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促进我国学界对中西方历代经典的再认识,臻进中西方的古典文明互鉴,力求贯通文史哲和古典语文学,研究并诠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欧洲近代的经典文本,乃至古希伯来和阿拉伯文明的传世经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古典学研究

会议纪要|“中世纪文学:来自西方和中国的观点”国际学术会议

古典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6-11 08:30

正文



2024年5月25-26日,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于北一区外语楼613会议室举办主题为“中世纪文学:来自西方和中国的观点”的国际学术会议。这是国内德语文学界首个中世纪文学主题学术会议,意义非凡。

本次活动由首师大外院德语系主办,德语系DAAD讲师本亚明·凡 · 威尔(Benjamin van Well)博士亲自筹划并全程主持,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提供资助。参会者为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德国、奥地利、俄罗斯、爱尔兰等国的专家学者和在读博士。九场报告议题广博而精深,展示了目前国内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古德语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首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宗琥教授、德语系主任周佳音老师出席并致辞,莅临会议现场的还有来自DAAD的代表以及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德籍教师。会议采用中、德、英三种语言,以线上线下混合形式进行,吸引了德语系及国内外高校师生、专家学者共同聆听。


▲ 王宗琥教授与周佳音老师

一、首日报告

第一场报告题目为“《帕西法尔》的中世纪骑士修养教育”,主讲人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的副研究员张晖老师。他通过对《帕西法尔》的人物分析,以及和同时期其他史诗作品进行对比,尝试厘清冒险小说、发展小说、教育小说和修养小说之间的文体边界,进而理解教育(Erziehung)和修养(Bildung)这两个概念在德语世界里的细微差别。报告从中世纪的骑士教育和修养、帕西法尔的修养教育问题、加万作为骑士修养的榜样、西格夫里特作为帕西法尔的对跖以及《帕西法尔》的文体归类等五个方面展开。通过对骑士教育的基本流程、中世纪儿童教育、骑士行剑礼等中世纪文化中的标志性仪式进行介绍,谈及中世纪职业教育的核心范畴,即治灵的神学、治身的医学、治国的法学。报告将主人公帕西法尔与《尼伯龙人之歌》中的主人公西格弗里德进行有趣对比,并进一步探讨了森林作为前文明、蒙昧、欲望之地,与宫廷、社会、神谕使命之地的对立,进一步提出古典修养教育与现代技能教育这组至今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


▲ 张 晖副研究


从第二场报告开始,会议进入中西对比的维度。本场主讲人是维也纳大学德文系教授、中古德语文学专家马蒂亚斯·迈耶(Matthias Meyer)教授,题目为“历史与夸张:欧洲——中国。康拉德神父的《罗兰之歌》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迈耶教授首先对夸张叙事(Hyperbolik)概念进行阐释,所谓夸张就是超越真实的正确,分为定量的夸张和定性的夸张,比如大量超过真实数字的描述。在有关欧洲叙事的研究中存在一个“英雄时代”的概念,而英雄时代的确切定义则因叙事所处的语言和文化语境而异。欧洲叙事文本《罗兰之歌》由康拉德神父创作,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最初都属于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成文。教授将《罗兰之歌》与《三国演义》文本中以历史为基础的夸张叙事形式进行图文并茂的比较,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古典作品中的文本细节提供了典范意义的参考。


▲ 会议现场、迈耶教授与在线听众


首都师范大学英文系外教格里高利·邦达连科( Grigory Bondarenko )博士的报告继续比较的视角,围绕中世纪早期爱尔兰的英雄传记库丘林与中国古代故事《搜神记》中的盘瓠传说展开。前者作为爱尔兰神话阿尔斯特周期的一部分,主要讲述英雄库丘林的孕育过程。报告从库丘林的三次出生开始,即从一条虫子变成一个人类男孩并发展出犬类特质的过程,分析康乔巴国王的构想( King Conchobar's conception )与库丘林名字“库兰的猎犬”的由来。公元四世纪中国的《搜神记》中也存在着与英雄库丘林相似的故事。《搜神记》由晋朝河南文学家、史学家和官员干宝(公元3世纪末-336年)所写,其中的英雄盘瓠与库丘林一样,经历三次孕育过程,即由虫变为五色斑斓的狗再到最终狗头人身。邦达连科老师认为,在这两则故事中,从字面上或象征意义上讲,英雄都是一只战犬,保卫自己的王国和人民(有时是抵御其他战犬的攻击)。此外,也都存在英雄自我从最简单的昆虫形态进化或成长为人类形态的概念。这种从虫到狗再到英雄卫士的英雄生涯,揭示欧亚大陆两端更深层次的社会和精神共鸣。


