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废土风”打败“美拉德”,成为今年秋季时尚顶流? ·  12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最终季回归,以配乐为视角,再看《天才女友》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喝茶,写进中国人DNA里的雅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不划算的抠门”,在我家代代相传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09-10 18:04

正文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小在

刚种下不久的绿天鹅绒海芋夭折了,我和男友开始排查令它过早枯萎的罪魁祸首是谁。最后,男友在购物软件检索出一款营养土,他意有所指地展示出商品详情页面的对比图,“你看右侧这个作为反面案例的土,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家的呀?”

被商家用来衬托自家产品的反例土颜色黢黑、透气性差且容易塌陷,和我图便宜买的土一模一样。这不是我第一次在购物这件事上捡芝麻丢西瓜了,自从七月开启同居生活以来,我误把硅胶质地的冰块模具买成塑料的,保鲜膜买成保险罩,牙膏买成迷你版试用装……原因无他,唯抠门尔。每次临下单之时,我都会鬼使神差地购买备选项中价格最低的那一个,频频出错也不足以使我回头,我始终秉持着“这次发挥不好,下次我还这样”的吃亏心得,在小家中为非作歹。

《小舍得》剧照
男友有些不解,为什么买对商品这么简单的事情,我却可以一再搞砸。如果是出于想省钱的心理,可是后来又总是因此损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为什么不改改呢?“很难改,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回答他时,我正低着头专注地给购物软件上的虚拟农场浇水,目标是在几个月后领到一小箱我并不爱吃的水果。

要是妈妈在身边就好了,我想,妈妈一定会懂得。

我谨慎行使家中“财政大权”,却在要紧关头掉链子的样子,和我妈如出一辙。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四口之家中只有爸爸这一个劳动力,但没有工作的妈妈并没有停止工作,她负责打点家中的所有事,包括把完全不够日常开销的钱掰成许多瓣儿,直到勉强够用为止。至今我们仍会拿她十几年前买的劣质DVD机来打趣,“最近我不太行,像DVD机”,它在买来几天以后就光荣退役。

妈妈的“抠门”事迹不胜枚举。比如,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就没怎么用过洗洁精。妈妈会去超市或杂货店拿一些过期的牙膏,这是她心中最好的清洁剂,能有效清理污渍,最重要的是,它是免费的。我房间里的许多陈设都是妈妈在外“薅”来的:附近保险公司弃置了的玻璃柜、复写纸,爸爸工作的厂里多余的桌椅,小姑父卖掉房子后无处安置的沙发……别人丢掉的垃圾,来到我们家就摇身一变成了宝贝。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岁月里,妈妈的“抠”为我们的小家添砖加瓦,功不可没。

《狂飙》剧照
后来家中的状况逐渐转暖,我偶尔能有出门旅行的机会,家里也重新装修了一回。我期待看到新家的改变,然而暑假回家时,我满心欢喜地推开房门,随后就崩溃大哭——床是堂姐家淘汰了不要的,书桌是用旧门的木材改装的,衣柜和新房最不搭调,还是千禧年间的城乡结合风格。大张旗鼓的装修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其实什么也没改变。

卫生间洗手台上的柜子,我一碰,柜门就散架了。摇摇欲坠的柜门压垮了我最后的心理防线,这使我和妈妈大吵一架。我不明白,脱贫好些年了,劣质DVD机的阴影怎么还是挥散不去呢?为什么我们节衣缩食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拥有了翻新旧生活的能力和资本,妈妈还是要固执地留在过去,用现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没苦硬吃”呢?

美国作家约瑟·比林斯说:“有几种节俭是不合算的,比如,忍着痛苦求节俭就是一个例子。”所谓的“不合算的节俭”,是我们家代代相传、奉若圭臬的行动准则。小时候我和妈妈一起读书,看到一则小小说,故事大概是有个人去吃自助餐,为了吃回本儿而胡吃海喝,最后犯胃病进了医院,反倒花掉比一顿自助餐更多的钱。我在心里偷偷嘀咕:妈妈就是这样的人,笨笨的。

更费解的是,人居然可以在完全不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最终潜移默化为这个人的分身。

我在围绕着妈妈的过度节俭行为而产生的笑声中,出乎意料地成为妈妈的翻版。上大学以后,虽然家境算不上富裕,但父母在生活费上从未苛待过我。对,我们一家人的抠门仅针对自己,从不针对别人,甚至对除自己以外的人会尤为大方。所以,父母的限定性慷慨使我理所当然地成了同学中的小富翁,只不过有些跑偏——我成了吝啬鬼葛朗台那种类型的富翁。

