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小年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每到小年日,必然掀起一场南北大纷争,不比于粽子甜咸之争,小年确实是让国人最迷糊的节日了!那到底是腊月二十三还是腊月二十四呢?我想这让很多小伙伴十分困惑,春节、端午、中秋......都全国一致,为啥小年却便有着不同的认识!
汉代就有过小年的习俗了,此时叫“小岁”。到了宋代,才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小年”。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日。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
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善恶,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
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之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小年,人们会把家里的的灰尘彻彻底底的都打扫干净。
扫尘时,首先要把家具清空,或者用布把家具都盖住,防止有灰尘落在家具上。
然后,要把房间边边角角的灰尘,甚至房顶上的灰尘都要扫干净。
而且不只要打扫家里,还有洗澡、理发的习俗,要把自己身上的灰尘也清理干净。
不管生活过得好不好,人们都要洗澡、理发,把自己也打理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过年。
“剪窗花” 和“贴窗花” 也是小年这天盛行的民俗活动。
人们会把有着吉祥寓意的窗花贴在窗户上,为人们带来新一年的好兆头。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不管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小年所寄寓的都是对新年的美好祝福与期盼,是对家的眷恋与团圆!其展现的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独特的风姿!蕴含中华儿女
最深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