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行业网
金融行业网(jrhycom)——融哥倾力打造的金融第一公号,涵盖财经、银行、保险、证券、股市、基金、信托、理财投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P2P网贷、互联网金融和投融资等各类讯息和服务。头条资讯、深度观察、解读八卦,圈子探秘,尽在金融行业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邢者团队晚间解盘  ·  量化开机 ·  18 小时前  
闫小旺  ·  崩溃了,今天,非常关键 ! ·  2 天前  
闫小旺  ·  崩溃了,今天,非常关键 ! ·  2 天前  
VC/PE/MA金融圈  ·  常州光伏父女,放弃220亿IPO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行业网

反思中国楼市五次低谷

金融行业网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1-02 21:13

正文


点击金融行业网,金融大拿、业内人士都在这里

今日微信号力荐 理财头条licaitt (长按红色字复制)


来源:凤凰财知道(icaizhidao)

文/刘渊 中原集团研究总监


房地产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中国大陆楼市虽然还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大周期,但小周期调整却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随着“930”后各地楼市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明年很可能又将迎来一次或大或小的调整。展望未来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过去几次的楼市低谷。历史不一定会重复,但至少能给我们一些参考。


我经历过的第一次楼市低谷不是在大陆,而是在香港。2003年我在港大读MBA,当时香港刚从SARS疫情中恢复,也是楼市的最低谷。房价比之前的高位(1997年)下跌了70%。由于房价暴跌,很多购房者的资产抵不上欠银行的贷款,而成为“负资产”。


此次房价大跌的主要原因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但香港政府的“八万五建屋计划”也被认为是造成楼价下跌的重要原因。由于1997年之前香港房价连续上涨,为了抑制过高的房价,特区政府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计划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当年香港建成的住宅单位是64400个)。由于施工周期的原因,首批“八万五“时期新建的单位在2000年面市。2001年又建成了10万个住宅单位。经济低迷加上供应充足,使得此后的房价继续下跌。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增加供应是降低价格的正确办法。但正确的政策在不适当的时机推出,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当年我接触的很多香港市民都对“八万五“颇多怨言。这一政策随后也逐步淡出,2002年以后,港府大幅降低了住宅供应数量,2010年仅有19800个住宅单位建成,不到1997年的三分之一。不过,到今天,香港的房价已经比此前的峰值1997年高出40%。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港大毕业后我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原地产,很快就遇到了又一次楼市低谷。刚进公司时,我就听到很多关于上海楼市火爆的传闻。和现在那么多的限购限贷政策相比,当时对投资需求完全没有限制。二手房交易中,除了印花税、契税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税收;还可以做“转按揭“,即上家没有还完的贷款,可以直接转给下家继续还。交易过户手续也相当方便,一周内就能拿到产证。据说,在2004年一年内,有一套房子在同一家中介门店被卖了6次。很多买家一大早带着钱在中介门店门口等开门……


然而“好”景不长,2005年初以“国八条“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重拳出击,上海楼市顿时陷入低谷。当时的政策包括对不满2年的二手房交易征收5.5%的营业税,停止转按揭,延长过户时间等,上海政府还提出新建”两个1000万“(即1000万平方米配套商品房和1000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住房)。政策高压之下,炒家受到严重打击,市场上投资投机需求完全消失。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上海二手房价累计下跌17%。其中一些炒家集中的楼盘,价格下跌幅度超过30%。这也是后来的历次楼市调控中,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由于当时炒房现象只是集中在上海,因此被其他地区的业内人士戏称为“上海生病,全国吃药“。


我经历的第三次楼市低谷出现在2008年。当时房价的下跌最早是从深圳开始的,由于2007年深圳房价大涨,银行从年底开始收紧房贷,四季度深圳房价就开始下跌。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显现。首先是外资企业、金融行业,以及外贸相关等传统高收入行业开始减薪裁员。其他行业虽然暂未波及,但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都有大幅下降。购房需求自然也大幅减少。开发商不得已开始降价促销,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人们预期房价还会继续下降而选择观望。中介行业也出现了关店潮,有些公司完全退出。当时南方有家中介代理公司携上市之利,大举拓展上海、成都市场,终因时局不利,只能黯然退出。