▲ 邦达连科博士

第四场主讲人是来自拜罗伊特大学的余美惠博士,题目是为“‘以诗论诗’在中德近代早期文学中的比较”。报告以德国及荷兰等国家中世纪晚期文学中作为独特形象出现的工匠歌手为切入点,指出这些诗歌作家并非专业作家,而是从事手工业职业,在业余时间内自发组织吟诗歌颂比赛。工匠歌手的特征在于极强的竞争性、社会参与度和传统意识。余博士以工匠歌手创作的诗歌文本为例,阐释其对自身实践文学的理解与反思,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类似现象,将汉斯·萨克斯1527年创作的诗文《十二个纽伦堡诗人》(“Die zwölf Nürnberger Dichter”)和清代诗人赵翼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创作的七言绝句《论诗》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汉斯·萨克斯和赵翼都让诗学思考融入世俗语言,这体现在诗歌文本采用的隐喻、象征和对比中;他们都试图建立成功的艺术实践,随时代前进发展,追求诗篇内容的创新;汉斯·萨克斯的诗具有一种诗意的特质,而赵翼则打破自己建立的规律,颇具有讽刺意味;无论我们能否描述全球文学史,诗学都作为一种全球现象而存在,它既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组成部分。


▲ 余美惠博士


25日最后一场报告主题为“试比较中国的‘骑士’与西方基督教的宫廷骑士”,主讲人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谢娟博士。谢老师以汉学家试图找到中国文化中与古希腊英雄主义对应的概念这一情况引入主题,并对中国的英雄主义,即“侠”进行讨论。报告通过对《韩非子》《史记》等内容的梳理,分析了“侠”这一形象。她认为,“侠”的特点是他们倾向使用暴力,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具有利他主义、个人忠诚 、勇敢等美德;随后对欧洲中世纪的宫廷骑士进行解读,并最终将中国的“骑侠”与西方基督教的骑士进行对比。谢老师最后指出,中国的“骑士”与西方基督教的宫廷骑士无论在起源还是社会化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中国人的英雄观念总是在好战主义和和平主义之间摇摆,是“儒侠合流”。


▲ 谢娟博士


二、次日报告

北京时间5月26日14点,德国奥地利时间早上8点,北京大学德语系助理教授李睿博士首先以“《尼伯龙人之歌》与《伊利亚特》——18世纪德意志学人对《尼伯龙人之歌》的重新发现”为第二天的六场报告拉开帷幕。报告从《尼伯龙人之歌》的重新发现出发,探讨了18世纪德意志学者对《尼伯龙人之歌》的三种接受模式、与荷马史诗的比较及《尼伯龙人之歌》最终得以成为德意志民族史诗的原因。


基于对《尼伯龙人之歌》手抄本的权威研究,李老师对这部中世纪最著名的德语作品的发现和接收进行了知识考古。它的接受史始于1755年,经过波德莫尔、布莱廷尔、约翰内斯·冯·米勒等几位瑞士启蒙学者、历史学家的论证,很快从最初的岌岌无名发展为“一部德意志的伊利亚特”,进而有了真正从历史角度解读的“尼学”。报告的最后指出,这部作品所以能成为“德意志民族史诗”,盖因当时德意志知识分子努力从法国古典主义的模仿中拯救自己的民族文学,有教养的市民阶级开始要求摆脱法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自己文化的压抑,而《尼伯龙人之歌》的重新发现恰好满足了这个时代精神需求。有教养的市民阶级成为新的爱国主义载体,这一爱国主义围绕文化民族发展出来。19世纪,通过对史诗内容的阐释,《尼伯龙人之歌》获得了大规模的政治更新并最终成为了德意志的英雄史诗。


