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
,“楝花”即苦楝树开的淡紫色小花,有芳香,是二十四番风信花的最后一花,古有“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之说。
每至夏
初
,楝花蔌蔌飘落,堆积在路边或石阶上,人们只觉清香细细,却很少为它驻足。因而,古诗词中提到楝花的也不多。
首二句已在视觉、听觉、嗅觉上营造了一种极美的意境,紧接着再以“梅雨过,萍风起”来点染。
“梅雨过,萍风起”
,可见夏天已至有些时日。作者写夏风,不说熏风,也不言南风,而说“萍风”,是为了与“梅雨”相对,措辞十分讲究。“萍”即浮萍,容易使人联想到聚散无常的人生,所以下二句写道: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
那一次凄美的离别,让人久久难以释怀:别后“我”的心已随湘水远去,“我”的梦时常萦绕吴山。“湘水”、“吴峰”两个地方,并不一定是实指,只是作为一种朦胧的、空灵的相思意象出现。
“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二句,是对以上内容的补足:由于“琴书倦”,故在“南窗”边昏昏睡去,从而也有了“梦绕吴峰翠”的经历,突然传来的一声鹧鸪,又将作者从梦境中拉回现实。
“南窗”本指朝南的窗子,或因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意,多少沾带些归隐的意味。谢无逸科举不第,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本身也有“爱丘山”的志向。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
”一觉醒来,心中突然失落起来,因为密意无人可寄,幽恨无法清洗。
接着,作者列出了两个地点名词,一曰
“修竹畔”
,一曰“
疏帘里
”。在古诗词中,修竹边,多有美人相倚;疏帘里,常有美人卷帘。所以,这里大概是说,谁会替“我”荡涤掉
幽恨
呢?是修竹边的佳人,还是疏帘里的歌女?
事实上,都不是。因为她们
“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
,载歌载舞,何等热闹欢快,哪里懂得离人的寂寞与悲伤?
果然,词要在寂寞中拉上帷幕——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酒筵结束,曲终人散,唯有一钩淡月斜在如水的天际。
结句让人心静,让人沉醉。夏夜,好风如水,凉月如钩,而你恰好躺在院子里,默默地看着碧海中的月亮,不知何时已进入了梦乡。这大概是我们最怀念的童年模样……