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例如教育部资料显示,2023年财政教育拨款比2022年减少25亿元,高等教育支出预算更是减少近40亿元。
我们会好奇、会关注,
财政压力大,究竟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
今天柏年就做一个系统性梳理:从
投资
、到
职业
、再到
做生意
,
一篇文章完完整整的告诉你,财政缺钱都影响了谁?
基层公共服务涨价
系统地看,“政府缺钱”会产生4大后果:
第一个,公共服务的维护成本降低、收费上升。
这里会涉及到很多领域。
首当其冲的,就是与房地产最相关的
交通部门
。
为什么最相关?
这是因为
过去十几年,中国各地修地铁、通公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卖地赚钱。
根据统计,2022年末内地有41座城市开通了地铁,32个城市披露了业绩,其中仅有5个城市地铁实现了盈利——它们分别是武汉、深圳、济南、上海和常州。
其余城市都是亏损的,但是没关系。地铁开通后,周边地价上涨,卖地可以带来盈利,用来弥补亏损。
但是今天,
“卖地补亏损”的模式,显然走不通了。
为了盈亏平衡,
除了上面的5个城市,其他城市的地铁后面大多都会涨价。
与此同时,相比于刚性的地铁,公交线路的调整会更加灵活。
热门的线路,票价可以上涨。冷门亏损的线路,可以直接取消。
甚至有公交公司因为政府补贴没了,发不出工资而倒闭破产。过去两年,这种新闻在湖南耒阳、山东泰安等小城市不断上演着。
同时,对于过去比较普遍的“薅政府羊毛”的行为,有关部门也会出手遏制。
例如最近两年,河南郑州、河北邯郸等地,开始要求公交老年卡“年审”,
杜绝年轻人拿老年卡免费乘车的现象。
除了公交,政府的另一大服务就是
城市绿化、景区建设
。
过去20年,在土地财政的加持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市立公园免费开放”的潮流。
今天呢,虽然免费公园不大可能再收费,但是公园的维护是需要成本的。
未来我们可能就会看到,公园里杂草长了、不能及时清理,昂贵绿植、被换成了便宜树木。
另外有一些公园、或者说景点是收费的。
越是偏远的地区,当地政府越依赖旅游资源收费。所以我们能看到壶口瀑布、青海湖被建上了围栏。
这种免费的旅游资源,被圈起来收费的情况,未来也会增加。
而在大家最关注的
教育
方面,除了开头提到的大学学费上涨,最应该焦虑的其实是中小学教师群体。
一方面,教师编的工资是财政发放的,本来就有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少子化”,又给学校的收入雪上加霜。
虽然有不少老师希望学生减少后,学校能开展“小班教学”。但是柏年可以斩钉截铁的说,这种希望大概率难以实现,因为财政有现实性的压力。
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中小学校合并、教师编制缩减。
最后,是我们刚开始提到的
水电等基础商品涨价
。
一方面,是因为财政补贴减少。另一方面,还有宏观经济的因素。
最近两年,
中国持续落入“低通胀陷阱”,低通胀会导致老百姓推迟消费,不利于经济。
所以水电等基础物资涨价,也是促进通胀的一个环节。
最后总的来看,无论是交通、旅游、还是水电燃气,背后的运行主体都是国企。
而国企这两年都逃不开四个大字
“降本增效”
——也即增加经营利润,加强财政上缴。
从消费者的角度,你可能会感到担忧。
但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这反而是一个机会。
所以去年以来,伴随着各项服务收费的上升,A股里的公用事业股票一路上涨。长期来看,这种涨势还会持续。
体制内职业危机
讲完了国企,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延伸到体制内,讲“政府缺钱”的第二个大后果——
体制内的职业危机。
说起体制内岗位,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稳定、高福利”。
这其实都是老黄历了,特别是对于想要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来说。
目前财政压力来临,政府已经展开了
裁员、降薪、缩编
的“三连击”。
裁员,裁的是合同工。
降薪,降得是正式岗。
此外趁着未来5到10年是中国婴儿潮——“60后”们的退休高峰,现在各地已经开始落实
“退三招一”
政策,借势完成缩编。
对于新加入体制的年轻人来说,过去3个人的工作,现在得加到你1个人身上,这肯定不是一个性价比的选择。
有关体制内改革,
过去10年体制内为什么高福利?
这是因为
2015年“工业去产能”后,国家选择“地产+基建”作为替代品,支持经济发展。
地产和基建都是“体制内经济”,给体制内带来了增量蛋糕,才会导致体制内外差距越来越大。
但是未来10年,地产和基建显然已经不能再带来增量。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想找个好岗位,一定要看“增量”在哪里。
就是两个方向:
一个是在国内,直接从事高端制造业,或者给其做销售、咨询等服务业配套,吃“产业升级”的红利;
另一个是跟随中国企业出海,去“一带一路”国家。
税收制度升级
讲完了投资、职业,我们再来讲做生意。
政府缺钱带来的第三个影响,就是
税收制度的变革。
所谓税改,第一步就是严格打击偷税漏税。
2023年
“金税4期”
已经上线,“金税4期”只是一个工具,是将银行等大数据和企业经营联系起来。
关键在于政府怎么用,有关部门要不要花人力、物力查你。
现在财政缺钱,很多过去偷税漏税的“灰色地带”,肯定会监管起来。
一个早期迹象就是,
最近3年国税招录岗位大幅扩张。
从21年不到1.5万人,到22年2万人,再到23年2.5万人。
别的岗位都是“退三招一”,但是税务岗位不存在的。
人数不减少,查税工具还越来越细致,
所以像薇娅这种开几十个皮包公司、偷税漏税的行为,才能被大数据查出来。
所以小老板们不要有侥幸心理。过去政府不缺钱、查税成本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未来,政府的眼睛只会越睁越大。
除了严格查税,我们还需要开辟新的税源,这里就不得不再谈
房地产税
。
过去两年,因为楼市比较差,房地产税好像不怎么提了。
但是房子毕竟有居住属性在,不可能无休止的贬值下去。即使我们完全重蹈日本的覆辙,最近10年,日本的房价也重新涨起来了。
所以
等到房价重新上涨的那一天,就是房地产税开征的那一天,
不要怀疑。
如果不搞房地产税,相关的税负就会通过增值税、所得税加到底层人民头上。
我们国家过去几年刚搞了“脱贫攻坚”,现在又强调“共同富裕”,最高层不可能开历史的倒车。
而除了房地产税,目前为止柏年还没有看到另一个、能替代“土地财政”的税种——如果有,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告诉我。
所以等到楼市企稳后,征收房地产税,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征收房地产税,影响最大的就是房东群体。
有人说,我可以把税负转移到租客头上呀。
不要忘了,最近政府还在干另一个事——
那就是为了“去库存”,政府在收购现有的房子,做成长租房,央行已经在去年末推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工具。
到时候房东们手里的房子:
一是价格跌了,二是被收房地产税,三是在租房市场还面临公租房的竞争,可以说是“三输”。
所以最近两年,
柏年不建议大家手中持有多套房子。
当然了,严格查税、征收房地产税,都是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不排除有些地方部门,在财政压力下铤而走险,以罚代征。
2021年,国务院就通报过河北某地大规模摊牌、罚款的情况。
从财政数据上来看,
一个地方的“罚没收入占比”越高,就越有动力“以罚代征”。
根据澎湃的报道,2024年全国多数城市“罚没收入预算”普遍上涨,其中罚没强度越大的、增速通常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