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熊老师的艺术课
绘本、阅读、艺术教育 ·艺术全语言学习 ·全息化思维 ·综合艺术语言叙事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笔吧评测室  ·  英伟达 RTX 50 系列 GPU 放弃对 ... ·  13 小时前  
半月谈  ·  蒋超良被查! ·  2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事关资本市场,最高检、证监会重磅发声! ·  2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王汉青被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熊老师的艺术课

童年的希望是一台时光机,我可以一路画到底都不换气

熊老师的艺术课  · 公众号  ·  · 2018-10-22 09:42

正文


/

过去可能存在和已经存在的

都指向一个始终存在的终点

足音在记忆中回响

沿着那条我们从未走过的甬道

飘向那重我们从未打开的门

进入玫瑰园

——引自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时间的脚步真的太快~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今年只剩 70 天了。

那些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却永远是记忆中无法抹去的一部分。如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说的那样:“过去是不会真正离去的:我们正在经历着的一切仅仅存在于逝去的瞬间之中。”








回忆小朋友们画画的情景,时常有一个问题浮现脑海:当小朋友 专注画画 那段时间里,是什么样的状态? 是正在消化眼前观察到的人物、动物和花草?又或是难以描述的什么东西?

我想,也许是在用 观察和动 作画之间的那些瞬间,倏忽胸有成竹,遂有勃勃画意的状态。一气呵成。整个作画过程舒畅自然,不带一丝拖沓。

这大概便是中国传统画论中所谓的 解衣盘礴





解衣,即袒胸露臂;盘礴,即随便席地盘坐。

意欲全神贯注于绘画

《庄子·田子方》载:


“昔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赢(同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一画家受宋元君之命作画,他步履舒缓,行礼之后,不像别人恭敬地站着,而是回到家里把衣服脱掉,光着身子两腿盘踞坐着画画。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进一步解释:


"……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列布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





所谓的“易、直、谅”说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纯洁,在创作过程中,须以静虚之心陶冶性情,然后方可“人之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列布于心中。”而古代画家们正是在这种摈弃外界纷扰热闹的状态下,屏息凝神,才得以使巧思与笔墨不断交汇,出现了 不同时代各具形态 的表现。


而对于最无忧无虑,身外无物的小朋友来说,无需考虑艺术和所谓人和社会之间各种复杂的命题,无需过多衡量、克制,只需投入其所 关注 之事。在水墨画的世界里,与笔、 相融,达到真正 解衣盘礴 的境界。





在这种气定神闲、行云流水的创作状态中,我们的笔墨才得以在数千年间细水长流,以 从容自信 的姿态出现在 现代人的生活 中。无论是主张笔墨存在主从关系,又或是提出笔墨应分离,大家都强调一点,即作画应 有笔有墨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经过时间长河中笔和墨的交融,现在的我们得以欣赏不同时代、群体和个对“笔”“墨”的不同诠释~



1 / 3 人物画


在人物画方面,魏晋画论中提到:“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


传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局部)


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人物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而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流动多姿。浓丽的设色,头发的钩染、而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簪花仕女图》以精细的勾勒和鲜艳的赋彩,体现了唐朝贵族妇女细腻柔嫩的肌肤和丝织物的纹饰。


与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的《簪花仕女》不同,南宋画家梁楷《泼墨仙人图》以水墨泼写而成,写尽了仙人醉步的姿态,简单的笔触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不拘形似的画法,表露出了画者创意的奔放~而到了晚明陈洪绶,所画人物造型怪诞、变形,而线条在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




左 | 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右 | 明 陈洪绶 自画像 (萌萌哒)





2 / 3 山水画


此外,独立于隋唐而繁盛于北宋的山水画,往往也是文人画家的最爱。他们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对他们来说,都有无穷的妙趣。水墨山水以变化丰富的皴擦点染,表现眼前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文人也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笔下的山水。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 / 3 动物画


除了山水和人物,动物不必说,自然也是画家们极爱表现的类型。麻雀活泼,狸奴机灵,无不惹人喜欢。沈周的胖猫富慵懒之态,齐白石的虎低调霸气~


明 沈周《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现代 齐白石《虎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与注重勾勒填色,强调“皴擦点染”的传统绘画作品相比,小朋友们则往往善于在 自然而然 的运笔中,跳脱传统“蹩脚”的框条~结合透视观察,将水墨、明暗、素描和结构关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并用这种方式来达到素描的塑造效果。



一张张正方形的画纸上,一张张纯真的脸;有女子的正面像和侧身像;好多张戴眼镜的男士……他们是孩子们的老师、父母又或者同学~没有刻意的策划设计,凭借最直接的心性表达,小孩子们就这样将水墨这种媒介,发挥得 淋漓尽致



这种连贯的气息,源于小孩在运笔上特有的自信~

以没骨设色表达老虎形象和动态,对虚实关系的认识,同学们丝毫不逊色大家~水墨一气呵成的气韵,不同于西画一遍遍地涂改;在笔法和墨色的运用上,吸收西方绘画语言的同时,保留了国画的哲学。


拼贴出的树木山石,远近浓淡疏密有致;

墨海中的夜航船,悠悠行驶在灿烂星汉~

各自寻找喜欢的作品,仔细观察小伙伴们如何调出墨的浓淡、如何用笔

(小本本记下来)


挥毫泼墨,凝神静气,每有出彩,则眼溢金光,面露喜色~




随着近现代艺术史发展,中国水墨走向世界的舞台,人们的观察方式随着近现代艺术进一步拓展,诸如抽线表现主义勃洛克一类的现代艺术大师也开始使用泼墨形式作画,水墨这种元素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通用。而中国水墨艺术,也在这种国际交流中,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

中国山水、花鸟画大师,自古就有师承或推崇某种风格的传统,都有一个一脉相承的脉络,孩子们的水墨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小孩子们画的这些,不刻意追求某家典范,但在举笔间透露着传统文化底蕴,透露着山水的“三远”、人物的“六法”,还国际范儿十足呀!




文章中作品来自线上进阶课小朋友: 韩牛 7岁 / 马达 7岁 / 王米乐 9岁 / 方舒杨 14岁 / 东尔 11岁 / 傅炜婷 6.5岁 / 胡与同 8岁 / 薛新雨 8岁 / 林子懿 8岁 / 沈子瑜 8.5岁 / 张瀚文 9岁 / 崔博焜 12岁 / 程书锦 9岁

熊亮老师艺术课编辑部/学术撰文: T o r i e






2018 年 10 月 线上班

基础课/进阶课/运用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