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like马拉松
无论生活,工作还是公司投资研究,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并保持耐心,感受和享受复利带来的美好生活,欢迎加V号:daydayup_hst082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like马拉松

鉴往知来:从新能源车的国家政策支持和技术演化路径看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机会-上篇

投资like马拉松  · 公众号  ·  · 2024-04-19 22:2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进入 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依旧火爆,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写一写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了。 人形机器人行业在继承 2023年政策支持与技术积淀的基础上,也呈现了新的特点:这一年,行业从实验室概念逐步在走向规模化量产的道路,特斯拉Optimus、搭载OpenAI多模态大模型的Figure01等标志性产品的展示,犹如行业风向标,昭示着人形机器人从“0到1”的突破,开启了产业化元年。国内企业如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等紧随其后,全栈技术能力的提升与产业链整合加速了国产化进程。

都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将通过上下 2篇文章,结合新能源车的发展历史和产业政策来简单谈谈 目前 我对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和发展的一点看法, 欢迎 有兴趣的朋友 一起交流探讨。

一、新能源车发展的历史回顾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新兴领域的代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技术革新与市场扩张。 从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国家政策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助推角色, 具体体现在如下这几块:

1、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支持,已成为其快速崛起的关键动力。政策层面的大力推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战略定位与规划 :新能源汽车被明确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以及后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2) 财政激励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刺激市场需求。例如,免征车辆购置税、提供购车补贴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容。数据显示, 20 11 年至 2020年间,中国政府累计发放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超过千亿元人民币。


3) 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投资建设充电设施网络,解决新能源汽车使用的 “最后一公里”难题。截至202 2 年底,中国已建成各类充电基础设施 261.7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设施网络,有效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


4) 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通过竞争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同时,政策资金精准投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链短板环节,通过项目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

·

2、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兴起及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联性

人形机器人产业 2022年特斯拉发布第一代原型机产品后瞬间引爆市场 从我个人的理解看,其 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增长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呈现出 如下 显著的关联性:


1) 技术共通性 :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关键技术上存在交叉与融合。例如,二者均依赖于高性能电池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安全性能优化与循环寿命延长,此外智能网联技术、 软件算法(汽车是自动驾驶算法,机器人是机器人大模型和运动控制) 、传感器融合、大数据分析等在两个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2) 供应链共享 :部分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双赛道,如电机、控制器、精密传动装置等,这些部件的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效益直接影响到两个产业的产品性能与 快速产业化商业落地


3) 政策导向相似 :在国家层面,对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的扶持政策均体现出对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的共同追求。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经验,如政策引导、研发投入、产业链构建等策略,可以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高瞻远瞩:一起重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家政策对新能源车的催化促进

新能源车已经探索发展了近百年的历史, 面对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承载着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使命。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与目标设定 大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

2020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五年的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规划明确了以下核心目标:


1)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到 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2) 技术创新体系完善 :实现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水平保持国际先进。


3) 基础设施网络健全 :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充电网络,建成覆盖全国、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4) 绿色交通体系构建 :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深度融合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新能源车相关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

上述 规划指导下,国家积极倡导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方面的 如下 探索与实践:


1) 新技术 :鼓励开展新一代电池技术研发,如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燃料电池等,提升电池能量密度、降低成本、增强安全性;支持智能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等先进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汽车产品向智能化、网联化升级。


2) 新模式 :推广新能源汽车与能源系统的融合发展模式,如 V2G(Vehicle-to-Grid)、车网互动等,使电动汽车成为分布式储能单元,参与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推广共享出行、分时租赁等新型出行方式,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降低个人拥有成本。


3) 新业态 :支持新能源汽车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出行、智慧物流、无人驾驶等新业态,推动汽车产业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三、新能源车的政策支持措施得以深入执行和及时纠偏

为了确保上述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且有力的政策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地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保驾护航。


1、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

财税政策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中国政府实施了以下优惠政策:


1) 购置税减免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


2) 购车补贴 :针对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的不同类型和续航里程,提供不同程度的购车补贴。尽管补贴逐年退坡,但前期的高额补贴对培育市场、吸引消费者起到了关键作用。


3) 运营补贴 :对于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等公共服务和运营车辆,提供运营补贴或奖励,鼓励其更新换代为新能源车型。


2、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如充电桩网络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程度。政府在充电桩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1) 规划引导 :制定充电设施专项规划,确保新建住宅小区、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按比例配建充电设施。


2) 资金支持 :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投入,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补贴力度,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


3) 标准规范 :制定和完善充电设施标准体系,确保充电设施的安全、兼容、高效,推动充电接口、通讯协议等关键标准的统一,提升用户体验。


四、目前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发展方面的支持措施浅析

1. 政策引导与规划

2023年10月20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拿最近的来说, 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在京召开,海淀区同时制定了具身智能三年行动方案,从技术研发、应用场景拓展、孵化培育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


2、政府加大对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支持

政府加大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包括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优必选科技、达闼、之江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企业和高校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的主要申请人,表明国家鼓励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3、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培育与应用推广

政府出台政策鼓励 推动人形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生产制造环节的应用,如汽车制造业,强调其与设备、人员、环境的协作交互能力,以支持柔性化、定制化生产。鼓励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养老、教育、服务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通过实际需求牵引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


4.未来需要国家层面来做的:标准体系建设与产业生态构建

目前暂没有国家层面的 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 但是各种行业协会、行业标准组织都在筹划, 可以预见随着产业快速推进,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伦理规范等将成为必然趋势。

同时 鼓励举办人形机器人生态大会等产业交流活动,搭建学术与产业界的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与市场合作, 有助于形成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

整体来看,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家政策支持体系涵盖了顶层设计、技术创新、市场培育、基础设施 建设。在 人形机器人发展方面 国家也在逐步 采取了与新能源汽车相似的策略,包括政策引导、技术研发创新、市场培育与应用推广、标准体系建设与产业生态构建等多维度措施,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成长,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下篇我将从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和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机遇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