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申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
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在《三国志·吴主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文中的“权”,指的是孙权。“公”,是曹操。
这段文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
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
电影《赤壁》剧照
原来,“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并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故事的主角也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借箭”,只是为了刺探军情。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以这段史实为基础,经过改编和艺术加工,才创作出我们熟知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