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微信Blog,用于分享各种新鲜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哪吒汽车再次成为被执行人 ·  2 天前  
t0mbkeeper  ·  回复@Skyey_d:模块和面板大都遵循统一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槽边往事

硅谷看微信:来自微信的7堂课(上)

槽边往事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4-13 22:47

正文


Y Combinator是美国著名的创业公司孵化器,由程序员保罗·格雷厄姆于2005年创建。我之前在公众号里多次介绍过他的书《黑客与画家》。在过去的十余年间,Y Combinator孵化了数百家创业公司,其中包括大家最为熟悉的Dropbox和Airbnb。


今年4月12日,Y Combinator的合伙人之一Anu Hariharan就微信发表了一篇博文。从她的角度,谈自己对微信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从中总结了七堂课给美国的创业者。由于原文是英文,为了便于国内读者了解一下硅谷的创投人士如何看待微信,如何向美国创业者介绍微信,我把这篇博文翻译为中文。由于时间仓促,个人英文水平有限,你先对付看看吧。


翻译不代表本人赞同作者看法。


《正在增长:来自微信的7堂课》

作者:Anu Hariharan

翻译:和菜头

文章出处:点文末“阅读原文”链接,需翻


当问及那些创始人,请他们举例说明什么是他们渴望的产品时,越来越多的创始人指向亚洲,而微信就是他们最想创造的产品榜样。我的朋友也是前同事陈梅陵(Connie Chan)把微信形容得如同魔戒:一APP御众APP。凭借每月8.89亿之众的活跃用户,微信主导了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与此同时,微信平台彻底升级了中国人民在线交流和社交的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人际之间支付和在杂货店付款的方式…..微信不再仅仅是个应用程序(APP)。当人们关注微信在中国所取得的惊人成功之时,西方世界的每一个人也同时在感受着微信对世界的贡献---在微信的启示下,出现了一个新的互联网应用类别:平台化的通讯工具。无论在Apple推出的iMessage还是Facebook的Messager上,你都不难从中看出微信的印记。


我们和腾讯公司的研究小组China Tech Insights合作,试图找寻微信何以能够让每月8.89亿活跃用户保持每天平均50分钟使用时长,9-11次打开次数的原因。事实上,这相当于Facebook的用户在Facebook全系Apps(包括Instagram、Facebook和Facebook messager)里耗费的每日时长总和。


这篇文章深入揭示了微信在不到6年时间,从零开始增长到8亿月活跃用户的疯狂背后的方法、值得借鉴的教益、以及达成各个微信发展里程碑所用到的增长策略。和AOL和雅虎不同,腾讯是为数不多的几家能够把桌面和网页通讯产品成功移植到移动/通讯平台上的公司。


第一课:建立内部竞争

微信(以移动互联网为先的通讯工具)以腾讯的边缘项目而始,以重新发明了中国的通讯方式为终。


在2010年腾讯就已经是中国最顶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也是微信之前最大的社交网络公司。伴随着许多中国人共同成长的腾讯QQ,是一款全国流行的桌面通讯软件,相当于以色列的ICQ和AOL的Instant Messenger。在那个时代,QQ每月有约6.5亿的活跃账号。当腾讯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增长的重要性之后,在2008年推出了第一个QQ的移动版本。但是,这款产品为桌面产品的设计思路所拖累,提供了例如多用户状态、大文件传输、嵌入式服务的音乐流媒体功能等等等等等。


随后,腾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它从QQ邮箱(当时腾讯的核心产品之一)团队抽调人员组成了一个敏捷开发小组,去打造一款全新的移动产品。而与此同时,这款产品也是腾讯其它部门产品团队旗下产品的潜在竞争对手。这个仅有7名工程师的团队在短短3个月内就开发出了微信的第一个版本,并于2011年1月发布。在这里版本里,微信提供了文字短消息和图片分享。这个精进不懈的团队很快推出了那个中国最具变革性的移动服务。


微信问世之初,并非是第一个移动通讯APP。 小米公司的米聊凭借500万注册用户是当时的领先者。 由于激烈的竞争,微信在其初次发布后并没有出现显著的用户增长,他们很快意识到在聊天之外,还需要提供更多功能才能使得用户愿意从其他竞品迁移到微信里来。 2011年5月,在发布首个版本3个月后,微信开启了语音消息功能,人们得以发送不超过60秒的语音消息(类似于3.5年后出现的 iPhone iMessage功能)。 语音消息功能的灵感源自一个叫做Kakao Talk的竞争对手。 语音留言功能的出现对于微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当时的原生手机键盘输入汉字并不容易,而消费者发现语音更直观、个性化,且使用便利。 作为首批为中国用户提供整合了语音、文字和图片的通讯工具之一,微信的下载量开始跃升至持续的每日5—6万人次。 