《节约摇滚》剧照
通常来说,我一顿饭的花费不会超过5元钱,不吃水果,不化妆,不怎么出门。难得去其他城市看个演出,明明盘缠足够,还是选择坐二十小时的绿皮火车硬座,睡在通宵经营的麦当劳,用一身的酸痛赎回几百的车旅费。别人问起,我的借口通常是坐火车更加传奇和浪漫,也很符合摇滚青年对于“在路上”的某种想象。但实际上,我仅仅是舍不得。我的脑内永远悬挂着一个计价器,它每时每刻都亮着红灯,提醒我能不花则不花,毕竟生命宝贵不可浪掷,金钱更是。

其实,作为靠父母接济的大学生,我省下的那仨瓜俩枣根本无足轻重,我心里明白,却停不下来。这种明明意识到自己在做无用功,却还是难以摆脱的惯性,让我有些明白了妈妈的心态:也许对我们来说,“我很节俭”的感受要比实际能省下的钱更重要。我们不允许自己是个不节俭的人,我们不能有不节俭的行为。

忍着淡淡的馊味吃下隔夜的面包以后,我坐在工位上边捂着隐隐作痛的腹部边想,也没穷到没饭吃的地步,我究竟何以至此?得出的结论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积谷防饥”的行为习惯、未雨绸缪的远见……除了它们,我还在妈妈身上“遗传”到一种匮乏。

《情绪词典》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长期生活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之中,就会经常体会到一种匮乏,而这种匮乏的感受会深深地影响到这个人日后的行为模式。哪怕这个人后来的生活不再贫乏,但内心的匮乏感也难以被消退。一般而言,有些经历过匮乏的人反而会产生不理智的消费冲动,通过“暴发户式”的消费,来弥补内心的空洞。而另一部分人,则是走向另一个保持匮乏状态的极端,客观条件得到了提升,心理状况持续着匮乏。这种匮乏的感受在心理学中的术语是“稀缺心态”(scarcity mindset),指的是一种认为自己所“拥有”的少于“需要”的感觉,它使人聚焦于当下的稀缺,忽视未来所需要偿还的代价。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显然,妈妈和我都是后者。《财富自由》中表明,过度节俭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当节俭导致一种被剥夺的感受时。这种感受使我发自内心地相信,我应当过一种艰苦的生活,轻松、愉悦和享受,是与我无关的奢侈品。所以,我十多年没踏进理发店,所有发型都是自己操刀完成的;我总是购买临期打折的食品,以至于再也不愿购买正价的新鲜食物。许多个盛夏的午后,我在外玩得又渴又累,整个人几近脱水状态,仍然舍不得买一瓶矿泉水,因为景区自助机里的水要比正常价格贵一倍。忍一忍,我对自己说,不能花冤枉钱。

无尽忍耐的结果是,我钱没省下多少,人却憔悴了许多。过度节俭成了我性格中的一部分,当面对一件事时,我会更倾向于采用自己熟悉的、能感觉到安全的经验去应对,即便它并不那么正确。我和金钱的关系,影射了我和自己、我和妈妈、还有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我对自己十分苛刻,正如妈妈对自身的苛刻,我无法轻盈地参与到这个世界的精彩之中,因为我看不见“勤俭节约”和“过度节俭”之间的分界线。

我一度节俭到“走火入魔”的境地,把任何一种我认为不合理的购物都归结为消费主义的陷阱。我在南方读的大学,冬天没有暖气,我又舍不得买厚的被子,只能在空调被上叠盖各种衣物,晚上睡觉一翻身便会抖落,于是我灰溜溜地拾起它们,重复一件叠加一件的动作。当时的室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她问我“你至于吗?”,许多次,我也这么问自己,在干渴到喉咙疼痛也不愿买水的时候,在一再买错物品的时候,在逞能吃下所有食物,然后腹痛到崩溃的时候。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剧照
不至于,这真的不至于。我需要直面自己的匮乏与不安,如若不然,只会滋生出更深的缺失。头发又长过肩了,这一次,我就去店里剪个新发型吧,改变从头开始。

我知道,也下定决心,要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生活不能被简化为生存,饮食也不能退化为维持生命体征的一种行动。适度的“抠门”当然没什么不对,要开源,也要节流,毕竟连“股神”巴菲特都厉行着勤俭之道,认为善用抠门的方法或是抵御通胀风险的法门。但是,凡事皆有度,过度的节俭只会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而这后果的滋味,我已经尝到了。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然宁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