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庞大的文化遗产。与之相应,佛教文化旅游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佛教旅游文化在中国的旅游文化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在不少地区已成为当地的核心旅游文化。但是,在旅游实践中,佛教旅游文化的内涵大多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
传统旅游从业者对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使游客对佛教景点造成单调的印象和枯燥的心理感受。同时,传统旅游业的导游传递给旅游者的佛教文化呈现僵化、庸俗化和表面化特征。因此,有必要认清和界定佛教文化旅游的正确内涵及使命。
一、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误区
1.错把一般民间传说当成文化内涵
佛教在中国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大多具有地方性和通俗性,不少是地方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曲解和附会,与真正的佛教文化内涵有着很大区别。
但是,有相当多的佛教旅游文化开发者没有搞清楚这种区别,大多把民间传说当成了真实的文化内涵。例如,全国不少地方的佛教景点在介绍千手千眼观音来历的时候,大都讲了一个“国王与妙善公主”的故事…我们并不反对穿插一些传说,但必须要交待具体佛教文化的真实内涵,不至于误导旅游者。
2.错把艺术形象当成文化内涵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佛教文化有许多的艺术加工,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普通百姓对佛教文化的一知半解,最后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如中国古代神怪小说中有所谓的佛教。法宝、佛、菩萨就被描绘成了法力无边的神仙等,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
3.错把封建迷信当成文化内涵
当前,中国宗教景区伴生的迷信文化消费剧增,不断增长的迷信市场需求催生了社会对佛教旅游文化的曲解和误解,迷信在很多地方的佛教景点中被当成了文化内涵去传播。
各地佛教景点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诱导游客烧香的问题。由于一些利益相关者能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回扣,从而,一些迎合游客低级需要的负面迷信文化产品得到了深入的开发。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烧香和开光。
充斥其间的烧高香得好报、求财有财、求官有官、天下第一龙头香等等宣传,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和巨大的力量,使旅游者不自觉地认为烧香便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得到佛菩萨的特殊关照和礼遇。
从本质上讲,这是对佛菩萨的低俗贿赂,是对烧香宗教意义的严重曲解。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菩萨的尊敬、感激与怀念;还有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燃烧自身,普香十方的意思。
4.错把文化符号当成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对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深入。挖掘出来的大多是佛教旅游文化的感性层面,对其理性层面缺乏关注和把握,实际上把文化符号当成了文化内涵。
在中国佛教景点的旅游解说中,大多是固定的、程式化的讲解内容。如这是什么殿,是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建于何时,里边供奉的是什么等等,对其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往往涉及不到。
二、佛教文化旅游的内涵及使命
1.教育内涵
佛教文化旅游首先应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突出佛教文化的教育内涵,使佛教文化旅游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辅助部分。
因此,佛教旅游文化内涵应弘扬其中的社会感化和教育内容。例如大乘佛教
所倡导的利乐有情、慈悲普渡、善巧利他等精神,是人类恢复本有真、善、美等人格特性,唤醒人们伦理道德思想之良药。
佛法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的目的,通过对它的运用,建立起社会大众与佛教徒相互融洽的关系,建立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养成家庭关爱互重精神,培养工作敬业精神,树立互利互惠的共享精神,从而化解当今物质文明及科学技术进步带给人类负面的人与他人、人与自我间不断剧增的矛盾。
其他如佛教文化中有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就被称为佛门的孝经;佛教文化中的爱国爱教、八正道、非暴力等思想均有相当的教育价值。
2.文学内涵
佛教自传入中国,汉译的佛经可谓浩如烟海。其中有不少佛经,如楞严经、金刚经、法华经等,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中国佛教史上名僧济济,他们的作品不但丰富了文艺理论的内容,而且影响了历代的文学创作。从中国的文学发展史来看:自魏晋的玄言诗、田园诗、南朝山水诗、六朝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剧,直至现代的影视文学,均有佛教的题材。
历代诗人和文学家中有不少人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佛经的很多典故被中国文化改造和吸收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对象和重要内容。
3.艺术内涵
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和大众化,以寺塔、佛像为主要内容的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相互激荡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庞大的佛教艺术体系。
中国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并由此衍生出二门艺术,即佛教建筑和佛教雕塑。目前,中国古代建筑中存留下来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特别是一些石窟寺,如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云岗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等,以其光辉的艺术形象享誉世界,成为当地亮丽的风景线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