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5岁的张女士查出癌前病变时,有点意外。
据她介绍,自己的身体一项不错,
平时会做做瑜伽,慢跑,饮食也比较规律
,直到肠道检测提示阳性,她才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做了肠镜,并在镜下发现了息肉,病理显示为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上皮轻-中度非典型增生。
在临床上,
1公分以上的腺瘤称为进展性腺瘤,3-5年变结肠癌的概率在60%以上。
张女士腺瘤有2公分,万一癌变不容乐观,医生随即让张女士择期住院做了进一步检查,做了手术切除。
“住院住了五天,最开始要卧床。吃流食,现在已经恢复正常,一年后复查就行。”张女士说,“现在回想起来,我
偶尔一天要上三四次厕所,大便比较稀。
因为也不闹肚子也没有难受,所以就没管它!“
大便稀软,可能是肠癌的一个早期信号。
《欧洲癌症杂志》上一项针对 25,663 名参与者的研究显示:
和软便相比,稀便人群患肠癌风险增加约 3 倍。
和每天排便 1 次的人相比,每天排便超过 2-3 次的人患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研究表明,腹泻或稀便可能会刺激大肠粘膜,从而导致肿瘤形成。它们的作用可能是由前列腺素 E2 介导的,这种物质在腹泻时会升高;动物研究表明,前列腺素E2可促进结肠癌的发展。[1]
除了稀便、肠癌的早期症状还可能包括:
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更频繁、便血、腹部持续不适,如腹部绞痛、胀气或疼痛等
。[2]
不过,这些症状并不是只有肠癌才会有,比如喝水少了也可能便秘,吃坏东西也会拉肚子,痔疮也可能导致便血,因此出现症状时不用过于惊慌,做相应的检查明确病因更合适。
“我女儿就有便秘的情况”张女士说,为了安心,她给女儿和爱人也做了常卫清肠道检测,结果都是阴性的,暂时就不用去做肠镜了。
美国癌症协会也提醒,有些人就算得了肠癌,也可能有健康/正常的大便。
事实上,《
欧洲联合胃肠病学杂志
》
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也显示,
排便习惯改变加上贫血/出血,导致55 岁及以上人群肠癌患病率为30%,因此不能把排便习惯改变作为肠癌的唯一报警症状
。[3]
目前认为,早期肠癌其他细微警告信号还包括[4]:
细便:
由于肿瘤开始生长,导致肠道变窄而导致
排便疼痛:
可能是肿瘤堵塞肠管导致
无法排便的感觉:
也称为
里急后重
,常见于早期直肠癌
直肠出血:
直肠癌更常见
腹痛:
由局部炎症触发
内脏
痛觉感受器引起
疲劳:
由于肠道出血,红细胞丢失,以及
贫血的发展
导致
医生
提醒:
肠癌是可以通过筛查来预防的一种癌症,
40
岁以上人群尤其需要注意筛查。
同时,普通体检难以发现肠息肉,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早筛等必要检查才能及时发现息肉、及早干预除去癌变隐患。
1.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959804908008010
2.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olon-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53669
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079267/
4.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colon-cancer-and-poop-signs-to-watch-for-509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