今天,手机QQ继续迎合年轻用户群体。截止2016年12月,它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6.52亿人。腾讯主动地为两个不同平台上的用户区分了使用体验,其中手机QQ为年轻用户提供了更多娱乐功能,例如动画视频贴纸、照片美颜工具等等。与之对应的,微信仍然专注于向用户提供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服务,诸如内容订阅和生活缴费。


这一课让人联想到亚马逊在预见到电子阅读趋势之后,主动用Kindle 把电子阅读从自家的图书生意中拆分出来,也让人联想到Uber为了和自己市区服务区隔开而开展的UberX服务。如果你不去创建一种自我革命的公司内部竞争文化,那么竞争对手就会来革你的命。


第二课:为群组设计(“群聚效应”)


单个用户的行为可能与群组中的行为方式截然不同。为了确定这些群聚效应,微信密切观察了日常生活中用户在朋友之中和陌生人之中的行为表现。为此,微信并没有依赖于更为传统的用户调研形式,如调查问卷、用户访谈等。


张小龙(微信创始人)一直坚持围绕“群聚效应”开发产品。为此,微信团队注意一群人和一个人在采用某个功能时的不同。这也反过来提升了产品的接受度---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这些功能,剩下的用户也会云响景从。


微信和所有社交网络一样,在很早就意识到了需要解决冷启动问题---新用户刚注册之后没有任何朋友。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Facebook因为其头14天内不断激励用户添加10名好友的策略而闻名遐迩,它们的数据显示这个策略是长期留住用户的关键。而微信则通过一种略有不同的方法同样实现了这一点:微信开发了一个模拟真实世界的功能---附近的人。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发现自己附近的人,即便他们并没有在自己的好友列表里。这个基于地理位置的功能满足了用户想要了解周围发生的情况的好奇心,同时提高了他们对微信社区的感知。 在这个功能放出之后,微信新增用户的速度暴增到每天超过10万人。


在发布了“附近的人”以后,微信还推出了导入QQ好友功能,使得用户可以从QQ向微信导入业已存在的社交关系。重点在于,微信团队把这种功能提供给同时开通了QQ和微信的用户,这样用户就可以同时使用两个产品,用于他们不同的目的。该举措使得腾讯的通讯产品用户总数上涨,推动微信平台上的注册用户数在2011年11月达到了5000万。自此,微信彻底取代了米聊在中国移动通讯领域内的领导地位。


使用了GPD定位和加速感应器的“摇一摇”功能,让人们可以通过摇动手机的方式随机找到一个陌生人聊天。这个功能有两个目的:

a)给新注册用户一点事情做,b)作为一种附加值,为微信在线下世界里博取一点关注,就像人们在玩宠物小精灵时的情况一样。这个功能于 2011年10月推出,摇一摇在发布的第一个月里就有超过1亿的使用。摇一摇对于微信的初期规模至关重要,并被当做是创意增长策略。但由于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已经通过微信建立起了朋友、同事之间的联系,所以摇一摇在今天已经式微。微信的另外一个功能 “ 漂流瓶 ”允许用户通过在海中投掷虚拟瓶子来交换随机消息,当用户捡起漂流瓶时,双方被连接在了一起。


2011年11月,在推出了这些促进群组交互的重要新功能之后,微信的新用户增长创下了日新增20万的新记录。


第三课:从用户贪嗔痴慢疑里延伸出功能


微信注意到沟通的细微差别和文化行为背后的动机,给予用户远超他们所能想要得到的东西。张小龙通过观察用户的自我展示行为,热切地探究在这种行为背后的内心欲望。通过这种方式,往往让微信的功能得以自然地进入用户的世界。


在微信问世的第二年,它推出了Moment(中文直译的意思是“朋友圈”),让用户用分享照片的功能和自己的私人朋友们分享自己所见。和Facebook的News Feed不同,只有共同好友才能对帖子进行评论,朋友的朋友则不可以。这个新功能源自Path所引起的思考和启发,Path发布于2010年,是一个美国的图片分享和通讯APP,它把用户的社交网络限定在特定数量的亲密好友和强关系之中。微信并没有完全复制Path的做法,而是理解了Path这种用法背后的真正动机,并且和古老的中国哲学“圈子文化”相结合,即为:圈小而同心则圈强人聚,圈大而离心则圈弱人散。