▲ 李睿助理教授


第二场报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德语系讲师魏子扬博士,题为“16世纪的魔法与全球化:以《浮士德书》(1587年)和《瓦格纳书》(1593年)为例”。魏老师以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引入这个主题:1504年哥伦布利用月全食这一自然现象,威胁牙买加土著为其和船员提供补给。演讲分为四个部分:“魔法书”的介绍与《浮士德书》《瓦格纳书》,16世纪魔鬼学话语中的“魔法”概念,魔法与航海互为隐喻,以《瓦格纳书》中的美国情节与哥伦布情节为例阐释与他者相遇时瓦格纳的魔鬼化。


“魔法书”主角通常为魔法师或者魔鬼并具有相似的情节,可以理解为小插曲、笑话、场景的集合。近代早期人们相信魔鬼和魔法的存在,受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影响人们仍对魔法持积极态度,正统魔鬼学的主导论证方向为揭露魔鬼的局限性。魏老师认为魔法是不寻常的但符合自然法则的现象,而不是本体论上的超自然现象,并进一步指出这是认识论上超越了人们认知范畴的现象,显示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这些现象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比如潮汐、月食等也可算作“魔法”。人类理论上可以学会魔鬼能做的一切事情,技术(烟火、机器、月食预报等)可以作为人工魔法。


魏老师以浮士德在安哈尔特宫廷中的场景为例阐述16世纪的全球化意识,指出反季节水果的出现以及“夺来”一词的使用使得殖民主义露出端倪,反映出魔法话语中的全球化意识;魔法与航海互为隐喻,航海活动的迅速展开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发现动摇了旧的世界观。航海家以常人不可及的速度进行远距离旅行,带动物资流动,通过魔法谋求利益与权力,建立使他者臣服的权力关系,显示出16世纪全球知识与权力不平等的关系以及殖民活动的兴起。


在这些活动的背后,是人类企图拉近自身与上帝的距离,并通过一种乐观叙事来掩盖自身与魔鬼的相似性。最后,魏老师以“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的调侃作结,这是近代早期人们的命运,对今人无论在认知还是行动层面均不乏警示意义。


▲ 魏子扬博士


第三场报告题为“中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叙利亚-伊朗关系与传记文本的关系”,主讲人是来自艾伯哈特-卡尔斯-图宾根大学和莫斯科国立大学的阿里克谢·穆拉维夫(Alexey V. Muraviev)教授。报告首先对传记文本和传记文本产生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并对本场报告关注的圣人传记进行了重点阐释。随后,穆拉维夫教授从圣人传记作品中探究中世纪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叙利亚-伊朗关系,对《圣彼得行传》、《巴尔沙巴的故事》、《波斯殉教者的故事》、《圣乔治、圣奥根、圣佩蒂翁的生平》等故事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通过故事中吐鲁番殉教者祈求的清单材料,分析不同职能的圣人和不同礼仪纪念活动的圣人分布情况,并以这种差异为依据,解读当时叙利亚-伊朗关系的变化。


▲ 穆拉维夫教授与报告现场

接下来,柏林自由大学的在读博士生裘宇飞同学以“中世纪德语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游牧民族形象”为题,聚焦两种文化下的古代游牧民族。在中世纪德语文学与古代中国文学中,都有对游牧民族(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胡人、匈奴,以及中世纪德语文学中的匈人等)的描写与塑造。对于作品中的主体族群来说,游牧民族一般作为其对手而出现,但是也存在游牧民族与主体族群友好的情况。


裘宇飞同学以《尼伯龙根之歌》中部分内容分析中世纪德语文学中游牧民族和主体群族之间的差异,以中国汉朝末年蔡琰所作《胡笳十八拍》中第一拍以及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传世不朽词作《满江红》为例,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主体族群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并尝试将中世纪德语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游牧民族形象进行对比并探索其差异原因。她认为,古代中国文学中主体族群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地缘性的,即存在着围绕土地控制权的争夺,但在中世纪德语文学中,游牧民族主要的特质则是“异教徒”,即他们与主体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差异主要在于宗教信仰。


