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师艺家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官方公众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欢迎您的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师艺家人

与“AI”同行,为教育赋能|“中小学AI艺术课程研讨会”成功举办

北师艺家人  · 公众号  ·  · 2024-12-21 17: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与“AI”同行

为教育赋能

·“中小学AI艺术课程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年12月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专题研讨会——“中小学AI艺术课程研讨会”在田家炳艺术楼召开。

来自北京市十余所中小学教师代表,以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青少年艺术教育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教授担任主持。


议题紧扣热点,服务国家需要


研讨会气氛热烈,与会者积极互动,多位中小学一线教育从业者和AI技术、艺术领域专家学者们分别就“AI技术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有效实施AI艺术课程”“AI艺术课程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和交流,一线教师代表们分享了他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挑战和需求,同时提出了对AI艺术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建议。专家们则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构建适合中小学生的AI艺术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如何评估AI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初步的评估框架。不仅增进了学术交流,也为未来中小学AI艺术课程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技艺协同共进,用理论指导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AI技术的应用为美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的中小学生将接触更多高科技元素的艺术教育形式。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信息中心副主任、课程部主任郝石佩以学校自主研发的生成式大模型为案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这一技术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力,这一满足教师教学多元需求的技术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当前艺术教育的难点和痛点。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靳美分享了人大附中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开展AI校园IP视觉设计、AI艺术疗愈、AI艺术周、AI展览、AI艺术创作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为青少年艺术教育带来革新性的变化,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成果。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艺术学科主任、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丁肇赓认为,要让AI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艺术教育本体,从而达成学生审美感知、艺术体验、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美学素养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电教中心副主任彭惠群、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音乐组教师许译文等老师,还介绍了目前附中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实践成果,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成果应用到更广泛的教育场景中。



打通大中小学的教育壁垒,

实现艺术资源的交互共享


一线教学经验,深深触动了在座的专家学者,促使他们思考如何打破传统教育的界限,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互通有无。专家们一致认为,通过建立共享平台,可以促进不同学段之间的艺术教育资源交流,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此外,研讨会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鼓励艺术教育与科技、人文等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郭建伟和王醒策教授共同关注到了AI教育的针对性问题,指出在AI时代,避免个性化创作能力及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缺失问题至关重要。

立足技术,探寻艺术之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周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樊启鹏教授、舞蹈系主任张荪教授、美术与设计系主任王鹏教授从不同艺术的不同范畴,给出了AI艺术教育的新方向和新视角,更从学科专业设置、高校教育资源的协同层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董未名提出了对于未来艺术教育的展望,认为应当加强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学科研究,培养更多具备艺术与科技双重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AI艺术课程的引入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将为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教授呼吁各界专家借此会议,共同探讨AI艺术课程走进课堂的可实施路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次“中小学AI艺术课程研讨会”,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的有机组成和前沿触角,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开启AI艺术教育的新篇章,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编辑丨林灵佳

责编丨郑欣妍

监制丨贺菁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