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油工程
为业主和客户提供更快捷、更有价值的资讯,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简历提升】挖掘亮点:提升眼界思路,优化简历! ·  4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全职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 ... ·  6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直播公会运营 ·  5 天前  
51HR派  ·  京东又开始当鲶鱼了...... ·  3 天前  
51HR派  ·  5勺辣椒油惊动110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油工程

他们,驭“龙”过江战天堑!

中油工程  · 公众号  ·  · 2024-06-03 17:36

正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提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综合服务


这是 中油工程 1588 期、第 1993 篇文章


5月28日

中油工程成员企业管道局工程公司四公司承建的

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管道安装工程

隧道内B管试压完成

标志着该工程隧道内三条直径1422毫米的

天然气管道试压全部成功

无一漏损,全部经受住了考验


管道四公司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管道安装工程现场全貌


繁华的长三角,是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引擎。滚滚长江,正是长三角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必须攻克的一道“天堑”。


为了形成贯穿长三角、京津冀,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天然气管网,实现天然气资源互保互供。管道局工程公司立足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管道项目,众多科技工作者、400多名建设者潜心钻研,历经一年半的筹备,近一年的工程建设,铸就了目前 世界油气领域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施工条件最复杂的穿江盾构隧道内管道安装工程 让天然气“长龙”穿江而过,化“天堑”为“通途”。


隧道内三条管道焊接完成后全貌


用专业挑战“不可能”


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管道项目建设中,让直径1422 毫米、壁厚32.1毫米、X80M高钢级天然气管道穿越长江江底,在盾构隧道内完成全自动焊接—— 这在世界尚属首次 无任何相关施工经验可借鉴。相关工序从人员数量到设备规格、型号、配置等方面均无可参考资料。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管道建设行业的主力军——管道局工程公司,责无旁贷。


组织开展劳动竞赛


2021年6月30日,管道四公司中标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管道安装工程,开始了艰难的“破冰之旅”。中俄东线长江盾构隧道全长10226米、内径6.8米,隧道先后经过转弯半径均为3000米的水平转弯3次、纵向转弯8次。如何采用倒“品”字形将3条直径1422毫米的管道安装进内径仅有6.8米的江底隧道?如何实现壁厚32.1毫米管道的零间隙组对和全自动焊接?如何将冷弯管加工技术的精度提高至±0.1度……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面对挑战,管道四公司按照最新的发展思路和理念组建项目团队,形成以 项目技术人员+内外部专家+CPP900全自动焊技术骨干 的保障团队。他们在学习和总结以往盾构隧道内管道安装工程发展成果沉淀积累的基础上,开展了长达一年半的筹备工作。


员工在隧道内进行全自动焊接操作


他们加强科技创新,主动拜访中国石油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确立隧道内龙门吊具、地面流水线传输系统、高精度弯管机改造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在一次次管道局工程公司专家服务一线的脚步中,构建出项目控制整体风险,专家保技术攻关,机组落实生产的责任架构。组织技术讨论会30余次,管道局工程公司内部技术交流10余次,专项评审会5次……一个又一个数据,为工程项目攻克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持。



以智慧勇啃“硬骨头”


“步步艰难,如履薄冰。”在被冠以数个“世界第一”的名头背后,意味着实际建设中有太多技术“硬骨头”需要去啃,每一处细节哪怕与设计图纸只有几毫米的误差,累计叠加起来的数据也足以惊人。


地面流水线传输系统


“摆在我们面前的几乎是一张白纸,我们的起步是0,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 项目总工程师张会明说道,变革创新肯定涉及多个行业、多个学科,任务繁重而艰巨,很少有人敢啃这块“硬骨头”。他们强化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广泛开展创新创造,先后“量身定制”专用设备、设施50余台/套。


由于迟迟拿不到隧道作业面,大到焊接机组的工人如何配合工序,小到如何精准计算用于吊装物件的钢丝绳长度,都一直在用理论、模型和大数据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


为了验证前期理论数据与配套装备的可行性,他们在现场搭建了50米长的1:1盾构隧道模型,将量身定制专用设备、设施及工器具依次就位,焊接人员在同等环境下模拟CPP900全自动焊接的有效参数。


员工操作CPP900内焊机进行作业


在模拟试验中,隧道内A管运输、吊装、组对、焊接试验一气呵成。然而,在进行隧道内B管吊装时,定制的龙门吊具起升高度受限,无法完成焊口组对。为尽快补齐“短板”,他们咬紧牙关、攻坚克难,最终将顶升块装置提高了10厘米空间,同时把隧道内卸布管机组使用的吊块装置开口增加了5厘米。


“项目前期建设许多条件都不具备,施工无法快速展开。我们统筹协调多方资源力量,逐一破解施工难题。”项目负责人李滨田说道。 正是敢于向困难说“不”,建设者们凭着勇气和智慧,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用实力搏击“拦路虎”


为解决隧道内电源供应难题,他们组织技术骨干多次内部研讨,与变压器设计生产厂家深入交流长距离江底隧道供电网构建的科学之策,最终形成了移动电站+移动式滑触线供电系统,不仅提高了移站效率,而且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释放了焊接作业的有效空间。


隧道内最后一道焊口进行焊接作业


2023年8月28日打火开焊后,管道四公司先后投入焊接、连头、运布管等机组22个,施工人员400余名。他们坚持 “建精品工程、铸诚信品牌” 的理念,把握施工绝对安全和工程质量绝对可靠两条红线,利用标准化施工机组的优势,快速推进施工生产。


“刚开工时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和难题,在没有相关实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就碰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一点一点向前推进。”项目副经理潘宝清提起当时的情景,一切还历历在目。眼前是深邃的隧道,头顶是奔涌的长江,施工组织复杂,所有作业点都在万米隧道中。可以说, 长江盾构管道安装项目就是“方寸之间展拳脚”


由于受隧道内空间限制,在焊接作业进入隧道曲线段后,他们将隧道内弯管角度由“2直1弯”优化为“1直1弯”,减少纠正管道位置的难度。同时联合兄弟单位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通过加装角度传感器及位移传感器等方式,最终实现角度偏差达到±0.1度,这就好比把坚硬钢筋化作一条柔软的绳子,完美贴合在了隧道内的曲折空间。


员工正在进行“轨道精调”


“管道的价值在于运输,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面对无数没有先例的考验,管道四公司员工勇于担当,实行24小时两班倒连续作业,即使是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他们也主动放弃休息。大家不仅没有节假日的概念,甚至早已不关心白天黑夜。上白班的员工通常进隧道时天还没亮,出隧道时天已黑。遇上阴天,有的人会一个月看不见太阳。


潮涌江海,筑梦长江。 今年4月24日,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管道安装工程始发井现场响起了阵阵欢呼声,建设者们提前完成隧道内30.667公里管道焊接任务,AUT和RT双检一次合格率超过97%。这不仅标志着管道局工程公司自主研发的CPP900全自动焊接装备正式开启隧道内焊接应用的新纪元,更使 管道四公司成为国内第一个掌握长距离隧道内应用全自动焊接核心技术的企业


提前完成隧道内管道焊接



创新无止境 敢尝天下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