中夺得解元(乡试第一名)的就有9个,另有268名贡生被选入朝廷国子监读书。而在全国最高级别的会试和朝考中,取得进士资格的高达134名,约占四川进士总数的十分之一,居全川第二名。
在明朝庞大的富顺才子群体中,有两人更耀眼。第一个是晏铎,他是明成祖永安十六年的进士。晏铎学识渊博,文才出众,在明代宗时期,与苏平等十人,号称“景泰十才子”。第二个是熊过,他是明世宗嘉靖八年的进士,以学术研究和诗文扬名四川和全国,与成都杨升庵等并称“西蜀四大家”,又与陈束、王慎中、唐顺之等八人合称为“嘉靖八才子”。
由于明朝富顺县涌现了大批才子,因此社会上就流传开了有关“富顺才子”的说法。清朝康熙时候编的《富顺县志》中,就已出现“才子甲西蜀”之说。清朝道光时期,知县宋廷桢主持修建富顺试院,进士朱偓写了一篇《新建试院记》,在历举明朝富顺人才辈出,蜚声国内的事实后说:“富顺才子,至今不歇”。从这两部有关富顺的档案文字证明:说富顺多才子,甚至“才子甲西蜀”、“富顺才子内江官”,都应该是从明朝开始的。
来源:自贡网
作者:刘海声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