在决定推出新版本之前,只有10人的团队花了4个月时间制作了30多个版本的微信朋友圈。 这个案例展示了微信的产品迭代效率。微信始终保持他们的产品开发团队精益求精,是因为他们不断专注于他们正在开发展的功能。 同时,虽然总有一些新功能,但是核心产品功能与最初推出的版本没有太大的不同。


从微信之初,许多微信用户就通过微信外的博客和新闻网站通过聊天和朋友圈分享内容。微信团队希望能够为微信引入内容,让内容创造者和他们的读者建立起直接联系。这个解决方案就是微信公众号。它在2012年发布,就像是Twitter(微博的对标产品)那样,微信允许用户以单向关注的方式有效地订阅自己喜欢的名人以及其产生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名人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粉丝发送看起来像是正常的微信对话消息、语音和视频,并且创造出一种一对一私人聊天的感觉。其结果是:即便名人在微博上拥有数百万的粉丝,但是他们还是来微信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名人微信公众号的成功促使微信把这一功能扩展到品牌和企业账号。这使得它们可以用受限的频率向自己的粉丝定期广播有价值的内容。微信公众号还让用户得以和服务提供商(比如家政公司)进行在线沟通,从预订服务到客户服务、信息反馈和答疑在内的所有事情。当Twitter/微博成为企业广播和品牌的工具之时,微信通过公众号成为商家和客户沟通的直接渠道。


表情商店是一种让用户在彼此沟通(类似于许多年后苹果推出的iMessage)时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然而,微信是第一个为插画师创建在线商城的APP,他们可以通过喜欢表情符的微信用户的“赞赏”赚取收益, 用户可以选择高达人民币200元(25美元)的奖励金。 这个商城使得插画师之间产生良性竞争,同时也因此提高了微信用户使用体验的质量。



第四课:大想法源自解决自身问题


Y Combinator一直建议创始人成为自家产品的热心用户,并用产品解决创始人自己的问题。 当微信舒舒服服地坐拥3亿月活跃用户之时,一个用于他们自己管理团队在春节后发红包的简单功能,却让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倍。


微信红包源于腾讯公司和更为广袤的粤语地区的风俗习惯:公司的每位经理都要在春节假期后的开工日,向每位员工赠送一个红包。随着公司的扩张,对于一些管理人员来说,向如此之多的员工派发如此之多的红包让人精疲力竭,因此他们要求微信提供一个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提出这个需求的时候,他们不并知道其结果将成为微信红包的原型。


微信红包的第一个版本是由一个20人的团队在3周内开发出来的。在微信公众号用户中甫一内测,即告成功。微信团队并不忙于发布产品的多个版本,而是做自己产品的狂热用户。他们经常在午夜时分作为“独立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以便及早发现故障和观察细节。他们也常在发布产品之前观察家人和朋友如何使用产品。 从2014年的除夕到第二天下午4点,超过500万用户使用了微信红包。

今天的微信红包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包括拼手气红包和普通红包。拼手气红包里,每个收红包人从发放者最初发送的总金额里随机分钱(不超过200元,每个29美元以避免贿赂)。这样在一群人里发红包,就像是把彩票和福饼结合了起来---在你打开红包之前你不知道自己能收到多少钱,而且抢到的红包金额比别人多意味着好运气, 这个关于运气的暗示也让它在亲朋好友聚会时成为再完美不过的游戏了。 同样的,微信红包也是“群聚效应”的另一个应用实例。 由于红包是在群聊中发送,所以收到的人越多,发送的人也越多。


在2015年中国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大幅增长,达到了一百万之巨。微信支付的成长最早由亲朋友好的紧密社交圈子所驱动,他们之间彼此汇款,为此也愿意关联自己银行卡号。这一重要举措对于建立微信用户之间的信任和培养用户支付习惯以推动移动支付是必须的。此后,才能够把支付功能延伸至更浅的人际圈子,例如交易付款、线上和线下商店支付。通过与滴滴打车(中国的Uber)的合作,促进了微信用户在应用内付款的行为,扩大了微信支付网络。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开辟了更为广泛的微信支付合作空间,现在,微信的支付伙伴正在共同完成从缴纳电话费到公用事业费用的所有应用内付费。


仅仅在两年之间,微信支付就成为了中国支付行业中最重要的玩家。微信支付被用于各种应用场景:从红包到离线支付。 截至2016年,腾讯每月有600万移动支付活跃用户,每天产生超过600万笔支付交易。


秃笔扛体牛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好累,先翻译到这里吧。剩下的半截等我恢复体力再说,休息,休息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