▲ 裘宇飞同学

第五场报告来自维也纳大学的中古德语文学方向在读博士生钱瑞馨同学,题目为“匿名骑士——以奥埃的哈尔特曼的《伊魏因》为例”。报告选取中世纪作家奥埃的哈尔特曼的名作《伊魏因》为例,研究了主人公伊魏因失去和隐藏姓名的状况下重述骑士之名的历程,探讨了骑士的名字在宫廷史诗中的作用和具体内涵,展现了宫廷史诗人物塑造与价值创造的构建方式。


钱瑞馨同学从中世纪名称的价值体系说起——贵族的名字由目前存在的隶属关系决定,对名字持有人起主导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名字与其拥有者的声誉密切相关,失去名字会导致身份危机,寻找名字是确认主人公在封建秩序中地位的过程,在无名的状态下,替代名称发挥着类似身份认同的作用。报告继而引出伊魏因以“狮子”作为替换名字重述骑士之名的故事,揭开骑士之名在隐匿情况下蕴含的丰富意义。


▲ 钱瑞馨同学

最后,凡·威尔老师献上本次会议的压轴报告,主题为“我是否梦见了我的生命?哈特曼·冯·奥埃( Hartmann von Aue)的《伊魏因》、康廷扬的《隔帘花影》(16/17世纪)和《西游记》(16世纪)中的亚洲梦境主题及其叙事功能”。


凡·威尔老师首先回顾亚瑟王主题小说《伊魏因》的故事梗概,通过伊魏因“生活即梦”的独白和一个源于印度的古老梦境母题导入报告主题。他指出,“生活原本是一场梦”的想法对欧洲中世纪来说仍然是陌生的。因此,在对巴拉姆和约瑟夫素材的基督教改编中,“生活不是梦,而是像梦一样”。这个主题逐步演变成了带有基督教特色的“万物皆为虚空”,是对世界虚无的揭示。哈特曼遵循这种虚无的传统,但赋予其新的声音,把它与伊魏因的骑士精神这一纯粹世俗的主题联系起来。不过伊魏因只为自己而战,为个人荣誉而战,忘记了妻子和为女主人服务的骑士职责。作者让伊魏因通过“我的人生是场幻梦吗?”的自问产生一种反思意识,说明他不一定认同自己的过往。在反思自身危机时,他被引向自我认识,踏上一条“世俗的救赎之路”,最终赢回爱情。凡·威尔老师认为,在中古高地德语文学中,哈特曼首次使梦的主题在个人与自我关系层面得到阐释,心理上的梦境独白是哈特曼的一项创新。


▲ 凡·威尔老师

报告继而转入中国古典文学视野,以生动的方式展示了“夢”(同“梦”)的字符演变,以庄周梦蝶的典故引入“生活即梦”主题在中国文化的阐释。庄子的道家哲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道教中,梦和醒的对立被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是生活和梦想的平等。“整个人生过程就像一场梦”——佛教教导人们要克服苦难,如果生活只是一个伟大的幻觉,那么痛苦就像梦一样,也是纯粹的灵感,可以忍受。凡·威尔老师以中国前现代小说康廷扬的《隔帘花影》为例,阐释“生活即梦”的主题。《隔帘花影》作为《金瓶梅》的续篇,写于明朝到清朝(16/17世纪)的过渡时期。故事发生在宋朝(12世纪)鞑靼人入侵的背景下,可见佛教、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报告最后将哈特曼的《伊魏因》中“生命即梦”的主题与《隔帘花影》中结构相似的梦境进行比较总结:梦境在《伊魏因》中起保护作用,使主人公可以在安全范围内反思自己做面临的危机;而在《隔帘花影》中,梦境是媒介,搭建起与往生者交流的桥梁,使现实世界隐藏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梦融入了现实经验。


▲ 凡·威尔老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网易梦幻西游手游  ·  豪华阵容战星官!
8 年前
高校人才网  ·  武汉学院2017年人才招聘简章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