这一轮下跌是大陆楼市仅有的一次和政策无关的调整。由于年底政府很快出手救市,降息、减税、“四万亿”等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因此房价从2009年初就开始止跌。期间上海二手房价累计下跌了13%,深圳因为下跌开始的早,累计跌了26%。由于开发商有资金压力影响,新房市场的价格跌的比二手更厉害,深圳跌的最多的一个楼盘价格暴跌60%。和政策调控相比,经济原因造成的楼市调整幅度要大得多。


同时,由于这轮调整中,二三线城市受影响很小,表现比一线城市更稳定,房企纷纷加大这类城市的投资力度。此后几年中,二三线城市建设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但需求并未跟上。这也为后来这些城市的高库存埋下伏笔。


我经历的后两次的楼市低谷分别发生在2011和2014年。这两次低谷期,主要是成交量的下跌,房价的下跌幅度并不大,因此地产行业以外的人应该感受不深。但背后的原因有相似的地方,都和限购限贷有关。


“四万亿”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虽然稳定了经济,但对房地产的负面作用也逐渐体现。2010年起,楼市政策逐渐收紧。5月,北京成为首个实行住宅限购的城市。到2011年,限购全面铺开,全国46个大中城市出台了“限购令”。超过120个城市出台房价调控目标,10个城市出台针对楼盘的强制“限价令”。同时央行全年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房地产政策全面收紧。


由于这是第一次遇到限购限贷,楼市买卖双方陷入观望,成交量大幅下降。价格则跌的不多,一线城市二手房价下跌持续了6个月左右,平均跌幅5%。由于改善、投资需求都被抑制,市场上刚需类产品表现良好,豪宅则大受打击。上海的豪宅价格从2011年到2014年基本没涨。这也导致了几家以开发豪宅著称的房企表现低迷。


除了对当年成交量、价的直接影响之外,限购政策对后市的间接影响则更为深远。由于商业办公物业不受限购影响,开发商转向商业地产,各地政府也顺势推出了大量商办用地,一时间供求两旺。直到今天,很多城市都面临商业地产供大于求的窘境,根源还要追溯到当年的住宅限购。


限购限贷以外,这一轮调控还有一项重要政策,虽然没有明文宣布,但对后市影响极大。那就是对房企融资的限制。2011年以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股市、债市、银行贷款等传统渠道的融资均受到严格限制。对外部融资依赖很高的开发行业被迫转向新的渠道——信托。由于房地产行业对融资需求规模巨大,随后几年信托业务高速增长。同时,很多银行理财产品也最终投向房地产项目。这一现象成为了2014年楼市调整的导火索。


2014年2月,兴业银行内部通知“暂停房地产夹层融资业务”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同时还传闻有其他银行跟进。其中原因并非是政策收紧,而在于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库存高企,表现持续低迷,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主动收紧房地产融资。而在同一周,杭州两个楼盘突然宣布降价,引起行业内的极大关注。随后,又传出某家地方性房企破产的新闻。


在没有政策变化的情况下,市场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否意味着大陆楼市难以为继,大周期拐点来临?当时持这样观点的机构客户不在少数,尤其是外资机构,纷纷看空中国。在那段时间,有位驻香港的基金经理每周都给我打电话,确认我对市场的判断有没有改变。大概在他认识的人里面,我是为数不多的认为市场不会崩盘的。我的理由也很简单,政府手里还有很多托市储备政策,比如放松限购限贷,购房退税等等。除非这些政策都没效果,否则市场还不至于崩盘。


从市场的实际反应来看,表现和2011年那轮类似,重点城市成交量大幅下降,但价格跌的不多,一线城市二手住宅价格跌幅在5%左右。但全国高库存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施工建设也出现负增长。当年全国新房的销售面积出现了自1998年房改以来的第二次负增长(第一次是2008年)。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9月底“930新政”出台,政策转向鼓励购房,楼市重拾升途。后来的故事,大家就应该很熟悉了。


弹指一挥间,回顾过去十多年楼市的起起伏伏,我们大概可以得到这么几点经验教训:


建立长效机制非常重要。因为房地产行业的特性,从施工到建成有至少1、2年的间隔。决策不能只看眼前,否则很容易和行业小周期叠加,加剧负面效果。同时,政策推出的时机也很重要,避免市场大起大落。另外,不能迷信行政压力。短期强压虽然见效快,但基本面不改的情况下,要么“按下葫芦浮起瓢”,导致其他领域出问题;要么后期出现报复性反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关于版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电话:021-61551834;微信:hjwh123】


基金不光有收益还有分红?关注理财工厂,厂花给你筛选哪些基金会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