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认真对待生活到什么程度?
《读库》在 《守护看似日常的生活》 一文中,深入讲述了他“守护日常生活”的人生态度。
《生活手帖》
做菜,构成了生活日常重要的一部分。
花森安治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型厨房,员工会在9点上班的时候喝上热茶,收拾前一天洗干净的毛巾,调节房间温度,然后淘米,做好中午大家吃的米饭。午饭时间,有人会做烤油豆腐,有人会切起配菜用的黄瓜,有人去附近的店买素天妇罗,有人留下来准备萝卜泥蘸料。
《À Table!~怀旧的假日~》剧照
把新东西交给孩子时,他会说“这个很美,你要爱惜”,而不是“这东西很贵,千万别弄坏了”。他认为我们应当惜物,反思消费主义,这不只是因为节俭,也是因为事物本身就有其美好之处。
因为, 除了宏大概念,我们能够拥有的就是每个人的生活。
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用一句话概括便是: “我要倾尽全力,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值得保护的东西。”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和信息过载的今天,从融化的北极冰雪到非洲大草原的动物迁徙,我们对于远方从来不乏了解。
但是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对于方圆五百米内的附近,我们却显得逐渐淡漠和陌生。
如此一来,与时代也无法产生共振。
历史学家王笛在跟《三联生活周刊》的对谈中提出,过去我们讲历史,就要讲轰轰烈烈,要讲改良,要讲革命。 其实对我们每一个老百姓来说,没有大变化的日常才是最重要的。
《咕咕是一只猫2》剧照
他说, 个人的日常比我们自己想象的重要,日常中有故事,有微弱的声响,汇聚起来,就是历史,就是时代的声音。
回归日常,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流变。
你知道我们每天都能看见的大货车,坐在驾驶室的人过着怎样的日常生活吗?三联已经连续三年发表专题报道,记者跟着卡车司机一起出发,行走在路上。
因为这些报道,卡车司机不再只是出现在高速上或者交通新闻里的熟悉的陌生人,而被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这8天,我坐着一辆大卡车自东向西穿越了这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出发前,卡车司机们那种现代游牧人式的生活方式令我充满想象。上了路才发现,在车上,洗澡、睡觉、吃饭、上厕所,等等,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成了问题。然而,正是从这里,我这样的外行才开始慢慢理解卡车生活。 (《跟着卡车行中国》,2024年10月28日第43期,张从志)
“ 对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我知道得很多很多。” 这是读库选择文章的标准。
在《读库》中,我们能知道,在深圳的三和市场,人们为何流连不去,宁愿做着日结的工作,也不愿意离开。也能读到,短暂借住青旅的失业者,都有过怎样的过往。
还有游走在城市的建筑工人,他们往往戴着安全帽,穿着灰扑扑的衣服,走在路上毫不起眼。从个体的角度深入到这些为城市添砖加瓦的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样是个人修行必不可少的要义。
“父亲他们每天需要上缴三十块钱的餐费(从工资中自动扣除),然后由煮饭的负责买菜做饭。但工地上的伙食极其糟糕,我去的那会儿,主要吃的是辣椒腌白菜,以及猪肉炖白菜。过节的时候会加餐,比如多一盘鸡爪。还有另一个情况也会加餐,就是老板亲自来工地视察的时候。” ( 《我和父亲在工地》,山山,读库2305)
在短视频盛行,连看完一部电影都没有耐心的时代, 阅读成为了最低成本的修行,滋养着我们的感受力和发现力,让我们能够把宝贵的时间化为守护日常生活的勇气。
我们或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亲自去体验和了解不同社会人群的日常生活,但是透过这些紧贴大众日常与情感的作品,我们可以汲取众人皆有的日常生活体验,将其变成与时代共振的燃料。
《读库》主编张立宪说: 人可能需要赋予自己一些崇高感才有精神支柱,但崇高感不应该是自我感动,并且崇高感就(只有)一个瞬间, 人如何熬过日常岁月里漫长的平淡、琐碎、庸俗,甚至寒碜、龌龊、丑陋?
答案就在阅读之中。
守护日常生活,不妨跟着《三联》和读库一起出发,擦亮注视日常生活的慧眼。 三联×读库2025年联合征订已经开启 ,两家老牌刊物将如往年一样,准备好了沉甸甸的内容,盼你同行。
▼ 长按下图小程序码订阅! ▼
▼长按图下小程序码订阅!▼
不在新鲜猎奇中弄潮,而在文化沉淀中酿酒,以敏锐姿态号时代脉搏,倡导有品质的生活。
读库就是生活汪洋中的救生圈。每次收到最新的一本,就是我浮出水面扶着救生圈喘口气的时间。 像过去买不起书的孩子偶然得了一本连环画,如饥似渴地,要把那300多页一口气读完。
▼长按小程序码订阅!▼
一部手机+一本书,
会员权益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